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光明匾是誰寫的?背後隱藏的秘密立儲制有何影響?
2023-03-30 17:40:31 1
正大光明匾,是一塊由清朝順治皇帝御筆親書的四個大字,懸掛在乾清宮正殿,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這塊匾額的背後還藏著一個國家的秘密,那就是下一位皇帝繼任的問題,從雍正開始就直接將皇帝繼承人寫在上面,等到逝世之後再由大臣拿出來宣布,這個秘密立儲的制度有何影響呢?
正大光明匾介紹:
正大光明,是一個成語,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至若範公之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惓惓之義,實在國家。」意指心懷坦白,言行正派。而在乾清宮正殿高懸著由清代順治皇帝御筆親書的「正大光明」匾,由於它特殊的歷史意義和近年來影視作品的不斷渲染,幾成清王朝的一大標誌。
正大光明匾是誰寫的?
乾清宮正殿高懸著由清代順治皇帝御筆親書的「正大光明」匾,這個匾的背後藏有決定太子命運的「建儲匣」。在當時,皇子之間奪取皇位的明爭暗鬥相當激烈。為了緩和這種矛盾,自雍正朝開始採取秘密建儲的辦法,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而秘密寫出所選皇位繼承人的文書,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內,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後。皇帝死後,由顧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一份對照驗看,經核實後宣布皇位的繼承人。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寶座的。到了清代後期,由於鹹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這種秘密立儲的辦法才失去其意義。
正大光明匾後面的秘密立儲:
從皇位傳承的模式上看,在康熙帝之前,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是通過八王共治的推選制度繼承汗位的。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基本上也是採用推選制繼位的。康熙皇帝幼齡繼位,則是孝莊皇太后決策並取得順治皇帝福臨的同意。在他們繼位的前前後後,都存在著激烈而複雜的權力鬥爭,雖然最終避免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但由皇權傳承而引起的強烈政治震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清朝統治的穩固和行政效率。
康熙帝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帝王,他很早即發現了缺乏規則的皇位傳承,不利於皇帝的集權和封建政權的鞏固。此時,又恰逢平定三藩之亂的艱難時刻,康熙帝幾欲親徵的決心和計劃,為其推出嫡長子繼承制提供了契機。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宣布以年僅兩歲的「嫡子允礽為皇太子」。允礽在嫡子中雖排行第二,但因他的同胞哥哥夭折,遂位序第一。是年十二月十三日舉行了清朝第一次立儲大典,翌日,頒詔天下:「授允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
但令康熙帝沒有想到的是,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皇太子,日益顯現出偏狹、暴戾、焦躁的性格特徵。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客觀上他成為其他成年皇子覬覦皇位的首要攻擊目標,而其門人和自己也越來越不能安於長期處於儲君的地位了。因此圍繞皇太子形成了太子黨和與其之對立的由部分皇子組成的反太子黨。太子黨肆惡虐眾,貪贖納賄,對皇權產生了威脅;反太子黨尋機攻訐,最終導致了康熙帝兩立兩廢皇太子的失敗結果,從此他再未明立皇儲。但康熙帝已經不能遏制皇子們謀取皇位的野心了。乃至後來的雍正帝胤禛,在他繼承皇位的同時,也背負了陰謀篡位的惡名,留下了千古之謎。
雍正帝即位後,從自己爭奪皇位的親身經歷中吸取了教訓,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在《雍正起居注》中記載了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的諭旨。是日在乾清宮西暖閣面諭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我聖祖皇帝,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卒之間一言而定大計。聖祖之精神力量,默運於事先,貫注於事後,神聖睿哲高乎千古帝王之上,自能主持,若朕則豈能及此也。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然聖祖既將大事託付於朕,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以備不虞。諸王大臣鹹宜知之。或藏數十年亦未可定,爾諸王大臣等當各竭忠悃輔弼朕躬(諸臣表示無異議後)留總理王大臣將密封錦匣收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
關於秘密立儲,有學者認為康熙帝已有計劃,但計劃未及實施。姑且不對此說進行辨析,僅就清代的秘密立儲制度而言,無疑是雍正帝確立的。這種立儲形式其實也並非清朝皇帝首創。據《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波斯傳》載:「其王初嗣位,便密選子才堪承統者,書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後,大臣與王之群子發封而視之,奉所書名者為主焉。」康熙與雍正作為飽讀經史的帝王,對古今帝王術絕對是留心的,他們都可能留意過這條記載,只不過實際情況是雍正帝成為了這種秘密立儲制度的實踐者。
秘密立儲因為不過早地宣布皇位繼承人,也不因循嫡長子繼承制,所以有心帝位的皇子,從理論上說都有機會。他們心存希望,在不知父皇好惡的情況下,便會努力用帝王的標準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求將自己的名字簡於帝心。同時,還因為沒有明確的競爭目標,所以也不可能發生形成龐大政治集團的結黨行為。此法雖不能徹底消彌統治者內部爭奪帝位的鬥爭,卻避免了公開確立皇儲所造成的皇子之間的血腥爭鬥,以及儲權對皇權的威脅,減弱了帝位之爭的激烈程度,使得皇權得以平穩過渡,也使以後的皇權鬥爭,變得溫和、充滿計謀。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就要算道光之子奕詝和奕訢兩兄弟爭儲了。
面對歷史的滄桑,也許有讀者還會發問:秘密立儲制度,雖然有利於皇權的平穩過渡,但是不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皇子之間的正面競爭,也不利於皇帝發現皇子所存在的人格缺陷。如果當初康熙帝即採取了秘密立儲,那麼後來做皇上的就很可能不是有才幹的雍正皇帝了,也就沒有了康乾盛世。如此,清朝的歷史會不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呢?但是,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它把從歷史個案的偶然性中探索歷史發展必然性的任務,責無旁貸地留給了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