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講講日語的起源?
2023-04-02 05:28:00
相傳在太平洋上有一個長長的像我們中國瘦西湖一樣美麗的島嶼,叫日本島國,那裡的人民最早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所有的文化都靠口口相傳傳承著,但是口口相傳往往會越傳越誤,前人的文化無法被真實傳承,於是他們決定要有自己的文字,此時,他們把目光轉向了他們強大的鄰居,決定向這個科技發達、文化先進的鄰居學習文字,這個強大的鄰國當時不叫中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大隋朝和大唐朝,日本是一個善於傳承的民族,現在如果你飛去日本國土上轉一圈,就會看到我們中華盛世的很多好東西,歷歷在目。
日本又是一個崇拜強者,善於學習的民族,於是,當時的日本以派遣留學生的方式往我大中華派人學習,不過當時可不叫留學生,而是叫遣隋使和遣唐使,這些人在我大中華學習到很多科學文明,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學成後歸國,並把我大中華的漢字也帶到了日本。日本人對我中華漢字如獲至寶,當時改也不改直接就山寨成自己國家的文字運用起來。
他們最早對漢字的使用方法是用「文言二途」的制度,即平時說話用日語,寫字時用漢字語。這個語言制度在日本運用的過程中遇到障礙,此處老師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就像咱們的教育部突然下了一個命令:以後全國說話的時候說漢語,寫字的時候只能用英文,不能用漢字。那樣全國90%的人將變成文盲。這個文言二途制度當時確實苦了那一代日本人民,那時的繁體漢字多難寫啊,而且一字多義,語法與日語還不一樣,我們現在經簡化過的漢字對外國人來說都是難度較大的學習,因此,造成當時日本社會只有少數貴族階層才有條件寫字,廣大的人民還是不會寫文字的文盲,這可不行,這違背了當局的初衷,必須要改革。
於是,他們又想到了個辦法,只借用漢字的字形而拋棄漢字的發音,日語中一個音就用一個漢字表示,這樣就不用學習漢語的語法了,這樣簡單多了,日本古代的五十音又叫萬葉假名,基本都是由單個漢字組成的,這樣一改革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有條件認字了,但是學習中又遇到了障礙,我們中華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字代表的意義相當豐富,而日本人偏偏用來表音,一句非常簡單的日語要用一大長串漢字來表達,這就相當麻煩了。於是當局開始著手對萬葉假名進行簡化,簡化後的表音漢字已經面目全非,不能叫漢字了,於是日本人給簡化後的表音漢字取了一個名字叫假名,喻意這就不是真正的漢字了,日本人很有趣,真假分明。
就這樣,日本的假名就是從那時開始流傳下來的。開始流傳的就是二種主流假名,一種是從漢字的草書中演化而來的平假名,另一種是從漢字的偏旁部首演化而來的片假名。平假名是當時的貴族女性舞文弄墨時使用的比較多的文字,所以當時又叫女文字,當時的男人可不屑於使用這種圓融融散發著陰柔之氣的文字,他們多使用有稜有角的片假名,直到平安朝時期,因一傳奇宮女寫了一部萬人空巷的著名小說《源氏物語》,改變了平假名的地位,隨著《源氏物語》的熱銷,平假名漸漸走到了主導地位。
從此,日本人算正式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是,問題又來了,日本人覺得既然我們有了自己獨創的文字,山寨來的漢字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呢?在日本明臺維新時期,曾有人發起過廢止漢字的提議,雖然最終沒有被採納,但是促使日本政府發表了一份1950個日本當用漢字的漢字表,這張表排除了使用頻率較低的漢字,明確了官方文書和傳媒中應使用的漢字範圍,目前日語能力最高級別的考試要求應試者掌握2000個漢字,就是包括了這1950個當用漢字的。
日語假名的由來
假名為日本獨有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等不同的表記法。「假名」的名稱由來,是因為相對於「真名」(即漢字)。現時「假名」的日語讀音是「かな」,但其實古時「假名」叫做「かりな」,之後簡化成為「かんな」,再簡化成今日的讀音。
論及假名之起因,則不得不提「萬葉假名」之形成。如日本、韓國、越南等國,雖有自身的語言,卻苦於沒有紀錄的方法,僅能利用口耳相傳來傳述古事。漢字傳入之後,各國紛紛以漢字為用,日、韓皆興起了「文言二途」之制,即口語使用自國語言,書寫時則只能使用漢文。類似中國近代白話文運動之前,人們說話為白話文而書寫則以文言文為主。然而中、日兩種語言之文法結構迥異,全以漢字行書,有難以表達之處。於是發明了萬葉假名,以補足用漢文紀錄日語之不足。萬葉假名是將漢字視作單純表音符號的一種表記法。例如「與」→「よ、ヨ(yo)」、「乃」 →「の、ノ(no)」之類。眾人抄寫萬葉假名之時,因作為萬葉假名之表音漢字並不需要如表意漢字般嚴謹,各種簡化方法遂漸漸出現。如「與」→「與」→ 「よ、ヨ」之儔。在約定成俗的簡化之後,漸漸成為現代所見之假名。
平假名
平假名(ひらがな,Hiragana)是日語中表音文字的一種。平假名是從中文漢字的草書演化而來的。早期平假名多為日本女性所用,且多作抒情之文,故謂女文字、女手。男性則以漢字為主,述史、論文,稱男文字、男手。男性即使用假名,亦多用片假名作漢文注釋之用。可見早期平假名地位不高。直到紀貫之撰《古今和歌集》是誰的日語,以假名起序置於篇首,首開「歌論」先聲,證明假名文學的價值,才奠定平假名的地位。其後紫式部《源氏物語》的流行,亦對平假名之流傳有所貢獻。現在的平假名字形是在明治時代,當時的日本政府編定五十音因而確定下來。
片假名
片假名(カタカナ,Katakana),是日語中表音符號(音節文字)的一種。與平假名,萬葉假名一起合稱假名。「片假名」三個字可以用片假名表示為「カタカナ」。片假名從中國漢字的楷書取出符合聲音的漢字的一部分簡化而來,平安時代的初期為了訓讀漢字而發明。現在的片假名字形是在明治時代日本政府以編定五十音而確定下來,在這之前一個發音往往有多個片假名對應存在。
主要用於以下的情況使用:
1、 外來語、外國人(包括日裔人士)的人名、外國的地名等專有名詞。2、擬聲語、擬態語。3、生物、礦物的日文名(日本政府曾建議學術方面的動植物學名,應以片假名來表示是誰的日語,但個人使用習慣不在規範之列)。4、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正式文書(與漢字並用)。5、1988年8月以前的電報、不支持雙字節的電腦系統中(使用半角片假名)。6、行文中對某詞(可以是漢語詞或原本用平假名書寫的詞)表示強調時。
日語漢字的由來
日本漢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羅馬字:Kanji),又稱日文漢字,是書寫現代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究竟漢字什麼時候從中國傳到日本沒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漢字是於公元5世紀隨著一些百濟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這些經書的漢字當初是模仿中國僧侶的發音來讀的,不過一套稱為「漢文」的書寫系統開始得以發展。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語獨有的助詞,讓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從日語的語法去閱讀漢字寫成的文章。
中日兩國使用的漢字,本來都是漢字的繁體字。但後來兩都進行了文字改革,有的字我國簡化了,日本沒有簡化;有的字日本簡化了,我國沒有簡化。有的字兩國雖都簡化了,但簡化的卻不相同。所以要注意它們的區別。寫日語時,一定要寫日語漢字,不能寫中文的簡化漢字。
日本政府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規定了一些漢字作為使用的範圍,共有1850個,這叫做「當用漢字」。當用即「當前使用」或「應當使用」之意。這 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記。但這只是政府的規定,仍還有人按習慣使用非當用漢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公布實行了「常用漢 字表」,規定1945個常用漢字作為「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準」。
與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區分使用:
隨著日文書寫系統得以成熟和發展,如今漢字用於大部分名詞、形容詞和動詞,而平假名則用來書寫動詞詞尾(送假名)、純日語詞彙、或者表記漢字難寫的詞彙。平假名也用於標記日本漢字的讀音(振假名)、和書寫給漢字水平不夠的人為對象的讀物,如小孩、日語學習者的書籍。
片假名則由於它的方形結構,用於象聲詞和外來語。片假名用來書寫外來語的習慣來的比較晚,外來語原先是用漢字書寫表意的,如「菸草」代表「タバコ」(tabako)。不過現在反過來有許多外來語詞彙正在代替一般詞彙。有語言學家估計現今常用日語有3分之1是外來語及和製英語。
漢字的發音:
日本漢字的讀法分音讀、訓讀兩類。大部分日文裡的漢字都有音、訓二讀。
音讀,指源自中國的讀音,與中文的漢字發音近似。另可細分為吳音、漢音、唐音3類。例:殘念(ざんねん)
訓讀,是與中文讀音無關聯的漢字讀法,是為了標示原來存在的日文詞彙而加上聯繫的漢字,可說是為了解決原本日文詞彙有音無字的現象。例:果物(くだもの)
和製漢字:
日本漢字多數直接借自中文漢字,但亦有百餘個漢字是由日人根據中國漢字的六書自創的「會意」或「形聲」漢字。這些日本自家創造的漢字,不同於中國大陸通行的簡化字,而是只限於日本語使用的漢字。這些漢字在日本稱為「國字」或「和製漢字」:
例:峠(とうげ;touge):山口,鞍部。榊(さかき;sakaki):楊桐,常綠樹。畑(はたけ;hatake):旱田,田地,專業的領域。辻(つじ;tsuji):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頭。躾(しつけ;shitsuke):教養。不常用,同「仕付け」。
以上為日語起源的簡單介紹,喜歡的話可以作為興趣學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