有關遊桃花源有感作文
2023-12-01 04:58:46 1
遊桃花源有感作文
文/湖南湘潭縣江聲中學李永振
一
公元421年,晉恭帝剛剛被廢,一場戰爭正在向另一場戰爭過渡。此時的陶淵明正在自己的屋門前喝著悶酒。突然,馬蹄聲亂,奔向陶淵明簡陋的草屋,揚塵四起。陶淵明見狀,驚喜萬分。他當然會驚喜——一個人長年累月隱居山林,就算日夕的山氣再佳,林中的山水再清秀,只要一次綿綿的夜雨,只要一群暮鴉的嘶啼,只要晨鐘與暮鼓的低奏,那麼形單影隻者就多少會顯得可憐,多少會按捺不住孤寂。於是他立刻備觴斟酒,待與友人共醉。友人縱身下馬,作揖以禮,說:「五柳兄,我今日所來並非玩樂,而是有事相告。最近聽說劉裕害死了天子,實在不仁不義也!」陶潛猛然一驚,滿腔怒火,之後又滿臉黯然。「欣欣以向榮」的林木也跟著黯然了,「涓涓而始流」的清泉似乎也正在嗚咽……一切都歸於死寂,一切義都在吶喊。今天,不會再看到那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陶淵明。
如血的殘陽沉沒了,黑暗侵蝕著大地。陶淵明的房間裡青燈昏暗,照出一個微屈的背影,正奮筆疾書。青燈滅了,黑暗中出現了四個光燦燦的大字——桃花源記。
一篇傳世奇文就這樣默然誕生了。沒有奉承,真正美好的東西從不需要奉承;沒有宣揚,宣揚是心虛的昭示……然而從此,終於有那麼一個地方可以將心靈安放;終於有那麼一方淨土,在濁世中散發光芒。
二
去桃花源時是晚春,綿綿的絲雨鋪天蓋地地下著。於是只得撐傘,以更為虔誠的方式去探尋那浩大的文化盛宴。
在門口時我還在想,桃花源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它只是出於陶淵明的虛構,按理來說並不存在;但若以虛構的桃花源來說,它則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
門後是一條小道,兩旁栽滿桃樹。桃花都已敗落,枝幹突兀,不過確實是「中無雜樹」。文中漁人緣之而行的小溪並未見到,委實有點遺憾。繼續向上走去,終於看到了一條小溪。說是小溪,其實最多只能稱之為泉罷了!之後就到了陶潛祠堂與高舉閣。祠堂應該是新近修建的,高舉閣內則空無一物。我對於「古韻」的期待立即蕩然無存。而我最期待的還是那個「秦人洞」,就是那個「初極狹,才通人」,走出後「豁然開朗」的洞。想著會看到那樣一番景象,心中不免狂喜。走近了,發現洞確實如文中所描繪的。走出洞後的那個天地卻令我大失所望,不過是一塊小小的方坪。站在那裡,可以看到一側有一個狹小的山谷,那就是文中所說的「世外桃源」了。雖感失望,但我很快又自我安慰起來:「世外桃源」到底只是陶淵明虛構出來的一個理想聖地,若是真有那麼一個地方,那才真的奇怪呢!
我朝著山谷走去。
沒想到一路上都是店鋪和攤位。我的目光被一個小攤上的擂茶吸引。擂茶是常德的特產。不知怎的,我對於特產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感,以為它們最能體現當地的文化特色。於是買了兩袋。可離開不久,竟得知我買的擂茶摻了假。我滿腔憤怒,在這樣的文化聖地怎會有這樣的事情!文化本應與唯利是圖絲毫沾不上邊!文化,不能容忍銅臭的汙染!因此我又走向了那個攤位,要求退貨,攤主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脫。終於,我感到的悲憤轉化為滑稽與諷刺,最後只得苦笑著離開。一瞬間,曾經所幻想的心中「聖地」轟然倒塌。
終於走出了山谷,我向曾經的「聖地」投去最後一眼。而它給我的印象是一種莫名的悽涼——我竟分明看見陶淵明長袖一揮,離開這裡而走向了更為僻遠的山林。
好吧!既然「世外桃源」真的不適合存在於凡間,那就讓它留存在幻想中吧。
得趕緊回去。雨怕還要下得更大!真冷!
編輯絮語:
本文有如下幾個優點:一、作者在第一部分虛構了陶淵明創作《桃花源記》的經過,第二部分別是以寫實的筆法敘述了自己遊覽「桃花源」這一景點的情形,結構上一虛一實的結合頗為新潁,也並沒有給人不協調的感覺。二、作者在文中對陶淵明詩文的飲用十分貼切。三、雖然經過了編輯一定的修改,但作者的文字還是值得肯定,不少句子都頗有文採、意蘊四、結尾也不錯,將自己的心境含蓄而又簡潔地表達了出來。
然而,此文也有以下兩點不足:第一就是對「桃花源」景點的描述過於簡陋,某些文字還是編輯加上去的為什麼耍寫詳細一點呢?因為描述一個景點,就好比畫一幅畫,你如果畫得很簡單潦草,別人怎麼能理解你所說的哪兒是什麼,甚至哪兒好看哪兒不好看?第二就是永振同學因為買到了摻假的擂茶就對「桃花源」景點失望至極,感覺有點孩子氣了——也許永振同學確實是出自真情實感,但苦非要寫「失望」,與其把重心放在這上面,還不如放在前文提到的「古韻」的缺失上呢。商業氣息太濃、商販唯利是圖等,都可以歸人「古韻」的缺失,可惜的是作者沒有將它們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