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先驅胡瑗對中國教育發展的影響 胡瑗的詩詞
2023-12-08 01:00:36 1
教育,一直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中之重先賢孔聖人提出「有教無類」,教育範圍增大,使得許多平民得以接受教育。到了今天,中國政府更是直接推行「九年義務制教育」,只要是中國人,就可以接受免費的教育。
實際上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哪個政府,對於教育都十分的關注。北宋時期,對於北宋的教育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的,就不能忽視著名學者胡瑗。胡瑗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從四十歲以後,開始從事教育事業,提出了許多教育思想,同時也對當時的教育界有過很多改革。
胡瑗曾經在《松滋縣學記》中明確的說過:「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治理天下需要人才,而使得天下人成才就在於教化,而教化根本還在於學校,明確說明了一個好的學校,對於學生的教育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還有教育理念的轉變。宋朝因為開國之君趙匡胤提出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文化事業得以繁榮的發展。不過在某一個時期,人們卻只追求華麗詩詞歌賦。特別是一些學校,甚至將此作為教學重點。
胡瑗對此明確的提出異議,他認為學校應該更加注重實際,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他對皇帝說:「臣聞聖人之道,有體、有文、有用。君臣父子,仁義禮樂,歷世不可變者,其體也;舉而措之天下,能潤澤斯民,歸於皇極者,其用也。」他的大致意思,教育不僅僅只是為了應付科舉考試,而是應該培養理論和實際都能精通,能幹實事的人才。
胡瑗的教育理念是十分正確的,而他此後在教育方面也一直都在朝這個方面發展。在管理學校,制定學校制度的時候,胡瑗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先創立了分齋教學的制度。
所謂的分齋教學,就像是今天分班一樣。他設立經義和治事二齋,經義注重講解六經,治事治民、講武、堰水和歷算等科。大家在選取一門主科的時候,還可以選擇一門副科。這種制度,培養了一大批專有人才,在行政、軍事、水利等方面都有顯著成就。
宋朝的宋代官學有兩種:一是中央官學,二是地方官學。中央官學大部分都是達官貴人的子弟,地方官學則少的可憐。對此胡瑗提出「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這其實和孔子的「有教無類」有些相似,都是推行普及教育。
在胡瑗的積極走動和勸諫下,宋仁宗開始重視教育,並且接受胡瑗的建議,大興地方之學。宋朝的教育事業,由此走向一個新高度,可以說是欣欣向榮。
胡瑗還提倡文武兼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他並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生,而是積極鼓勵他們走出去。要求學生要適當參加體育鍛鍊,平時要學會「射箭」、「投壺」和其他各項遊樂活動。在重視德育、智育的前提下,他也注重音樂教育,注意用音樂來陶冶學生的精神情操。
胡瑗重視理論教學,更重視實踐理論,他經常組織學生到外野外、到各地遊歷名山大川。並把此項活動列入教程之中,做到讓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統一。他曾經說:「學者只守一鄉,則滯於一曲,隘吝卑陋。必遊四方,盡見人情物態,南北風俗,山川氣象,以廣其聞見,則有益於學者矣。」認為如果只是一心埋頭於書本,實際上是一種閉塞的行為,不利於學識的增長。
能夠提出這麼多的教育理論,胡瑗本人在教育方面,自然有很大的體會。他曾經在泰山就學之時,苦心讀書十年,打下了豐富的基礎。這期間學到的各種知識,都成為他日後發展教育事業的堅實基礎。你說他本人的文學素養,看其留下的《睢陽五老圖》可見一二。
《睢陽五老圖》
始同優烈晚同間,五福俱全戴角冠。
典午山河遵大道,調元宗社對窮桓。
羌夷誰敢窺中夏,朝士猜疑畏歲寒。
肱股賡歌遺韻在,惟吾後進祗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