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思極恐,康熙瞧不上眼的長城,怎麼就成中華民族的象徵符號呢?
2023-04-02 00:12:23 1
近年來,導演張藝謀一直在考慮如何製作幾部電影,讓外國觀眾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要展現中國文化,必須有一些特定的符號,如紅燈籠、書法、竹林、抹布……但是這些符號還是有點吝嗇。什麼能真正突出國家形象
去年,張濤給出了一個答案:《長城》。這部電影由好萊塢演員馬特·達蒙執導。劉德華、張漢宇、鹿昊、晶甜、王俊凱等一線明星共同出演。好萊塢頂尖特技製作團隊致力於創造10億元的巨額製作……
電影中的長城內臟像陸上運輸機一樣重,幾代人被無影的禁軍守衛著。如果長城只是一個抵禦伊迪入侵的邊防工程(電影中的貪婪),我們怎麼能理解長城今天被視為意志、勇氣和勇氣的象徵中華民族的力量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2000年前,秦始皇修建長城時,成千上萬的農民工付出了血與淚的代價。一位農民工的妻子還傳聞孟姜女為長城哭泣,長城持續了幾千年,因為她的丈夫奇怪地失蹤了。
300多年前,康熙皇帝坐在長江的群山中,嘲笑前朝長城的偉大翻新。這個王朝沒有邊防,蒙古部落是耳朵和耳朵。總之,康熙皇帝把長城看作是削弱國家力量的標誌。清朝不需要長城來解決防禦問題,因此,長城在清朝接近廢墟。
康熙所鄙視的長城,怎麼會在我們現代人心目中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歷史上,長城作為防禦工事,最終被改造成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恐怕一部國家大師的電影都不能窮盡。
在18和19世紀的歐洲,人們喜歡把中國的長城和埃及的金字塔相比較。伏爾泰是一位啟蒙思想家,非常欣賞中國文明。雖然他在《海關》一書中稱讚中國長城是超越埃及金字塔的偉大建築,但他也認為長城作為防禦工事,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具有悠久的中國古代歷史。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伏爾泰的上述觀點已成為中國人自己看待長城的方式。像金字塔和羅馬的石渠一樣,長城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祖先遺蹟,可以作為考古文物保存。與埃及、羅馬、巴比倫等古代文明相比,它代表的古代長城和中國已經確立了它作為古代文明國家的地位。
民國初期,長城被賦予了多重身份意義。它以其古老而受人尊敬,又因其年邁,面對現代社會,它時常遭到批評甚至詛咒、讚美和嘲笑。
魯迅1925年的散文《長城》激烈地表現了這種矛盾和衝突。在他的詩歌中,他稱長城為偉大的、被詛咒的長城。結合魯迅與當時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我們可以認為這裡的長城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隱喻。
長城的偉大就像古代中國的輝煌,今天的荒涼才是中國衰落的真實寫照。古老而荒涼的長城在曠野和狂風中掙扎著生存,正如中國在大國的形勢下搖搖欲墜一樣。此時,長城的象徵與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完全不同。
總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長城開始獲得各種各樣的價值內涵。就長城而言,它被認為是偉大的古董和東方文明的象徵。然而,在現代象徵意義上,長城被認為是古老的和無用的,即使它輻射過去的輝煌。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了東部三省,開始侵略關內。日本對長城通道的侵略具有象徵意義,觸動了中國人民的神經,戰爭形勢的發展和強烈的危機感使古老而無用的長城重新進入公眾的視野。
1933年初,山海關解體後,山海關在中國人的記憶中始終有著特殊的感情和意義。作為世界第一關,山海關的失敗不僅意味著日本侵入中國大陸的開始,而且意味著長城作為防禦工事,不能阻止侵略者的腳步。長城的毀壞帶來的廢墟象徵著國家的山川。斷裂。
1933年2月17日,日軍侵入熱河並於3月4日佔領承德。冰峰直接指著古北口、西峰口、羅文峪等長城沿線。著名的抗日長城戰爭開始了,在西風口和羅文峪戰爭初期,宋哲元領導的第29國民革命軍與敵人激烈戰鬥了幾天,一度擊退了日本的進攻,在長城初期取得了重大勝利。抗日戰爭。
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兩次長城防禦戰是一場沒有多少中國軍隊能夠和日本軍隊並肩作戰並取得勝利的戰爭。這個消息迅速傳遍全國,鼓舞了士氣,鼓舞了人民。
二十九軍的堅定抗爭和勝利,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和曙光,打破了日本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血肉之軀和長城的關係也在這個時候通過新聞輿論得以確立和傳播。廣播中,新聞一再強調前線戰士的犧牲精神,以及敵人的槍炮,使我有血有肉的戰鬥動力。
1933年3月,西風口這首詩把戰場上的士兵比作鐵血長城。它呼籲社會的年輕人寫聰容。在另一本名為《保衛我們的長城——獻給保衛長城的勇敢的兄弟們》的作品中,
1933年4月,時事月報刊登了梁中明的一幅插圖,描述一個舉著步槍的巨人正要跨過低牆,衝向長城腳下,表示長城本身可以被敵人摧毀,但是長城是由鮮血和逃跑構成的。sh是不可毀滅的。
在抗日長城戰爭期間,人們真的覺得磚石長城不足以保護國家和國家。只有身體構成的長城不能被敵人摧毀。長城抗日戰爭的新聞報導把長城與血肉相連,這促使出現了諸如人長城和血肉長城之類的思想。從那時起,長城就與國家和國家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起床!不想成為奴隸的人!把我們的血肉建成新的長城!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都被迫發出最後的咆哮。
1935年中國左翼文化工作者推出的《志願者三月》歌詞,為長城這一新概念確立了經典的表達文本,使長城與中華民族的關係得以確立,並被廣泛歌唱,深深紮根於人民的心中。
今天的國歌志願軍行軍首次作為電影風與雲的孩子的主題歌出現。
田漢的詩《義勇軍行軍》不僅與影片的主題十分契合,而且融入了抗戰時期人長城、人長城、血肉長城等概念。由田漢和聶爾組成。
《鐵長城》寫於1935年,最終凝聚成歌頌我們的血肉之軀,建造我們的新長城的經典文本。在這個過程中,長城獲得了涅磐的再生,從最初的對歷史和物質長城的重視,到新長城的更多精神內涵。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政府重視輿論宣傳工作,全力發動全國宣傳機器,動員抗日戰爭,通過官方媒體和宣傳,複製和傳播了作為國家和民族象徵的長城和長城的形象。宣傳渠道,進一步深入人心。
志願軍三月從電影情節變成了國家意志的具體體現,在中國迅速流行起來。由於它激動人心的曲調和鼓舞人心的歌詞,它被認為可以與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馬賽相媲美。一首官方的抗日戰爭歌曲。
在官方宣傳機器的推動下,長城的新概念和新話語在中國各地得到普及。長城原有的多重象徵意義,尤其是歷史上的負面價值,被血肉長城制度化所淘汰,留下最積極最進步的部分。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著名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認為,傳統事物只有在擺脫原有功能的基礎上,才能獲得目前珍貴而崇高的象徵意義。
從古代的磚石長城到由士兵組成的血肉長城,在抗日戰爭的特殊歷史背景下,長城完成了從物質到精神的轉變,這種轉變一直延續到今天,並且不斷向前發展。產生了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