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端午節國旗下演講稿
2023-12-08 10:23:41 1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新的端午節國旗下講話,歡迎大家參考!
【最新的端午節國旗下講話_範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內容是:關注傳統節日,傳承端午文化。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端午、中秋節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徵,彰顯著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中華民族分布如此廣泛,卻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當程度上得益於節日民俗的存在。因此,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更應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節日。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卻不再向從前那樣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擔心,我們中華民族的許多優秀文化傳統確實在慢慢的淡出我們的記憶了。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端午節,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著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但,國家正在努力。現在,國家每年都會在傳統節日的時候放假,目的是為了讓我們一起感受傳統的魅力,在秭歸,政府每年組織龍舟大賽,讓人們身體力行投入到紀念屈原的活動中去,在民間,人們會插艾蒿,包粽子,吃鴨蛋,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我們都堅信用這種最古老的方式一定可以傾聽千年前的喟嘆。其實我們也可以做很多,比如向家中的長輩學習包粽子,在社區開展端午文化宣傳等等。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
同學們,在這端午佳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在內心最深處發誓: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我們一起關注傳統節日,共同傳承端午文化吧!
【最新的端午節國旗下講話_範文2】
又一個端午節來到了我們的身邊,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元宵節、重陽節等,都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然而,今年的端午節,我們的心底無法不裝滿沉甸甸的精神負擔,因為,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名錄上,這個節日已經屬於了一個毗鄰的國度——就在巴黎時間2005年11月24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通過了韓國關於「端午節」的「申遺」,這個原本屬於我們的節日就這樣在我們這代人手中丟失了。我不知道:地下的三閭大夫屈原如果有知,是否會再次「長太息以掩涕兮」?
我們國家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都十分豐厚,每一個節日都留存著我們華夏民族獨特、厚重的文化印跡。我們應該認識到:每一次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就是整個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與洗禮。因而,我們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有責任予以保護,使其發揚光大,源遠流長。
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關注的是「洋禮儀」、「洋食品」和「洋節日」……我們的觀點是:要籍著這種文化的「交融」與世界「接軌」。於是,2月14日的「瓦倫丁節」代替了我國流傳多年的「七夕」,讓牛郎織女在寂寞的銀河畔孤獨地扼腕嘆息。「聖誕節」經濟的火爆,更是讓洋人都覺得瞠目結舌。儘管我們並不是基督教徒,也許我們根本不知道何謂「聖誕」,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在每年的12月底那兩天裡狂歡不已。
如今,我們的春節沒有了扭秧歌、踩高蹺、鬧社火……的熱鬧,家家戶戶門兩邊兒那紅彤彤的春聯,也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假如現在我們問一問幼兒園裡的小孩子,讓他們描述一下心中的春節,他們的回答一定是——電視上的「春晚」和經典食品「水餃」,我們的傳統節日無論在文化內涵上還是在風俗形式上都越來越變得虛空,傳統節日留在我們腦海中的記憶只是一些虛幻、模糊的概念。
傳統文化的這種流失,傳統節日裡文化底蘊的削減,原因是多方面的。文革中「破四舊」行動對人們思想中傳統觀念的衝擊,仍留下了不可忽略的貽害;國家有關部門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不足,也是原因之一,我們只有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才有三天的法定假期,而其他的傳統節日我們通常是在忙忙碌碌地應付生活中,稀裡糊塗地「打發」了;我們的官員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往往會與保護傳統文化的需求是相悖的,譬如,一些城市為了社會治安的穩定,而下令「禁止進行龍舟比賽」,還有很多城市在春節期間規定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地方管理條例,那些傳統活動就這樣人為地越來越遠離我們了;另外,在傳統文化的教育方面,我國也存在著極大的不足,我們社會、學校、家庭都會強調孩子要學好英語、學好數理化,卻很少有人督促孩子學習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而這種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要靠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要有一種環境,一種氛圍。
說到這一點,就不得不對我們的近鄰——韓國國民心存敬意。韓國的開放比我們要早得多,韓國與世界的交流也遠比我們要多,但他們卻無時無刻不在盡力保護自己的傳統。他們不僅重視保護民族工業,堅決不開進口汽車,同時,他們還在很多方面,極好地保留了傳統的習俗與文化。韓國人結婚的時候,是要化韓裝、穿韓服的,他們的新娘是決不會穿西方流傳過來的那種飄逸的婚紗,新郎也不會在自己的婚禮上穿西裝的。這種做法雖說有點「固執」、「封閉」,但有些內涵的東西,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我國傳統的節日中,原本應該蘊涵很多珍貴的人文精神:親情、團聚、守候……,以及這其中的文化傳承。但是如今我們過節,通常都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節日的意義越來越簡單化,正日漸淪為追求經濟利益。由此可見,我們確實該向鄰國學習學習了。我們要善於用心去挖掘那些蘊含在傳統節日裡的中華文化精華,那些祖先們留下的智慧結晶,並且要能夠以創新的精神來發展、傳承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
原本屬於我們老祖宗的端午節,如今已經被別人「拿」走了,也許將來還有別的傳統文化會這樣莫名其妙地「丟失」。我們的傳統文化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威脅」,很快就會一點點地被外來文化蠶食、直至最終被吞噬掉,這決不是危言聳聽。全民動員,大力保護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不要讓我們這代人成為歷史的「罪人」。而要想保護好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並不很難,只要我們時時刻刻記住自己的身份——我們是華夏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