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苦難
2023-12-08 02:15:06 1
苦難,會讓人聯想起一幕幕傷感痛苦的畫面,會讓人心悸,讓人戰慄,使人避之唯恐不及,視如洪水猛獸流言毒草般敵視著全身戒備全副武裝。當我們旁觀苦難,隔岸觀火高高端坐似在古羅馬的鬥獸場,我們又總暗自慶幸至於竊笑:天大的幸運!這苦難可沒有降臨在我的頭上!然而我卻要說,並且大聲地說:歡迎苦難!熱愛苦難!
倉央嘉措詩中寫道:「沒有苦難,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苦難一定與幸福、快樂等一系列普世價值共生共存著。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是典型的老子辯證法,它的意義在於給出了解決苦難的終極方案:消滅幸福。誰肯幹?
沒有苦難,絕不會有什麼幸福快樂;有了苦難,才能感知幸福。思想者總嚮往在經受過足夠的苦難後的一瞬間、一剎那的幸福感知。當外界誤以為梁實秋嗜苦時,梁解釋說:「其實是尚甜。」他說他愛舌頭苦麻後瞬時襲來的甜意,他說那是「一種極其高妙而玄虛的精神享受」。
當武陵人拒絕了桃源的美好,開始策劃實施出逃時,張曉風在《武陵人》中寫道:「武陵不是天國,但在這裡,我只會遺忘。忘記了我自己,忘記了身家,忘記了天國,這裡的幸福取消了我思索的權利。」我總不解「大智若愚」的武陵人何以要出逃,逃離天國夢境般的美好。及至看到這裡,才豁然開朗猶似醍醐灌頂:漁人需要苦難!他歡迎苦難熱愛苦難,不得不拒絕天國。他需要思索,需要存在的自我。只有在逆風中前行,他才會切實地感到風的存在,在風的存在中感知自己的輪廓。只有在被針刺到時的一瞬,他才會強烈地擁有自我的存在意識,才會清醒地意識到自我的生命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生命只是這些疼痛瞬間所進行的簡單疊加。從這個意義上講,漁人的出逃只是為了不讓自己頃刻休矣。誰能做到?
思考的權利總是被缺乏苦難所剝奪。矛盾只能在苦難中顯現與突顯,而思考必然是由矛盾引發的。「一缸放置千年的陳醬,它的上層必然也是清凌凌的水。只有當拿著木棍子狠狠攪和一番,才會發現竟是這樣的藏汙納垢。」(《中國人史綱》)苦難無疑就是這樣一根木棒,就是這樣一次平靜生活中狠狠的攪動。那些平時的太平粉飾,只有在這時才會挨個兒暴露在陽光下。只有在這時,你才會思考,你需要去思考,你不得不思考。你需要去調和矛盾解決矛盾,你需要面對過去面對未來,你需要照見外物照見自性。
悲劇性格的人總在念叨「國家不幸詩家幸」,「詩窮而後工」。無疑都是真理。偉大的思想與高妙奇絕的藝術,在歌舞昇平的時代與一路順遂的人生中幾乎是不可能產生的。真正引燃促使它們產生的必然是苦難。莎士比亞的悲劇總比喜劇來得更吸引人,也更能鐫刻內心。文學論文中多是關於悲劇的,鮮有發喜劇的長篇大論。悲劇無疑較喜劇更為深刻。笑聲總是如同蒸汽一般浮泛,而傷感的沉默才會沉澱沉澱,於是變得厚重變得金光閃閃。你的眼神不會只停留在半空中,目光不會向外。它只會向內,向內於是直指六合。
「精密偉大的思想只能從苦難中汲取。」周國平在《靈魂只能獨行》中如是說。只有在苦難中,我們才會擁有銳利深邃的目光,才會不斷累積構築思想。只有在苦難中,我們才能跳出一己之小我,一時之小我,放諸宇宙、天地、永恆中觀察並思考。只有在苦難中,我們才會嚮往幸福,心存夢想,然後或許在實現時熱烈感知,充分回味。
所以,我要說,並且大聲說:「歡迎苦難,熱愛苦難。」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苦難的世界,正如我無法想像沒有幸福,無法想像不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