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另一半精神出軌(精神出軌還是婚外情)
2023-04-14 06:24:46 1
#心理諮詢師說#
婚外情的人究竟想要什麼今天要講一個誰都沒講過的,關於婚外情的真相,咱們不用世俗判斷來加以曲解,僅是像吃一頓飯、喝一杯水、看一場電影一樣,平和地聊聊這種特殊的感情。
如今說起婚外情,人們總是自動將其歸為道德陰影——出軌。
認為婚姻內的人和婚外的人產生了感情,屬於「偷腥」範疇,是醜陋和罪惡的。
實際上,人們狹隘界定了「婚外情」的概念,若廣義來理解的話,凡是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感情,都可以稱之為「婚外情」。
而這種感情的產生並不是基於現實意義的考量,所以相比於「婚內情」,反而多了一層荒謬的「純粹」。
無論是已婚人士婚外尋情,還是兩個未婚或離異人士只求戀愛不想結婚,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無視是否「婚外」,重點是想要「情」。
不管人類還是動物,都是有感情的。
尤其是人類,因精神豐富,對情感的需求就會更加複雜和多樣化。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身處什麼階層,人類的本質需求,無非一個「愛」字。
而「愛」總是過於聖潔和宏大,在虛弱的現實世界,配稱得起「愛」的關係,遠遠少於「情」的關係。
所以露水煙花也是情,海枯石爛也是情,剎那心動也是情,念念不忘也是情......
2
接過太多太多感情傾訴,發現很多讀者走著走著,關係就背離了初心。
那些因彩禮談不攏而悔婚的情侶、因婚房署名而撕逼的情侶、因雙方父母不和而對立的情侶、因事業變故而失望的情侶,在心生怨念時,都不再去追憶,當時是怎樣如火如荼的眷戀、怎樣牽腸掛肚地思念、怎樣難捨難分地纏綿、怎樣不顧一切地淪陷......
面對婚姻,再狂熱的愛戀都比過不現實的冷水,婚姻需要考量的方方面面太多太多了,很多人最終牽手的,是「合適」的那個,而不是「最愛」和「鍾情」的那個。
因為情感的啟動是頭腦和荷爾蒙的另一套機制,與邏輯判斷分析的婚姻匹配是完全不同的一套體系。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校園裡才有純愛,因為校園戀情壓根不面對社會,也壓根不考慮有關家庭背景、出身階層、社會地位、收入能力、是否有車有房等等因素。
僅僅因為心有靈犀的默契、眉裡眼裡的心動、甚至書籤上的一首情詩、夜晚樓下的吉他聲,都可以成為愛情的理由。
於是很多人純潔的初戀,成了心口的硃砂痣,成為日後現實裡的陪葬品,成了無數個失眠之夜的痛楚,成為夢境中浮現的悸動,以及醒來時,枕頭上溼洇的淚痕。其實更成為很多人,足夠滋養終身的珍寶。
從校園戀情成功走入婚姻的少之又少,但弔詭的是,之前堅決反對孩子早戀的父母,卻放任甚至慫恿孩子在大學裡品嘗初戀的美好。
如果戀愛的對象恰好能夠符合婚姻標準,那就皆大歡喜,即使對象並不符合婚姻標準,那麼無需父母「棒打鴛鴦」。因為現實的小刀子會在戀人走入社會後,給他們狠狠上一課。
而也曾年輕過的父母,其實內心裹著一層拿不到臺面的「慈悲」——孩子,趁不諳世事,去愛吧!也許,足夠純粹的愛,僅此一次。
純愛與初戀,雖然會成為未來婚姻裡的醋缸與禁區,但其實也是對婚姻穩定的一種變相成全。品嘗過什麼是純愛的人,可以將回憶埋在心底,安心過日子。
而未品嘗過純愛,就在現實的安排裡步入婚姻的人,更容易婚後出軌。這就像原生家庭魔咒——「不缺愛的人,靠愛治癒一生;缺愛的人,用一生去尋找愛。」
人類一共有兩次親密關係的重大課題,一次是與原生家庭的親密關係,一次是脫離原生家庭後,獨自與他人再建小家庭的親密關係。
豐盈過的心靈,總能在風浪中雲淡風輕;而從未擁有過純愛的人,則總在潘多拉魔盒邊緣躍躍欲試。
從這一層面來說,浪子回頭不是神話,一些所謂「海王」確實有人都會找到礁石,心甘情願擱淺。談幾段純粹的感情,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有利於婚姻的穩定。
人類的頭腦就像個儲蓄罐,存儲夠了美好的回憶,猶如情感富豪,就不會鋌而走險、更不會飢不擇食。而因為感情經歷的豐富,也不會陷入「亂花漸入迷人眼」的失心瘋中。
作為後來者,和有故事的人步入婚姻,就需要放平心態。
有故事的人也可能會想再有故事,但有故事的人大概率已經不會醉心痴迷於後面的故事。
而看似「沒故事的人」,遇到所謂「真愛」後,就會在婚內陷入痛苦的撕裂,茫然到不知何去何從。
不管有故事還是沒故事,婚外情都不可取!
傷了家庭,傷了子女,傷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