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mr混合現實產品(蘋果MR頭顯就差臨門一腳)
2023-04-13 13:36:55 3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編譯 | 徐珊
編輯 | 雲鵬
蘋果VR/AR相關項目孕育八年後,終於要揭曉答案!
智東西5月20日消息,據彭博社的馬克·古爾曼(Mark Gurman)報導,蘋果上周已向公司董事會成員展示MR頭顯,這意味著該設備研發已進入尾聲。
同時,相關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幾周蘋果還加快了其專為VR/AR設備打造reality OS作業系統的研發節奏。
蘋果董事會成員有蘋果CEO蒂姆·庫克和八名獨立董事組成,他們往往是蘋果正式員工之外最早看到新品的人們。像是在2011年,蘋果董事們在Siri語音助手正式推出前幾周就看到了Siri語音助手。
蘋果董事會部分成員已知信息(來源:The information)
據彭博社分析,蘋果計劃在今年6月6日的WWDC大會上,對MR設備進行相關介紹,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某個時刻正式推出這款頭顯,並在2023年發貨。
但由於供應鏈影響以及潛在的問題尚未解決,蘋果也有可能會延期發布頭顯。蘋果對彭博社的猜想拒絕置評。
一、八年磨一劍,蘋果正研發兩款XR設備
蘋果從2015年開始研發這款內部代號為N301的MR頭顯。彭博社透露蘋果AR頭顯將搭載性能媲美M1的「桌面級」晶片。
此前,郭明錤曾透露稱蘋果這款MR頭顯將會搭載兩顆晶片,一顆高端、一顆中低端。並且,中國臺灣科技企業欣興電子將成為蘋果AR頭顯晶片關鍵材料ABF(Ajinomoto Build-up Film)載板的重要供應商。
蘋果這款MR頭顯可能需要保持6-8個光學鏡頭模組持續運作,並將搭載索尼4K Mirco OLED顯示屏。
蘋果MR頭顯概念圖
此外,蘋果一直在為iPhone研發AR應用程式,像是沉浸式內容和虛擬會議等之類的軟體。不僅如此,蘋果還在研發代號為N421的獨立AR眼鏡,將於未來幾年推出。
二、揭曉早期研發細節,Ive曾兩次否決頭顯方案
據介紹,蘋果MR頭顯產品研發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比如說,如何改進設備的攝像頭以及如何打造一款有趣的MR內容。
在研發早期,該設備還曾遭遇蘋果前首席設計師Jony Ive的反對。他認為蘋果不應該發布一款讓人與人之間更疏遠的產品,他更喜歡AR眼鏡的概念。
Jony Ive
但蘋果AR眼鏡將在很久以後才會推出,而Ive也在2019年離開了蘋果公司。
此前,Ive還曾否決了讓MR頭顯同時支持與手機等移動計算單元連接使用和獨立使用兩種模式的設計方案。
儘管這種方案能讓MR設備擁有更強的處理能力,但出於種種考慮,該方案最終被否。目前蘋果的MR頭顯仍作為一個單獨的計算設備,並且擁有M1升級版的晶片。
此外,在MR設備研發的早期階段,蘋果工程師還曾在HTC VR頭顯上曾測試了相關AR軟體。
據彭博社2017年報導,參與AR眼鏡研發的團隊還曾研發過一款由iPhone的顯示屏幕、攝像頭以及晶片打造的頭顯設備,但該設備僅是試驗品,並沒有出售計劃。
據The information報導,Rockwell還曾開發過一款像是Google Cardboard或Samsung Gear VR之類的低端頭戴顯示設備。該設備可以讓人們將iPhone作為顯示器,以獲得一些VR/AR交互體驗。據悉,該設備內部代號為P126,原定計劃在2019年推出。
二、研發團隊高達2000人,核心員工正在流失
蘋果副總裁Mike Rockwell是整個VR/AR設備研發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同時蘋果前硬體工程負責人Dan Riccio負責監督項目進展。
Mike Rockwell
研發團隊所在的辦公室離蘋果總部有幾英裡。2015年年底,Mike Rockwell邀請Metaio的聯合創始人Peter Meier和參與Apple Watch研發的蘋果經理Fletcher Rothkopf參與到此次的AR/VR項目。
後來,隨著項目的不斷擴招,整個研發團隊有2000名員工參與到產品研發中,歸屬蘋果的技術研發部門,其中參與到iPhone、iPad和Mac前硬體和軟體開發的相關負責人以及來自NASA、音視頻等領域的員工。
但近期,據行業人士透露,一些員工選擇了跳槽至Meta或者其他公司。
結語:蘋果MR頭顯發布指日可待
從近期的種種消息來看,蘋果的MR設備將很快與大家見面。這款研發近8年的MR設備一直備受行業矚目,大家都在期待著蘋果這次是否能夠再次重新定義一款產品。
根據IDC數據,2021年VR/AR頭顯市場出貨量增長了92%,達到1100萬臺以上。Meta的Quest 2頭顯佔據主導地位,約佔總銷售額的78%。但由於蘋果的硬體實力和其產品生態,蘋果進入該市場後可能會促進該市場的銷售額大幅增長。但蘋果也將和微軟、谷歌、Meta、索尼等巨頭們在此領域展開競爭。
蘋果MR設備能否成為庫克時代的代表作?VR/AR設備的玩法究竟還有哪些?蘋果將給我們帶來哪些驚喜?也許在今年,我們就能找到答案。
來源: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