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獻忠部下孫可望?孫可望與李定國對比?
2023-12-06 12:28:36 2
孫可望生年不詳,去世於公元1660年,是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張獻忠的部下,後來與李定國一道聯明抗清,成為南明永曆政權的權臣。
孫可望原本是陝西延長縣人氏,後來跟隨張獻忠在陝北起義,因為作戰勇猛,人又機靈,受到張獻忠的器重,收為義子,改姓張,為張可望。張獻忠一共有四位義子,而孫可望則位居四義子之首。
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孫可望位列群將之首,以平東將軍,另加監軍,節制文武。後來張獻忠在川北犧牲,孫可望和李定國接手張獻忠的部隊。
孫可望投靠南明永曆政權之後,以武力挾持永曆朝廷,與李定國不合,發生內訌。後來在爭鋒之時,敗給李定國,因此轉而投靠清朝,引清軍入川,攻打李定國和南明。
孫可望因為對李定國和永曆政權的覆滅建立了大功,被清朝封為義王,隸屬漢軍正白旗。清順治十七年病死,又說被箭射死的。
孫可望雖然出生貧苦農民家庭,但人生的機靈,又識字,所以受到張獻忠的寵信。孫可望也沒有辜負張獻忠的重視,行軍打仗自有一套,常常能獲得戰績。他勇敢、狡奸,每遇敵,他率部下沉著應變,被軍中呼為「一堵牆」。
雖然他領兵打仗的能力不錯,但為人卻比較自私,沒有大公大義。而這一點,也正是他遜色於李定國的地方。
孫可望和李定國同為張獻忠的義子,都是受他信賴重用的將士。兩人之間的對比,各有勝負。當然後世人還是普遍認為,李定國是強於孫可望的。因為最後正是敗給李定國,才使得孫可望徹底倒戈。
張獻忠去世之後,李定國想到的是與南明聯合,共同抗擊外族侵略者。而孫可望則沒有那般遠大的志向,第一個想法就是固守一隅,保留現有權利和勢力。雖然後來因為大家都同意李定國的建議,而不得已跟從,但是內心卻還是不願意的。等過了好久,才派人與南明談判,投靠南明。
投靠南明之後。孫可望想的也不是共同抗擊外敵,而是爭權奪利。他以武力挾持永曆帝,想效仿東漢末年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在接到永曆帝之後,置內閣六部,修建宮室,制定法律條規,都是出自於將來取永曆帝而代之的想法。
後來他與李定國爭鬥,也因為輸給了李定國,就因為個人的仇恨,而拋棄民族矛盾,轉而投靠清朝。為了能得到清朝的重視,還將西南軍情全都洩密給清軍,並自請帶兵攻打李定國。
孫可望的投敵和軍情的洩露,使得李定國和南明最終引來了覆滅。
沒有民族大義,使得孫可望失去部下的忠心。李定國為人忠義雙全,待士兵猶如自己的手足兄弟,所以受到將士們的擁戴。而孫可望則自私自利,因此除了與他綁在一條船上的利益共同體之外,並不受將士的尊重。
在李定國提出聯明抗清策略的時候,他立馬表示反對。但是站在他這一邊的人卻很少,大部分都贊同李定國的做法。後來與李定國相鬥,也是因為部下的臨陣倒戈,才使得他迅速敗給李定國。而那位倒戈的部下,之所以投靠李定國,就是因為不想互相殘殺,希望矛頭一致對外。
綜上所述,兵事方面先暫且不提。光是在德行民心一方面,孫可望就遜色李定國三分。因為他賣國投敵的行為,所以後世人讚揚忠臣李定國,對他卻充滿了唾棄和怒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