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王振是如何成功專權的?難道沒有人能壓制住他嗎?
2023-12-07 08:42:36 2
明朝至太祖朱元璋起,對於宦官就有著很大的限制和壓制。吸取前朝宦官專政,導致亡國滅家的教訓,宦官在明朝前期的日子絕對不好過。朱元璋不僅限制宦官幹涉朝政,就連議論都不行,甚至還不許宦官讀書識字,不許宦官與朝臣接觸。曾經有一位十分受朱元璋寵信的做鑷工的宦官,無意間提到了朝政,朱元璋當即就將人給遣送回家了。
甚至一直到明英宗之前的明宣宗時期,儘管當時有金英等幾位受寵的宦官,但是也只是給予他們恩德,並沒有讓他們涉足朝政。真正宦官專權,掌握國家大權,就是在王振之後。明朝宦官專權至王振起,後世聞名的九千歲魏忠賢也是在他之後。那麼問題來了,在不許宦官幹政的明朝,王政事如何掌握朝政,開明代宦官專權先河的呢?
王振是在明英宗時期達到高位的,他能成為位高權重的宦官,與明英宗脫不開關係。正是因為有明英宗的寵信和重用,才使得王振能夠一步步接觸朝政,並逐漸將權利攬入懷中。
王振最開始自閹入宮,因為生性機靈,所以受到明宣宗的賞識。不過雖然得到寵信,但是在明宣宗身邊圍繞的一幹宦官中,卻又不是最受寵的那一個。後來明宣宗將他派去照顧當時的皇太子,也就是日後的明英宗。王振在明英宗幼年的時候,就在他身邊伺候照顧,可以說是與明英宗相處時間最長的人,所以明英宗在日後才會對他表現出無限制的信任。
宣德十年,明宣宗去世,年僅九歲的皇太子繼承皇位,是為明英宗。因為年幼的關係,由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張太后是一位非常賢惠的女子,雖然秉政,但是卻並不處理國事,而是將權利下放給內閣大臣「三楊」。「三楊」指的是楊士奇、楊榮、楊溥,都是清正剛直的大臣,在他們的帶領下,明朝國勢有所恢復。
王振因為在明英宗小的時候就跟隨左右,是明英宗最信任的心腹太監。所以在曉事之後,自然也會提拔自己的親信,王振受明英宗提拔為司禮太監。
司禮監可以說是宦官中權利最大的機構,非皇帝心腹太監不可擔任。司禮監總管宮中宦官事務,提督東廠等特務機構,替皇帝掌管內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傳皇帝諭旨等。隨著「票擬」制度的出現和完善,司禮監秉筆太監,更是代為批紅,是皇帝的代言人。王振成為司禮太監,便又了日後一步步吞食權利的基礎。
當然這個時候,王振並沒有動作,因為他頭上還頂著太后和「三楊」兩尊大佛。明英宗年幼,並不能給他絕對的權利。所以他掩飾自己的野心,為了奪取太后和「三楊」的信任,更是演了一齣好戲。
有一段時間,明英宗朱祁鎮沉迷於球類運動。王振就趁著太后和「三楊」來的時候,進諫:「先皇帝為了球子,差點誤了天下,陛下今天復踵其好,是想把國家社稷引到哪裡去!」王振這一副忠心為國,勸主歸心的樣子,打動了太后和「三楊」,讚嘆的說:「宦官中也有這樣的人呀?」不僅如此,王振每次前往內閣傳遞上諭,都恭恭敬敬的站在門外,一副忠直臣子的模樣。這番表現得到了「三楊」的信任,原本內閣是不允許宦官入內的,後來「三楊」都將王振請進去坐著了。
受到信任之後,王振漸漸的露出自己的野心,開始提拔親信。此事最後被張太后察覺,為了告誡皇帝和「三楊」,張太后將王振抓住,準備一刀結果了他。後來還是明英宗苦苦哀求,最後才放了他一命。
經過此事,王振會改邪歸正嗎?並沒有!他的野心已經慢慢被養大,在被太后察覺之後,越發小心,將一切放在暗處實施。他暗地裡結交大臣,甚至通過明英宗之手,壓制有才能的人,提拔親近自己的小人。
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三楊」也老的老,死的死,新提拔的正直大臣,因為資歷不夠,不能壓制王振。如此下來,王振專權的機會已經來到。在沒了壓制之後,他迅速掌控大權。朝中凡是親近他的人都得到了提拔,而上奏彈劾他的人,都被他以各種理由罷官貶謫,最終朝堂成了他的一言堂。
就這樣,王振通過明英宗無條件的寵信,和自己的狡詐奸邪,打破了明朝宦官無法幹涉朝政的局面,成為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