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用什麼單位計量身高(說說民國以來重量單位)
2023-04-12 20:14:29
對於一個統一的經濟體來說,度量衡的統一是非常重要而且基礎的一環。當年秦始皇的重要功績之一就是統一度量衡。
在我們生活中,度量衡有公制,也有市制,那它們是怎麼發展而來的呢?本文試圖就此進行一些梳理。但限於學識和篇幅,我們將僅僅從民國清末開始。
民國以來的重量單位變化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沿襲清朝度量衡制度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民國度量衡制度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新中國度量衡制度時期。
沿襲清制清朝滅亡以後,民國政府成立,制度雜亂,百廢待興,很多制度沒有修改,仍其舊制。度量衡也不例外。
清朝早期,與外部世界交流很少,因此度量衡制度主要還是沿用和修改我國曆朝舊有制度,,稱為庫平營造制。在重量方面,一清代斤分為16兩,即16清代兩。按照欽制庫平砝碼的規格,每清代兩合37.3 g,每清代斤合596.8 g。
到了乾隆年間,外部交流漸多,有了與所謂萬國原器進行對比的欽制營造尺和欽制庫平砝碼,但是這種對照不是為了與外界進行交流方便,而僅僅是好看。各地名義上遵循上意,但實際上沒有什麼改觀。
此處額外說一句,半斤八兩這個成語在十六兩時代是完全成立的,為什麼重量會採用16進位而不是更常見的10進位(如一般計數那樣)呢?試想這樣的場景,一堆穀物,如何均分成若干等分,在計量器具不發達的時代,對半均分比較容易實現,如採用等臂天平則更可以實現相當精確的劃分。反覆進行這樣的對半均分,就可以將一堆穀物分成16份,也就是1斤化為16兩了。相對而言,化成10份是相當有技術難度的,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試驗。前提是:不許用任何已知重量的砝碼。
等臂天平,可以在不用砝碼的情況下將重量等分
民國定法1928年,即民國17年,民國政府公布了《中華民國度量衡法》,法律規定了公製成為基本的度量衡制度,這與現在的制度是一致的,每公斤為1000克,每公斤分為10公兩。同時,為了適應國民生活需要,又引入市制,規定:每市斤為0.5公斤,每市斤分為16兩,因此1市斤為500克,每兩為31.25 g。
第一條 中華民國度量衡以萬國權度公會所制定鉑銥公尺、公斤原器為標準。
第二條 中華民國度量衡採用萬國公制為標準制,並暫設輔制稱曰市用制。
在影視作品中常見的大黃魚金條,即5兩金條,約合157g,按近日金價計算,大概7萬左右;小黃魚即1兩金條,約31g,大概1萬多些。
相應的,每清代斤為市1.1936斤,為19.09兩,約記為19兩。在1930年代,還有地方用大斤,即為清代斤。
新中國制度(大陸)新中國成立以後,也沒有立刻對度量衡制度進行修訂,沿用民國舊制。等到1959年了,新中國成立10年之際,政府才又頒布了新的制度,公斤、市斤的規定不變,僅將兩改為新兩,每兩為50克,則每市斤為10兩。一直1991年之後,市制單位廢除,公制單位成為法定計量單位。
但在生活中,如米麵糧油菜,大家仍採用市制為主。
香港的重量單位香港由於其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它的度量衡制度極其混亂,有公制,有市制,有英制還有金衡制等。
斤,也稱司馬斤,合604.7g,來源是清代斤,但有微小修正
磅,即國際磅,合453.6g,是英制單位
金衡兩,合37.429g,來源是清代兩,但有微小修正,僅用於貴重金屬交易
香港度量衡條例中關於重量單位的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