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耶路撒冷是聖地(你知道為何它叫)
2023-04-12 02:41:24 5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譯名起源
耶路撒冷,其英文名「Jerusalem」音譯自希伯來語,目前還沒有對該名稱的準確來源形成定論。有說「Jeru」意為「城市」,「Salem」意為「和平」,合在一起意為「和平之城」;耶路撒冷最初叫「耶布斯」,迦南七族之一的耶布斯人(Jebusites)曾居住生活在這個地方。
從「Jerusalem」到「耶路撒冷」是音譯的可能性較大,畢竟「耶路撒冷」這四個字的組合在漢文中並無實際意思。如果需要摸清作為「聖城」的耶路撒冷進入中央王朝認知的歷史脈絡,比較清晰的線索可能是《聖經》傳入中國的歷史;
《聖經》從何時開始有中國譯本,至今尚不能確定。有人認為,早在公元7世紀前半頁,伴隨「景教」入唐,《聖經》即被帶入中國,並至少把《新約》譯成中文[1]。景教,即唐代正式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裡派,是從希臘正教(東正教)脫離出來的基督教教派,主張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因此被東正教視為異端邪說。
景教碑論
此後陸續又有《聖經》中譯本,如1584年耶穌會士羅明堅的《天主聖教實錄》、1594年利瑪竇的《天主實義》等,其中雖有《聖經》經文,但不能稱為正式的《聖經》中譯本。另外,即使有譯本,也需符合當時的古漢語,與現代白話文必定差異極大。
《天主聖教實錄》-羅明堅
利瑪竇(Matteo Ricci)
直到19世紀基督新教開始大範圍向中國及遠東傳播,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聖經》中文全譯本。其中最早的兩個譯本是馬士曼(Joshua Marshman, 1768-1837)譯本和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譯本, 俗稱「二馬譯本」。
馬士曼(Joshua Marshman)
兩個譯本均對白日升譯本進行了修訂和發展,並進行了整本《聖經》的翻譯。兩人還開啟了基督新教漢語話語體系的創建,如「亞伯拉罕」、「馬利亞」、「摩西」、「保羅」、「所羅門」、「耶路撒冷」等等[2]。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00年前的白日升版《約翰福音》將Jerusalem譯為「柔撒冷」。 後來,馬士曼1811年出版的《此嘉音由[口孖]嘞所著》將Jerusalem譯為「意[口路]唦啉」。至1813年,馬禮遜出版的《聖若翰傳福音之書》已將之譯為「耶路撒冷」, 馬士曼稍晚完成的《若翰傳福音之書》也譯為「耶路撒冷」[3]。
因此,「耶路撒冷」之譯名從二馬開始應該是比較靠譜的。由於馬士曼曾將其譯為「意[口路]唦啉」,後更改成「耶路撒冷」。由於二馬的譯本相似度遠高於各自與白日升譯本的相似度,所以一直存在馬士曼譯本抄襲馬禮遜譯本的說法。加上馬士曼曾譯為「意[口路]唦啉」,「耶路撒冷」為馬禮遜首創的可信度更高。
不過,二馬的中譯本幾乎同時進行,他們雖然沒有見面,但是彼此都知道對方在進行這項工作,而且互相間保持著書信往來。因此,二人在翻譯過程中互相借鑑的可能性也存在。
參考文獻:
[1]:譚樹林,《近代中國《聖經》翻譯史上的「二馬譯本」》;
[2]: 趙曉陽,《馬士曼《聖經》漢文全譯本的文化意義》;
[3]: 趙曉陽, 《二馬聖經譯本與白日升聖經譯本的關係考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