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概念出自何處的英文(這個概念出自何處)
2023-04-12 22:00:54 4
提起「上帝」,人們總會不假思索的認為是基督教的最高神,即那個全知、全能、至善的超越性存在,既是創世者,又是救世主。但是,如果我們熟讀儒家經典,對儒家思想有深入研究就會發現,上帝並不是「洋貨」,而是地地道道的「國產」。
杜佑在《通典·禮典》說道:「所謂昊天上帝者,蓋元氣廣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即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託之於天,故稱上帝。」杜佑這裡所說的「上帝」正是儒家所信仰的最高神——昊天上帝。
圖1 昊天上帝是中國神話中天的尊號。周朝正式出現昊天上帝的尊稱。
翻閱1978年版的《漢英詞典》,我們發現「帝」字下面只有一條英語釋義:the supreme being.並且提供了兩個例證,一個是「玉皇上帝」,翻譯為the jade emperor;二是上帝,直接翻譯為「the god」。在這裡,將「上帝」直接說成是「the god」,說明了編詞典之人根本不明白「上帝」這個概念的來龍去脈。但是我們翻閱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就會發現,在「上帝」下面有兩條義項,一是指我國古代天上主宰萬物的神;二是基督教所尊奉的神,認為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從這個小小的變化,我們便能夠發現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接下來,我們不妨追根溯源,看看「上帝」這個概念出自何處?最初指什麼意思?它又是如何從中國的神變成了西方的神呢?
翻閱古代文獻,我們發現有很多地方出現了「帝」字。比如《說文解字》「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這裡的「帝」還是人間的統治者,並沒有任何宗教意味。《爾雅釋詁》將「帝」解釋為「君」。《白虎通義》則說「德合天者稱帝」。《呂氏春秋》則說「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說了這麼多,大家也許會說,不過只出現了一個「帝」字而已,並沒有「上帝」呀。其實還真有「上帝」連用的現象,我們不妨來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圖2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
《周易》我們都熟悉,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其中有一卦叫作「鼎卦」,在《鼎卦》中說道「聖人亨以享上帝」,這裡明確出現了「上帝」這個概念。《尚書·舜典》也說「肆類於上帝」……《尚書·洪範》則說道「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總之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上帝」也好,「帝」也罷,均是指天神。但是後來,「帝」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如《康熙字典》便說「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於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於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也就是說,五帝由於德合於天,所以稱「帝」,這也是「帝」從神格降成人格,即由天神向人轉變的開始。即便是指人,也僅僅限於三皇五帝這樣的上古聖王,一般的王是沒有資格稱「帝」的。
但是,從一個人開始,這一切都改變了。所謂「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始皇一掃六國,自認為德高三皇,功兼五帝,於是便發明了一個空前絕後的稱謂——皇帝。根據《史記》記載,「秦故王國,始皇君天下,故稱帝。」自秦始皇以後,所有的統治者都開始自稱皇帝,這也標誌著「帝」完全從神轉向了人,其宗教性讓位於世俗性。
圖3 秦一統天下
圖4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既然如此,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上帝」又怎麼變成了「洋貨」,最後又被進口來呢?這一切都得從明末清初的傳教士來華說起。當時,有一批耶穌會士來到中國,他們所信奉的神為「Deus」,由於當時的士大夫普遍信仰儒學,為了方便向中國人傳教,一些耶穌會士便從儒家典籍中尋找對應詞,他們看到「上帝」與「Deus」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於是便將其翻譯為「上帝」,後來又在教皇的訓示下,改稱「天主」。但是到了19世紀,也就是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一批新的傳教士又一次來到中國,這些人有重拾舊緒,有一些人主張將「god」翻譯為「上帝」,有一些人則主張將其翻譯為「神」。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於是便導致了基督教傳教史上曠日持久的「譯名之爭」。這場爭論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中西兩種文化的複雜性與差異性,很多概念都沒有對應的翻譯。最後翟理思翻譯的版本逐漸佔了上風,在他編的漢英詞典裡,將「God」與「上帝」明確對應起來。
圖5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
此後,天主與上帝的概念在中國開始流行起來,原因在於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在基督新教中,人們將「God」翻譯為上帝,在天主教中,則翻譯為「天主」。在民國時期所編寫的《辭源》裡明確說明了這一點,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於傳統文化越來越隔膜,所以20世紀70年代後期編寫的漢英詞典中便將「上帝」一詞的中國含義完全遺忘,以致於人們誤解「上帝」就是西方的產物。
總的來說,中國原始宗教中出現的,不論是「帝」也好,「上帝」也罷,均是指支配天星、風雨運行和人們吉兇禍福、生老病死的最高神祇。西周以後,又出現「皇天」、「昊天」、「昊天上帝」來形容這一賞善罰惡的至上神。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傳教士將其翻譯為基督教的「God」。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逐漸淡忘了這一名詞本就是中國傳統概念,而誤以為是基督教的產物。
圖6 「上帝」 基督教和猶太教信仰的至高神
今天,我們對「上帝」一詞正本清源,既有助於我們揭開基督教「上帝」的神秘面紗,也有助於我們深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如果我們不了解這段歷史,當我們讀《周易》、《尚書》、《詩經》這些典籍時,遇到「上帝」這一名詞時,肯定會嚇一跳。如果是這樣,便是真生的悲哀!
文:甪裡先生
參考文獻:《辭源》《史記》《康熙字典》《尚書·洪範》《周易》《呂氏春秋》《說文解字》《現代漢語詞典》《通典·禮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