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瓦盤和垂直盤區別大嗎(消費迫害妄想症)
2023-04-13 10:06:44 2
還是抱著冷眼看的感覺,現在難道話只能說就著大家喜好說嗎?
這次得說說「疊瓦盤」了。
「疊瓦盤」是很多Up主們「深惡痛絕」的東西,現在已經有很多人覺得痛批「疊瓦盤」是一件政治正確的事情了。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在評判一件事情的時候咱們首先得知道這件事情的本質是什麼,否則就是無腦地瞎說了。
「疊瓦盤」(SMR)叫做分層磁記錄(Shingled magnetic recording)技術,是利用現代硬碟的一個物理特性實現的數據分層存儲技術。這個物理特性就是磁碟的磁頭的結構:
簡單地說就是硬碟磁頭的讀頭和寫頭的尺寸不同,「寫頭」需要在更大範圍內用更大的磁力來改變磁碟上磁性物質的的磁極方向,而「讀頭」僅僅是拾取磁性變化信號本身就做得相當的小。這就造成了硬碟在寫一個磁軌的時候佔用的寬度要比硬碟在讀取一個磁軌的時候所需要的寬度小得多。
於是在被磁碟存貯密度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的磁碟工程師眼裡,這個現象就成了一個可以壓榨出儲存空間的寶藏。
怎麼做的?
磁碟在寫入的時候磁軌一層層地疊起來,在讀取的時候只讀取漏在外面的一半磁軌。這種方法在寫入全新數據的時候沒什麼問題,但如果寫入的磁軌邊緣還有其他數據的時候就需要將被寫入的數據汙染的相鄰磁軌數據先備份再恢復,但如果需要恢復的數據磁軌邊上還有數據呢?重複以上過程,這是一個多米諾骨牌效應,直到沒有磁軌被影響結束。這就導致了磁碟的寫入速度大幅度下降。
相比傳統的CMR(conventional magnetic recording),呃,CMR這個詞在SMR之前是沒有的,只不過是做了一個區分,很多UP主也不知道CMR到底是什麼意思吧?這叫做「常規磁記錄」,在SMR之前CRM通常都被寫做「PMR(垂直磁記錄)」,PMR是和PMR之前沒有的HMR(水平磁記錄)相互對應的。
回頭說CMR,由於磁軌不重疊因此CRM是可以一次性寫入數據而無需擔心對周邊磁軌的影響的。因此從理論上來說CRM的確是要比SMR的寫入速度高。
但是為什麼工程師們要費勁吧啦地搞出一個寫入速度低且被認為不靠譜的技術呢?一個詞概括——「掙扎」。iN自己的計算機最早的硬碟大小是40MB的,那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放到現在,一塊硬碟連一張高解析度的照片都存不下來,後來經歷了210MB、540MB、1G、40GB、300GB……一路走下來終於到了容量自由的時間了。
但硬碟為了符合規格不惜做得越來越複雜,因此iN用過光碟機般大小的硬碟,也用過將近半個飯盒厚的12碟硬碟。
這些特型的硬碟都是當年物理開掛的產物。所以當iN最早知道SMR疊瓦盤的時候還是比大家淡定得多。不疊瓦就得疊盤唄。
個人覺得,SMR並不是什麼可怕的東西,畢竟,由於這種硬碟先天的寫入性能不行,廠商都還給疊瓦盤上安裝了更大的緩存。一般的硬碟緩存64MB,而疊瓦盤上的緩存則設置到了256MB,這樣大的緩存在日常使用中就足以彌補疊瓦盤的寫入性能低下的問題。
從測試數據上我們也的確可以看到SMR在持續寫入一定時間數據後性能出現下降:
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緩存用光了嘛。當然了這種問題也是很多UP主所著重詬病的一點。但是咱們得仔細看上面的圖片橫軸,在1180秒後SMR的性能開始斷崖式下降。這就是測試數據真正唬人的事情了,請問「誰家的電腦硬碟會持續不斷的高負荷寫16K數據長達20分鐘之久?」
測試僅僅可以給你一個性能極限,但是絕對不可能代表你的日常使用狀況。如果拿這種事情和普通的用戶來說就有點「其心可誅」了,在弄不明白事情的原委的情況下就給大家一個片面的結論,除了能吸引到一點點流量之外對大家並沒有什麼好處。但會刺激很多「消費迫害妄想症候群」的強烈不安感,也屬於自媒體販賣焦慮的一種套路。
當然了,真正的消費選擇權在消費者自己,如果不接受SMR的「性能低下」,你可以選擇CMR硬碟,唯一需要付出的其實就是同等容量價格上貴了那麼20-30%而已。但在技術領域真的沒必要也不應該非黑即白,任何技術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和局限性,單純放大某一個技術的優點和缺點往往只能讓小白用戶更加無所適從,至於產生鄙視鏈也就更沒有任何必要性了。
話說,如果真的是要追求性能,也就沒必要要討論SMR/CMR的分別了,直接NVme的SSD啊,但即便是SSD了,不還是有人得爭SLC、TLC和MLC嗎?說白了,這就不是討論技術問題了,而是尋求差異化、謀求心理滿足感的過程了,並不是啥體面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