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寵臣張饒佐簡介 他為什麼七次受包拯彈劾?
2023-12-08 00:03:31 2
張堯佐,字希元,北宋河南永安,北宋宋仁宗時期的寵臣,以後宮寵妃之寵,而在仕途上一路暢達,青雲直上。
張饒佐最初進入仕途,是在大家的共同推舉下,參加進士考試,最終成功及第,歷任憲州、筠州推官。後來因為處理政事出色,判處了不少冤假錯案,使得被冤枉的人得以洗清冤情,被皇帝改任為大理寺丞、汜水縣知縣,又升為殿中丞、任犀浦知縣。
在擔任犀浦知縣的時候,同樣也是因為解決了不少累積的訴訟案件。同時明確法律,列舉其中的利害關係,這才使得訴訟變少。也因此升開州知州,回京之後判登聞鼓院。
張饒佐從地方上成功升任京官的時候,也是當時還為修媛的溫成皇后正受寵的時候。宋仁宗為了提高溫成皇后張氏的門第,於是特地將她的伯父張饒佐提到開封府推官的位置上。
這個時候就已經有諫官彈劾,認為張饒佐身為外戚,位置不應該過分提拔,否則會發生當年郭皇后的禍事。宋仁宗最後無視了諫官的建言,堅持提拔張饒佐。不僅如此,升開封府推官之後不久,又提拔張饒佐為三司戶部判官和副使。
溫成皇后張氏,是張饒佐的侄女,父親早逝,母親曹氏到了齊國大長公主府上當歌舞女。張氏在八歲的時候,被大長公主帶入宮中,被宮女撫養長大。
張氏長大後明豔動人,性格乖巧,多才多藝,特別能揣摩皇帝的心思。在一次宴會中,宋仁跟蹤被宋仁宗看中,此後納入後宮,倍加寵愛。一路從小小的才人坐到貴妃的位置,在去世之後,更是被宋仁宗追贈為溫成皇后。
宋仁宗對張氏的寵愛,從後宮衍生至朝堂,連帶對他的伯父張饒佐也多加重用,屢次提拔。提升他為天章閣待制、吏部流內銓,歷遷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加官為龍圖閣直學士,升為給事中、端明殿學士,被任命為三司使。
張饒佐最後沒有得以繼續升遷,在於包拯等一幹諫官的屢次勸諫。一次兩次宋仁宗不放在眼裡,次數多了,宋仁宗也沒有辦法,最後只能放棄提升張饒佐一事。
據說宋仁宗本來想進一步提拔張饒佐為宣徽使的,但是受到包拯等人的勸諫。宋仁宗並沒有放棄,還是想提拔張饒佐。張氏同樣也希望自己張饒佐能更進一步,所以在宋仁宗上朝前,囑咐宋仁宗:「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
此事後來沒成,據說宋仁宗回宮的時候怒氣衝衝,對還在請求提拔張饒佐的張氏說:「今天包拯上了殿,唾沫都濺到我的臉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諫官嗎?」
包拯為了彈劾張饒佐,曾經先後七次上奏。甚至最後一次,慷慨激昂,口水都濺到宋仁宗臉上去了,宋仁宗才放棄了。
包拯之所以如此執著的彈劾張饒佐,除了張饒佐晉升是憑藉後宮之寵,外戚之利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張饒佐在後期,亂發國家賞錢,影響國家財政。
包拯指出張饒佐是「凡庸之人」,嚴厲批評「慚羞不知,真清朝之穢汙,白晝之慈魅也」,「執政大臣不思規陛下以大義,乃從側頃指」,「使陛下有私暱後宮之過。」
包拯帶頭之後,一幹言官紛紛緊隨其後,上書彈劾張饒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遏制了張饒佐這個外戚繼續上升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