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動物本質區別是什麼(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2023-11-02 08:56:14 1
人是社會的動物,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其「社會性」。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不僅伴隨著文化和藝術的產生,還導致了氏族制度的形成,最終,使得氏族社會得以出現。
那麼,你知道氏族社會具體是指什麼嗎?
氏族社會初期,以母系血緣為紐帶,即:母權制,稱母系氏族社會。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末期,逐漸過渡到以父系血緣為紐帶,即:父權制,稱父系氏族社會。
氏族社會的學名是「氏族公社」,是因為血緣關係連繫在一起的社會團體。在一個氏族裡,十幾個有著共同祖先的人生活在一起,一起住,一起勞動,一起受到「外婚制」的影響,但是,同一個氏族之間的人,是不能結婚的。
隨著人們對自然認知的不斷提高,人們製作出更合手的工具,改變了低下的生產力,使得人們為了更好的發展,自覺因為血緣關係湊在了一起,形成了「氏族」,人類標誌性的進入到了「氏族社會」。在開始的時候,由於女性可以生育,撫育孩子,是主要的社會生產力,便圍繞女性形成了母系氏族社會。
到了末期的時候,主要生產力變為了男性,便圍繞男性形成了父系氏族社會。
在母系氏族社會中,一個氏族有同一個女性祖先,她們是通過母系的血緣關係連接起來的。她們有氏族首領,一般這個職位由女性擔任,氏族首領則有著平均給成員分配氏族財產的職責。
在母系社會裡,孩子都不知道他們的父親是誰,只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和紅山文化,都是母系氏族的遺蹟。在母系氏族社會裡,女性佔據主導地位,女性負責管理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管理經由農業、畜牧業獲得的食物,改善人們生活條件的紡織業,還要生育照顧孩子。
在當上氏族首領以後,氏族首領更是增添了管理氏族內部雜物的責任。在氏族內部發生了糾紛,氏族和別的氏族之間發生糾紛時,作為氏族首領則負責調節矛盾糾紛。這期間,一旦發生任何事情,都由女性來解決,男性不得幹預。
在母系氏族社會裡,氏族成員都生活在一起,他們搭建的房子有大有小。大房子是老年人和小孩子居住的,當然,氏族談論大事的時候,也在大房子裡,小房子則是由婦女和她在外族的男人相見時居住的。
並且,每個母系氏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死了以後要埋葬在一起。哪怕是外面氏族婚配的男子,在死了以後,都要葬回自己的氏族墓地。
母系氏族流行把圖騰當作信仰,原因是:她們覺得動植物和氏族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和氏族有著血緣關係的動植物比她們更早,所有,算是她們的祖先。以至於,她們信仰的圖騰以氏族始祖的形象出現。
在母系氏族社會裡,財產、牲畜,還有發明的工具,這些固定財產都是集體所有的,誰也不能侵佔集體的財物。但是,可以在母系之間傳遞,一般是祖母傳給母親,母親傳給女兒,而且,還可以傳遞到外面的氏族。氏族成員們需要一起勞動,且由氏族首領平均分配這些勞動成果。但是,氏族首領本身是沒有什麼特權的,如果,氏族首領做的不夠好,那麼,她還有著被罷免的風險。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母系氏族的舊格局不能適應新的社會形式。所以,在此基礎上,又出現了母系親族。所謂「母系親族」,就是縮小版的母系氏族。
到了後來,我們都知道的男性,在氏族裡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使得母系氏族社會逐漸被父系氏族社會所取代,這就意味著男性的權力開始大於女性。
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大溪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都是研究父系氏族文化的重要史料。父系氏族社會是在生產力發展下形成、發生的變革,這說明:採集經濟已經不在當時社會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男性也不只是在捕魚狩獵領域發揮著可有可無的作用。
男性在生產發展中佔據的地位越來越大,社會的重心開始向男性偏移。在父系氏族社會裡,所有的規矩都和母系氏族社會相反。在母系氏族社會裡,男子和女子結成婚姻形式以後,男子跟隨女子在她們的氏族裡生活,孩子生在女方就跟著女方,理所當然不會重視自己的父親。到了父系氏族社會,男子和女子結成婚姻形式,女子跟隨男子到他們的氏族裡生活,孩子生在男方就跟著這邊氏族裡一起生活。
在父系氏族社會,懂得的東西多了,大家發展好了,就使得勞動成果逐漸出現了剩餘,不再由氏族首領進行平均分配。一些人由於佔據他人的勞動成果,漸漸的走向了富裕,與此同時,他們在佔用別人的勞動成果的同時,再去奴役別人獲得更多的勞動成果,這就導致了貧富差距的出現。
到了父系氏族社會的後期,氏族社會便逐漸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便是特權階級社會了。
在特權階層社會中,存在一個經濟和政治上佔支配地位的特權階層,而且特權階層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階層關係相對穩定,具有封閉性和非流動性。被統治者無法向上流動。他們要麼訴諸沉溺於宗教,要麼反抗特權階層的統治。被統治者的反抗往往會觸及乃至顛覆社會結構,因而具有激進屬性。在這種特權階層社會中,社會革命則成了社會階層的流動途徑。
參考資料:
【《說文·女部》、《黎歧紀聞》、《兩極世界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