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為母愛釀造千古奇禍
2023-11-30 18:12:11
呂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名載史冊的皇后。在秦末複雜的政治風雲中,她和丈夫劉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患難與共,在打出一個漢家天下的同時,她也磨練成為有膽有識的女中丈夫。
作為人妻,她沒有因丈夫的三宮六院生出多少嫉妒之心;但作為人母,她卻不得不為兒子的太子地位殫精竭慮。「夫可讓,子不可奪」,在漢宮驚心動魄的奪嫡鬥爭中,為了母愛,她竟然以驚人的殘酷,釀造了千古奇禍——「人彘」,從而使她變成了歷史罪人。
然而,她仍然不失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女政治家。
如鼓瑟琴風雨同舟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江蘇沛縣城內有一大戶人家,主人姓呂,名父,是沛縣縣令的知交。呂父有一女兒,名雉,字娥姁,生得端莊秀媚。呂父不顧縣令三番五次求娶,卻把女兒許配給了本地一名無賴劉邦。劉邦本出身農家,從小遊手好閒,後來混了一個亭長的小官吏,雖有微薄的薪俸,但不幾日便傾於酒肆娼寮,身上常常一文不名。那天呂公大宴賓客,劉邦拿不出賀儀,寫了一張空頭拜帖,上書「賀儀一萬錢」,投到呂公門下。誰知呂公不但將他迎為上賓熱情款待,又見他相貌不凡,言語慷慨,還將女兒許嫁給他。
洞房花燭夜,呂雉偷眼打量丈夫,見他雖然已屆壯年(這年劉邦三十三歲),卻是高鼻梁,美須髯,氣度非凡,心中暗暗喜歡。第二年,她生下一個女兒,過了三年,又生下兒子。除了操持家務、奉養公爹和一雙兒女外,她還時常下田耕作。
這年秦二世下詔,命各郡縣遣送一批罪徒去驪山修築秦始皇的陵墓。沛縣縣令派劉邦押送一百多名犯人向西進發,誰知,半路上罪犯逃走大半,劉邦無法交差,乾脆放走了全部犯人,自己則帶了十幾名追隨左右的壯士逃到芒碭山間暫居避禍。不久劉邦便與好友蕭何、夏侯嬰等人率三千沛縣子弟起兵反秦。這樣一走就是數年,一家人的生計全部壓在呂雉一人身上,度日艱辛異常。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已經當了漢王的劉邦同楚霸王開始了楚漢之爭。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劉邦大敗,幾十萬人馬只剩了數百騎,倉皇逃走。彭城離劉邦老家沛縣不遠,呂雉聽到風聲,心驚膽戰,擔心項羽的部隊追殺過來,一家人豈不遭到毒手?她當機立斷,趕快帶著家人慌不擇路地逃出村去。忽有一隊楚兵追殺過來,將他們四人衝散。慌亂中,呂雉只顧扶住公公逃命,卻不見了一雙兒女。翁媳二人急得放聲大哭,哭聲驚動了正在四下裡捉拿劉邦的楚軍。偏偏有幾個楚兵認出劉邦的父親和妻子,便將呂雉和劉太公捆綁起來,押回楚營。
這時候,劉邦已經逃回關中重新整頓部隊,再度與項羽作戰。楚漢兩軍對壘於河南滎陽一帶,項羽天天到劉邦陣前叫罵,逼劉邦出來應戰。
一天,忽有軍士慌裡慌張報告劉邦:「不好了!楚霸王將太公和夫人押在陣前,就要下俎(古代的一種祭器)烹殺了!」劉邦走出軍營,只見項羽騎著烏騅馬,揚戟大呼:「劉邦小子聽著,若不肯出降,我便烹食汝父!」那吼聲震動山谷,響徹雲外。又見項羽身後,白髮蒼蒼的老父雙手被綁,坐在一尊青銅製成的大俎內,俎下堆滿乾柴。不遠處,妻子呂雉也被綁在一個木樁上,已昏死過去。他不忍再看,便退回營帳。
一會兒,漢營中傳出話來:「漢王說: 我與項羽曾共奉義帝,情如兄弟,我父即是汝父,若想烹食汝翁,請分我一杯羹喝。」
項羽聽罷,氣得七竅生煙,大罵劉邦小子無賴,喝令軍士立即點燃俎下乾柴。危急之際,項羽的叔父項伯竭力勸阻項羽不要過於魯莽,說:「爭天下者多不顧家室,殺了劉太公,恐無益處,反更添仇恨,騎虎難下。」項羽這才作罷。
這場風險,真正磨練了呂雉的膽量,她驚嘆項羽的英勇蓋世,也佩服丈夫的臨危不懼。「無毒不丈夫」的做人信念就此深深地在她心中扎了根。
這年九月,楚漢停戰,達成和約。項羽把呂雉和劉太公放歸漢營。父子夫婦一別六年重新相見,悲喜交集。呂雉當了漢王王后,從此告別了朝不慮夕、膽戰心驚的離亂生活。
多謀善斷剪滅叛王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滅了項羽,在汜水之南被擁立為皇帝,冊立呂雉為皇后,兒子劉盈為皇太子,不久遷都長安。兩年之後,由丞相蕭何主持建成新的皇宮——未央宮,呂雉便成了未央宮的第一位女主人。
劉邦登位後,將執掌兵權的韓信視作心腹之患,先用分封諸侯王的辦法迫使韓信交出兵權,回到封地。接著,又藉故把韓信降為淮陰侯,押回長安軟禁起來。韓信悶悶不樂,託病不出。
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代國丞相陳豨起兵謀反,劉邦親自率軍討伐。長安宮廷所有政事,內託交皇后呂雉,外則委請丞相蕭何代管。呂后不敢懈怠,每天一早臨朝,與群臣一起商議軍國大事,退朝後又忙於披閱文書奏章直至深夜。
一天,呂后收到一份密奏,是韓信的一名貼心隨從告發韓信說: 不久前,陳豨秘密進京同韓信密謀,計劃先由陳豨在代國舉兵,乘劉邦帶兵討伐、長安空虛之時,再由韓信率兵殺進未央宮,誅滅呂后及太子,一舉顛覆漢家皇基。呂后閱罷奏章,大驚失色,連夜召蕭何入宮密商對策。她流著眼淚對蕭何說:「皇上遠離都中,若讓韓信得逞,非但我母子肝腦塗地,只恐漢室社稷一倒,黎民百姓又將遭受離亂之苦。請相國速速定計剪滅逆賊。」
蕭何同韓信私交不錯,見韓信犯了死罪,不忍心將他殊滅,但呂后一番義正辭嚴的話又迫使他不得不放棄私情。他想,自己身為丞相,豈能不以江山黎民為重,庇護反逆?於是同呂后密商至深夜。
幾天之後,一名將士風塵僕僕馳入長安,直奔呂后居住的長樂宮。他自稱是皇上從前線特派的使者,向皇后及大臣們傳報佳音: 反賊陳豨已被掃平,皇上不日將班師回京。第二天一早,未央宮鐘鼓齊鳴,闕門大開,文武大臣魚貫而入,上殿向呂后道賀。少頃,又見丞相蕭何匆匆進殿奏道:「淮陰侯韓信在宮門外等候召見。」
不一會兒,韓信懶洋洋地舉步走來,剛進殿,兩旁湧出大批武士,將韓信捆得結結實實。韓信不由大叫:「丞相救命!蕭何丞相在哪裡?」這時的蕭何早已不見蹤影。武士們如狼似虎把韓信押上殿,在御座前跪下。只見呂后杏眼圓睜,怒視韓信,斥道:「無知莽夫!皇上待你不薄,因何一而再、再而三謀劃造反?」韓信大呼冤枉。呂后又喝令:「今奉皇上詔令,將反賊韓信立即斬首,滅三族!」說完,也不加審訊,命武士們把韓信拖至偏殿處決。
韓信至此,方知上了蕭何的當,悔不該被他騙進皇宮,羊落虎口。原來,所謂劉邦遣使者報喜一事純屬假造,目的為誆騙韓信入宮道賀,可乘機將他擒殺。那天韓信本託病未來,是蕭何特意去把他召來的。臨死前,韓信仰天長嘆道:「不想一世英雄,今日死於一婦人之手!」
滅韓信一舉成功,使呂后看到了自己參與朝政的能力。她想到兒子劉盈懦弱仁孝,將來繼承皇位後,這些功高位重的異姓諸侯王怎肯向他委屈稱臣?她打定主意,趁劉邦在位時,設法要將幾個異姓王一一剪除,以確保兒子的皇位。
過了幾個月,呂后接到心腹宦官報告說: 有人告發梁王彭越謀反,但經廷尉審訊,彭越並無反意,因此皇上便免去彭越死罪,廢為庶人,發配蜀中。
呂后聽罷,憂喜參半。喜的是又一名異姓諸侯王犯下死罪,憂的是皇上竟然放虎歸山,豈不又成心腹大患?她不顧暑天溽熱,立即出宮直奔劉邦居住的洛陽。車駕走到鄭地(今河南新鄭),忽見官道上遠遠走來一名身穿囚衣、披鐐戴鎖的犯人,後面由四名軍士押解。坐在鳳輦上的呂后,一眼認出這犯人正是彭越,忙令車駕停住。她裝作十分驚訝的樣子問道:「梁王所犯何罪,竟至於此?」
彭越伏在地上哭泣道:「臣不幸受小人誣陷,多虧皇上開恩,發配蜀中。但此去迢迢數千裡,不知何時回歸故鄉。乞請皇后奏明聖上,將小臣放回昌邑故裡(今山東巨野),臣感恩不盡。」說完,叩頭不止。
呂后慨然應允,命衛士牽過馬匹,讓彭越騎上,隨在鳳輦之後,直奔洛陽。
進了南宮,呂后徑直來到劉邦寢殿。劉邦正同寵姬戚夫人坐在一起飲酒作樂,不防呂后突然趕來,不由露出慍色。呂后哪管這些,對劉邦說道:「梁王彭越謀反,陛下不處以重罪,恐有放虎歸山之患,故急急趕來。」
劉邦說:「彭越謀反,查無實據。姑念垓下決戰時,多虧彭越截斷楚軍糧道,燒毀楚軍糧食,致使項王食盡,敗死垓下,且饒他一死。」
呂后連連搖頭道:「彭越乃一大丈夫,豈肯就此伏罪?若將他充軍蜀中,萬一再圖謀反,憑藉天府膏腴之地,兵精糧足,只怕陛下無良將可抵禦!」
劉邦一聽,頗覺有理,沉吟間,又聽呂后說道:「太子仁孝,望陛下為漢室長治久安多作考慮!」一語打中要害,促使劉邦下了決心。但將彭越重新治罪,一時又找不到新的罪名。呂后忙道:「陛下勿憂,臣妾自有安排。」
呂后一面派人指使彭越的隨從告發彭越重圖謀反,一面密示廷尉從嚴處罪。
彭越眼巴巴等著呂后替他說情,哪知幾天之後,一紙詔令下達,竟是「判死罪,立即梟首示眾,夷三族」。他知道上了呂后的當,後悔莫及。彭越死後,劉邦還命人將他的屍身斬成肉醬,分賜各路諸侯王,以示警告。
不久,劉邦又順利消滅了淮南王英布的叛軍。至此,劉邦手下的三員猛將,異性王中勢力最大的韓信、彭越、英布都被剪滅。劉邦認為天下始定,漢室從此可保太平了。在此過程中,呂后的才幹也深為劉邦所知——除剛毅有謀、善審時度勢、行事果斷之外,尤其有心毒手辣的一面。他想,自己年事已高,討伐英布時的箭創又時時復發,恐不久於人世,不禁為自己的寵姬戚夫人和愛子趙王如意的命運深深擔憂起來。
夫可讓,子不可奪
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有一天劉邦臨朝,突然提出廢太子劉盈,另立趙王如意為皇太子。滿朝大臣一聽,大為驚駭,立時黑壓壓地跪成一片,同聲勸阻道:「古往今來,立太子皆是立嫡以長。太子自冊立至今已有多年,未聞有所過失,望陛下三思!」
劉邦道:「太子懦弱無用,不若趙王像我。繼承大統,唯有趙王最適當。朕意已定,眾人毋需多議!」便命臣下立即起草廢立詔書。
猛聽見金殿上一聲高呼「不可」,把劉邦和大臣們嚇了一跳。眾人一看,是御史大夫周昌。周昌本來有些口吃,越著急,越說不上來。只見他雙目圓睜,臉色漲得通紅,好一會兒才迸出一句:「陛下……若……若廢太子,臣……臣……期期不……不敢奉詔。」
劉邦見周昌這副情急滑稽的樣子,忍不住大笑起來。這樣一來,本來十分緊張的氣氛被衝淡了。笑了一會兒,無法再議下去,劉邦便令退朝。
周昌站起身來,走出金殿。剛走到東廂偏殿,忽見一人迎面向他跪著,口稱:「多謝先生,要不是先生敢於為太子力爭,太子幾乎被廢。」
周昌定睛一看,竟是當今皇后呂雉,連忙跪下請呂后起來。
原來,劉邦寵愛戚夫人和趙王如意,意欲廢立太子,早被工於心計的呂后看了出來。「夫可讓,子不可奪」,呂后知道自己年老色衰,無法同嬌柔迷人、能歌善舞的戚姬作椒房之爭,但是,兒子劉盈的皇位卻一定得保住,母以子貴,將來自己的命運就押在兒子的寶座上。為此,她日夜擔心廢立的事會發生,故每次劉邦臨朝,她都要派遣心腹去前殿偷聽。今日一聽劉邦果真提出此事,便顧不得朝儀,親自趕到前殿偷聽。
謝過周昌回到寢宮後,呂后越想越怕: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須立即設法對付。情急之中,想到只有足智多謀的留侯張良可商議。張良起初不肯插手皇家私事,後憚於呂后威勢,便出了一個主意: 由太子親筆寫信,派一名能言善辯的使者,帶足珠寶玉帛,去見避居商山的四位高士,請他們出山任太子賓客。因為這四名高士原是劉邦幾次想請而請不到的人,如被太子請到,劉邦就不會小看太子了。
呂后經過努力,果然把商山的四名高士請進了太子府。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的元旦過後不久,劉邦又一次箭創復發,自知將不久於人世,見戚夫人日夜盡心侍候,人比黃花瘦,越發生出許多愛憐之心。他想,只有乘自己活著時解決廢立大事,方可保全她母子二人。於是,讓丞相蕭何即速召集群臣廷議,起草廢立詔書,公布天下。大臣們自然大多反對,但又怕病中的劉邦性情暴躁,勸諫不成反遭殺身之禍,所以只是聚在朝房內竊竊私議,不敢進宮面諫劉邦。
呂后聽到風聲,急遣呂釋之去請張良進宮勸說劉邦。誰知張良說了好些話,劉邦總是閉目不理。張良暗想: 自己輔佐劉邦定天下,哪一次劉邦不是言聽計從?看來此番聖意已定,料難說動,於是悻悻退出宮去。
連張良尚且不起作用,急壞了呂皇后。猛地,她想起了一個人來。怎樣才能說動這個人去勸皇上回心轉意呢?考慮良久,她想了一個辦法。
這個人就是身任太子太傅的叔孫通。
叔孫通原是秦朝博士,劉邦稱帝後,命他制訂朝儀,故而漢承秦制。劉邦對他甚是倚重,況且叔孫通秉性耿直敢言。呂后選定目標,先派心腹宦官向叔孫通的一班弟子造輿論,說皇上意欲廢嫡立庶,廢長立幼。這班弟子聽說當今皇帝違背禮法,甚為不平,便一起來見叔孫通,要他力諫皇上,以正禮法。
叔孫通聽說後十分惱火,也不顧劉邦是否願意召見,逕自闖入劉邦寢宮,勸諫道:
「陛下廢立之舉,有違古制,於情於禮皆不通,古來因廢嫡立庶招致禍亂、危及社稷的教訓並不少。今太子仁孝,天下共知,皇后又與陛下患難與共,陛下怎可輕易負他母子?」
劉邦見叔孫通也來為太子說情,十分不快,道:「卿不必多言,此事朕自有安排,退下去吧!」
哪知叔孫通回答說:「陛下不為國祚著想,臣只有一死,以示忠心!」說罷,站起身來,搶前一步,抽出掛在九龍柱上的劉邦佩劍,就朝自己頸子上抹去。幸虧一旁內侍眼明手快,奪下叔孫通手中寶劍,才不至於頸血飛濺。慌得劉邦拼命搖手說:「先生不可!朕不過說說而已。就聽先生一言,不提廢立之事也罷!」
過了幾天,劉邦在寢宮擺下酒宴,召太子劉盈入宮侍宴。其實此時,劉邦廢太子之心仍未消除,只是怕「尸諫」的名聲傳出去不好聽,才佯裝打消此念。他仍然想找劉盈的差錯,尋機會廢太子改立趙王。
當劉盈奉詔進宮叩見父皇時,劉邦見他身後緊跟著四位鶴髮童顏、衣冠楚楚的老者,很覺驚訝。四人上前一一通報姓名後,劉邦更覺驚詫,問道:「朕下詔欲求四位先生入朝輔政,已有多年,公等一再拒絕,避而不出,今又何故願意跟從太子?」
四人齊聲奏道:「陛下輕慢儒生,動輒辱罵士人,臣等義不受辱,故隱匿山林。今聞太子仁孝,恭順愛士,天下儒生莫不翹首願為太子效力,故臣等願意出山追隨太子。」
散席之後,劉邦目送四名高士簇擁太子離去,長嘆一聲,對戚夫人說:「太子羽翼已成,天下人心歸之,看來,呂后真要作你的主人了!」
戚夫人哭倒在地,她深知呂后心狠手辣,苦苦哀求劉邦替她做主,改立如意。但劉邦只是不住嘆氣,不說一句話。劉邦心下明白,滿朝文武大臣都向著呂后和太子,即使趙王即位,也難保皇位。與其天下失於異姓,不如捨棄寵妾與愛子。他安慰戚夫人道:「愛姬莫悲傷,且為朕楚舞一番,朕為你作楚歌助興。」說罷站起身,親自擊節高歌,唱道:「鴻雁高飛,一舉千裡。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繒繳,尚安所施!」歌詞的意思是說,鴻雁羽翼已成,我也無可奈何!雖有捕殺此鳥的射具,但無處可以安放射具。
劉邦唱了一遍又一遍,音調十分悽涼。戚姬邊舞邊哭,到最後倒地不起,昏厥過去。從這以後,劉邦再不提廢立之事。
這一年暮春四月,劉邦箭創復發,死於長樂宮。十七歲的皇太子劉盈即皇帝位,史稱漢惠帝。呂后終於如願以償,當上了皇太后。
心狠手辣留萬世罵名
漢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初冬的一天傍晚,天色昏暗。長安城外走來了一隊車馬,為首的一輛車上坐著一位面貌英俊的少年,他就是劉邦的愛子趙王如意。他是應呂太后三番五次的詔令,被迫離開封地趙國,奔向長安的。前幾次,呂后派人去召趙王,都被趙國丞相周昌拒絕。這一次,呂后先把周昌召回長安問話,待周昌一離開趙地,又派使者去召趙王。年幼無靠的趙王不敢違抗太后,只得奉詔而來。
越走近長安,趙王越提心弔膽。正悲泣間,忽見侍從們慌裡慌張上前稟報:「皇上駕到,請千歲爺速去見駕!」
原來,漢惠帝聽說母親召趙王來長安,懷疑她不安好心。他很可憐這個年幼無辜的弟弟,決心加以保護,於是乘趙王未入長安之前,背著呂后到城外去迎接。他把趙王徑直接回自己的宮室居住,起居飲食都和趙王在一起。
呂后費盡心機召回趙王,確實隱藏著殺機。她當了皇太后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戚夫人打入冷宮。她命太監將戚夫人剃去滿頭青絲,逼她穿上謁紅色的罪裙,關在小屋裡,每天罰做舂米之類的苦工。可憐戚夫人哪裡受過這種苦楚?她只能每天以淚洗面,一面舂米,一面悲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隔三千裡,當誰使告汝!」
呂后聽說勃然大怒,心想這賤人還巴望兒子回來報仇,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將如意召回長安一併處死,以便斬草除根。但好不容易把趙王召回長安,卻被惠帝處處護著,呂后沒有機會下手,暗恨兒子不爭氣,卻也無可奈何。
惠帝有冬日早起射獵的習慣,每次射獵都把如意帶去。有一天清晨,如意貪睡,賴在床上不肯起身,惠帝依了他,料想片刻功夫就回來,不至於出什麼意外,便命宮人們好生看護。
一會兒,劉盈射獵歸來,走進寢殿,卻見趙王已是七孔流血直挺挺死在床上。惠帝又怒又傷心,抱住屍身大哭起來。哭完,逼問宮人,是誰幹的?宮人不敢隱瞞,說是太后派人進來,用鴆酒毒死了趙王。惠帝怨恨母親做事太狠心,卻也不敢多說什麼,只有厚殮趙王,以表哀思。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一天,惠帝下朝回宮,一名小黃門走進來奏道:「奉皇太后旨意,請皇上去看一種名叫『人彘』的怪物,散散心。」惠帝心想,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叫這種名稱的東西,不由引動好奇之心,就跟著小黃門走出宮去。轉入後宮,曲曲彎彎,來到戚夫人被拘禁的永巷,小黃門指著一間廁所,對惠帝說:「皇上請看,廁內就是『人彘』!」
惠帝正在疑惑,忙朝裡面定睛看去,不由得嚇了一大跳。只見一個活怪物,像是一個人的身子,但既無兩手,又無兩腳;沒有眼珠,只有兩個血肉模糊的窟窿;一張嘴張得很大卻發不出一點聲音來。那怪物蠕動著身子,在那裡痛苦地抽搐著……
惠帝又驚又怕,問:「這是什麼?」小黃門告訴他:「這是戚夫人。」
惠帝一聽,嚇得幾乎暈倒在地。他一面放聲大哭,一面連聲譴責母親做得過於殘忍。
從這天起,惠帝就像傻了一般,又哭又笑,病倒在床。呂后見此情景,後悔不該讓兒子去看。原先她怨恨惠帝處處護著戚夫人母子同自己作對,命小黃門引惠帝去看「人彘」,目的是警告他一下,不想這樣一來,反而害了兒子。
惠帝這一病竟是一年多,經太醫百般治療,才好一些。他命人傳話給呂后道:
「此事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從此,惠帝羞於見人,終日躲在深宮沉湎酒色,不問政事,就像白痴一樣。
漢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仲秋,未央宮中響起喪鐘,才二十四歲的皇帝劉盈病逝。文武百官身穿孝服,列隊正殿,在惠帝的梓宮(皇帝的靈柩)前哀悼。呂后只有一個兒子,白髮人送黑髮人,按理說是十分悲傷的。但大臣們發現,太后雖然號哭有聲,卻不見眼淚流下來,難道她同皇上沒有一點母子感情麼?大家猜不透太后的心思。 年方十五歲的侍中張闢疆是張良的兒子,聰明過人,他猜透了太后的心事。他去拜見丞相曹參說:「皇上沒有子嗣,只能立假子為帝。太后畏懼的是高皇帝尚有六個兒子在各地為王,滿朝文武老臣又多是高皇帝在世時的宿將,太后怕不能統御,所以心有重憂。丞相不如建議太后,請她拜自己的親屬呂臺、呂產、呂祿為大將,讓諸呂執掌內外大權,這樣,她心思安定了,你們也不致惹禍上身。」
曹參聽了深以為然,便按張闢疆的建議去上奏呂后,呂后果然十分滿意。到惠帝下葬這天,曹參等人注意到,呂后痛哭時,聲淚俱下,那種哀痛之情,真是難以抑制。
呂后臨朝稱制的第八年,有一天她出宮去敬神。在回來的路上,恍惚中像是看到一個類似白狗一樣的東西向她撲來,在她腋下抓了一下,她大叫一聲,嚇得魂飛魄散,待武士們四下搜尋,卻又不見蹤影。太史令卜卦,說是趙王如意作祟.嚇得她從此病倒在床。病中,她總感覺到腋下傷痛,日見沉重.又常做噩夢,夢見戚夫人和趙王向她索命。
這一年的七月,呂后死於長樂宮,活了約五十三歲。臨死前,她心懷憂慮地告誡兩個侄子說:「高皇帝定天下後,曾與眾大臣相約立誓:『非劉氏封王者,天下共擊之。』現呂氏封王,大臣皆不平。我將死,帝年少,恐大臣生變。你們必須牢牢掌握兵權,保衛宮城,不必為我送喪。」
可惜她一片苦心仍未得逞。她死後不久,劉邦的庶長孫劉襄在山東舉兵,進軍長安。在陳平、周勃的策劃下,劉邦的一班老臣齊集一起,裡應外合,殺盡諸呂及其親屬,使劉姓皇族重新執掌兵權。後來,陳平等人迎回劉邦的另一個兒子,即薄姬所生的代王劉恆為帝,史稱漢文帝。漢家天下重歸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