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觀《黃土地》後有感

2023-08-02 16:10:43 10

  這是一部關於土地和生存、關於命運和覺醒的電影;也是標誌著第五代導演探索影片真正崛起的石破天驚典範之作。

  一、天高地闊,黃河遠望

  黃土地是一種博大和寬厚,她孕育了華夏文明養育了一方生靈生生不息;黃土地又是一種傳統和束縛,亙古蒼涼貧瘠冷漠逃不掉掙不脫留給我們多少傷痛

  這部電影意在要「以養育了中華民族、產生過燦爛民族文化的陝北高原為基本造型素材,通過人與土地這種自氏族社會以來就存在的古老而又最永恆的關係的展示」,來引出一些「有益的思考」。「黃土地」成為整個影片的核心意象:畫面構圖始終以大面積的黃土為主,溝壑與土塬連綿不絕,山形地貌經歲月的銷蝕,大起大落,高原一片荒涼,沒有一點生命的痕跡。「黃土地」看上去或溫暖、或冷漠、或貧瘠、或深廣,總是傳達出一種特別沉重和壓抑的感覺,在影片中,它的意義已遠不只是單純的故事背景,成了整個民族的人格化的象徵體。

  而黃河,博大開闊、深沉舒展,它在黃土地上平鋪而去,自由的身姿和安詳的底蘊,使我們想到充滿了力量的民族形象。它沉沉的、靜靜的空自流去,身邊就是無限蒼莽的群山和久旱無雨的土地,它卻不能解救這片為它的到來而閃開身去的廣漠荒野。這又使我們想到數千年歷史的荒涼。

  二、厚重悲愴,震撼靈魂

  如果說現代的外國經典大片給人的是視聽上的強烈衝擊,那麼,毫不誇張地說,《黃土地》給人的是心靈上的巨大震撼!

  這不是一部娛樂電影,沒有驚心動魄、緊張刺激或溫馨浪漫、峰迴路轉的情節,總之沒有十足的戲劇性,甚至連「波瀾」都沒有。「黃土地」上什麼也沒有,沒有愛情,沒有欲望,沒有希望好乾淨的一部電影,最後,女主人公也在滾滾黃河中逝去了她的歌聲和身影,「留下白茫茫的大地真乾淨」。《黃土地》講述故事的目的,不是以情節的發展和衝突來吸引觀眾,而是為了情緒、情感的抒發尋找背景與依託,人物很少,慎用對白,故事簡單,脈絡清晰。它那昏暗的畫面、單一的線索和平實的情節傳染給觀眾的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惆悵。

  影片中陝北農民在黃土地上默默耕作的身影,顯出一種巨大的韌性和耐力,但土地的凝重也映襯著心靈的閉塞、保守和無奈。電影的故事情節主要是從一個啟蒙者的目光來看這塊古老土地上人民的愚昧落後:搜集民歌的八路軍顧青,喚醒了少女翠巧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但她

  卻難以抵抗自己作為女性的悲劇命運,她所面對的是養育了她的親人,是那種平靜和溫暖中的愚昧,最終她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死的代價。黃土地」的象徵意義就在於那種沉積在民族文化深處的保守性格和無法掙脫天命的悲劇感。

  但是同時,在影片的結尾,我們也看見:顧青在地平線上執著走來,翠巧的弟弟憨憨在求雨的人流中逆向奔跑我們看見,那種長期被壓抑在古老黃土之下的年輕的生命力被喚醒並噴勃而出。

  三、電影風格,視覺語言

  《黃土地》是陳凱歌執導的第一部電影,而攝影就是張藝謀。影片突破了傳統敘事的規範,強烈地表現了自我意識和審美理想,以詩化的電影語言創作了獨特的視覺風格,以其磅礴的氣勢震撼了整個電影界。陳、張這次唯一的會合,決定了「第五代電影」的奠基。也從會合的那一天起又決定了他們必然的分離,這又導致了後來第五代電影的擴展、分化和嬗變。陳、張之所以成為第五代電影的兩個代表,是緣自他們都深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乳汁。從《黃土地》創作的構思中,就明顯地反映出這種相知和相通。

  從《黃土地》開始,第五代們終於擺脫了舊有的敘事模式,用畫面直接與我們對話,而情節是次要的。氣勢磅礴的黃土地,濁浪滾滾的黃河,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場面,眾多中國象徵和風俗民風的描寫,加上人物命運的壓抑悲愴,使影片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在土地、民俗與人物命運之間反思了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民族特性。影片大色塊和色覺強烈的攝影、西北黃土地的民俗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基調,讓中國電影呈現了另一番不同的風貌,也標誌著第五代視野不同與以往中國導演的歷史視角。

  影片多處以長鏡頭構劃出一種「大環境小人物」的意境。這種視角轉換中表現的「大」與「小」的差別,將人物在大環境、大時代的命運通過對比表現出來,製造一種視覺與心靈的雙重衝擊。與燈紅酒綠的都市片相比,《黃土地》的鏡頭有些單調,看不到任何多餘的畫面,卻包含著深刻、富足的命題。大有響入雲天的腰鼓陣,哀吟動地的求雨聲,小有入夜深談,河邊淺唱。長鏡頭,特寫,寬廣,壯闊,一幕幕,極富震懾力:婚禮,熱鬧中的悲涼;腰鼓,似突兀而又那麼和諧;求雨,古老的悲壯與嘆息

  總有一些影片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黃土地》就是這樣一張「中國製造」的藝術電影「名牌」。看《黃土地》,忘不了翠巧的那雙眼睛,純淨透明卻有著無盡的欲說還休;忘不了黃土地的信天遊,高亢昂揚卻有藏不住的蒼涼與悲戚;忘不了那一片黃土地,縱橫連綿跌宕起伏卻有著驚心的靜謐看《黃土地》,如同欣賞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讀海子的詩:「半尺厚的黃土/

  麥子熟了」,聽崔健那「一無所有」的吼聲我們懷念《黃土地》,懷念這部片子所洋溢著的一種質樸和力量,思考那些深深埋在黃土層深處的更多、更多的東西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