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古詩中的梅花品種(唐宋詩人筆下的梅花)
2023-04-11 23:08:55 1
古往今來詠花的詩詞歌賦,以梅為題材的最多,或者是讚嘆梅花風韻獨勝,或者是讚嘆梅花神形俱清,或者是讚嘆梅花標格秀雅,或者是讚嘆梅花節操凝重。南宋陸凱《贈範曄》詩中以梅花作為傳達友情的信物,別具一格:"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唐人的詠梅詩,除了寫閨怨、傳友情、寄託身世之外,出現了雖以模擬物象為主,但卻含有美好意蘊的佳作。詠梅的作品到了宋代以後,借梅傳友情抒閨怨的逐漸減少,而寫梅花意象之美,贊梅花標格之貞的則日漸增多。
宋人喜歡梅花蔚然成風,並且為後世留下了不少植梅、賞梅、畫梅、寫梅的趣聞佳話。眾所周知的有那位卜居西湖的林和靖處士,他的一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如石破天驚,為兩宋以來的詩壇所傾倒,成了遺響千古的梅花絕唱,以至於"疏影"、"暗香"二詞還成了後人填寫梅詞的調名。南宋詩人王十朋甚至斷言:"暗香和月入佳句,壓盡千古無侍才。"何以反響如此之大呢?蓋因以"疏影"、"暗香"寫梅,神形兼備,曲盡梅枝風姿;又以水、月陪襯,更能凸顯梅花耐孤寂寒冷,不趨時附勢的高貴品格。"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陸遊的這句名詩可視為宋人愛梅心態的生動寫照。在這股強大的熱潮推動下,宋代的詩人詞客大多有多首梅花詩詞存世。據載,南宋初有個叫黃大與的,搜集諸家詠梅詞400多闕,輯為《梅苑》詞集,可見當時文人詠梅風氣之盛。而建炎以後,詞家填寫的梅詞就更多了。
詠家蜂起,名流加盟,詩詞並茂,量多質好,可以視為兩宋詠梅熱中的一大亮點。從更深的層次看,一種時代風尚的形成,總是有其社會根源的。唐代人喜歡牡丹,而宋代人則偏愛梅花,看似只是時尚的差異,其實所折射出來的是,唐代的輝煌與宋代的貧弱。盛唐時期的中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富民安,因此象徵著華美富貴的牡丹,便走進了人們的審美視野,從而催生出"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時尚盛況。與唐代相比,宋代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開國伊始就處在外強的凌辱之下,南遷後更是江河日下,風雨飄搖。於是長期生活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中,內心脆弱敏感的文化人,便對堅貞不屈,孤傲自潔的梅花產生了日趨濃烈的欽佩感,把他視為抒懷詠志的最佳對象。如果說生活在南宋中前期的陸遊、陳亮、辛棄疾等人,他們以梅花的標格來比擬自己,意在表現抗金圖存的愛國之志的話,那麼到了南宋末年,在宋亡已成定局的形勢下,很多正直文人的詠梅之作,則是在表達他們學習梅花潔身自好,寧可當亡宋遺民,也不願意委身事元的悲苦無奈的心態。正因為有這樣動蕩變化的社會背景,宋代文人才生發出了化不開的梅花情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