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寫景作文
2023-12-04 03:02:56 1
1.清明好景
清明時節,氣候溫潤,風清景明。清明節要祭拜祖先,緬懷英烈,認祖歸宗,激勵後人。
清明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一是忠孝;二是感恩。中國傳統孝文化,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清明節的主體內容祭祀掃墓,體現了中華民族敬重先祖、心懷感恩、慎終追遠的文化情懷。
傳統節日的形式和內容,要與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相適應,才能保持傳統節日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倡導和時興的「網上祭奠」、「鮮花祭奠」及「居家祭奠」新風,都是對「清明文化」內涵的傳承。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建議,立法設立「英烈公祭日」,在這一天全國統一舉行公祭英烈活動,以引導國民特別是青年一代學習革命先烈的精神,銘記中華民族的歷史,進而增強憂患進取意識,激勵人們為了國家強大和民族復興而奮鬥。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法定的烈士紀念日或陣亡將士紀念日。清明文化作為傳統文化,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傳承文明,不斷升華,創新才能使傳統文化更具吸引力、親和力、感召力。
清明首先是一個節氣、節令,因循物候指導春耕、安排農事,古來為人們十分重視。親近自然、健康生活,享受春天快樂,更是這一節令的本來意義,踏青、春遊、放飛愉悅,是婦女兒童以至更多人們四季中一段最美好的時光。
「清明」自古以來是對盛世的讚譽,有「清明政治」、「清明社會」之讚詞,「盛世有清明」。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描繪盛世的不朽畫卷。
清明節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定為國家法定假日,對弘揚我國「慎終追遠」的民族傳統有深遠意義。把清明節和春節等幾個民間傳統節日從民間層次上升為中華民族主流文化體系,體現了敬死樂生、關注民生,以人為本,彰顯了清明節在傳遞親情、傳承文化方面的社會功能。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喚醒了強烈的文化自覺,必將會凝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
2.微雨季節
四月,在雨季,正是清明。
林間小道上,騎在牛背上的牧童,手中拿著一枝竹蕭,輕輕地吹著。簫聲像憂愁的櫻花,又似清清的泉水,流進路人的心田。四月清明,誰的眉頭不是緊鎖著的?微風拂過,烏雲漸漸聚攏,線一般細的雨絲,飄飄灑灑的飛揚下來。
雨像一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些紛紛揚揚的語言灑進山中的每一個角落。無聲的落花,帶著微雨的殘滴,隨著淡淡的香風,飄灑了一地。
路人撐起一把油紙傘,望著滿地的落花,腳步不忍落下。這是位詩人。他緊鎖著的眉頭告訴了別人,他在擔心。他在擔心什麼呢?是擔心下一個清明仍不能回鄉為死去的長輩掃墓,還是在擔心他會永遠停留在那裡?牧童的簫聲停了,那悽美婉轉的聲音仍迴蕩在雨中。停在路人的心裡,久久不能散去。雨下大了些,雨聲代替了牧童的簫聲,這聲音,卻更加悲傷,微雨季節帶來的不僅僅是雨,還有,清明。
墓前星星點點的火燭早滅了,祭品上沾滿了雨水,飄灑著的雨淋溼了墓碑,這一切,都告訴了別人,這裡,曾經有人來過。懷著不能散去的陰鬱心情,略帶懷念的,來到這裡。還有什麼東西比沉默更可貴?清明,掃墓人只留下了一個個淡淡的、悲傷的苦笑。
雨漸漸的小了,慢慢的,雨停了,樹上的花兒,這些風雨後的花兒,花瓣那嬌嫩的顏色,與這清明甚是不和調。可是,墓前,溼潤的土地上多了幾枝白菊花。清明,能為逝去的人掃掃墓該多好啊!詩人是這麼想的……
白菊盛開在墳頭,掃墓人卻不知所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