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蔚林性格(您在天堂還好嗎)
2023-04-14 06:31:51 1
全國著名作家葉蔚林,是永州人民的朋友。他在這裡曾寫下了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藍藍的木蘭溪》,獲全國首屆優秀中篇小說一等獎的《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他還是人們吟唱至今的優秀民歌《洞庭漁米鄉》《挑擔茶葉上北京》的詞作者。
葉蔚林1935年生於廣東惠陽一個農家裡,在廣東大山深處的一個小鄉村裡土生土長。1950年,他不到十六歲,就「扭著秧歌」(葉蔚林語)參了軍,歷任團宣傳幹事、俱樂部主任。1960年,他從部隊轉業到湖南省歌舞團任創作員,搞專業創作不到一年,就主動請求,攜家帶口下放到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碼市鎮大柳村落了戶,永州從此成了他永世難忘的第二故鄉。
他在這片永州瑤山的土地上,生活和勞動了十幾年,與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共同呼吸,他紮根在這片土地上,領悟著這裡特有的風俗,一個農民所會的農活他都會,一個農民所經歷過的苦難他都經歷過,他能說一口地道的永州土話。他對農村和農民,有著十分深切的了解和認識。正是出於對這方土地的熱愛與懷念,葉蔚林筆下描繪的瑤山風情萬種,他將這片被人稱為「南荒之地」的土地描寫得婀娜多姿。
他以在江華瑤山的經歷和見聞,創作了大量反映湘南永州瑤族人民生活的文學作品。在他的作品裡,瑤族的古老歌謠、民間故事,山民的生活習俗,奇聞異事甚至鄉間俚語,都活脫脫呈現在他筆下,他把湘南瑤山的地域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瀟水悠揚、林溪靜美、高山綺麗,瑤家人勤勞善良,他的作品帶著湘南永州瑤山特有的氣息與韻味,將瑤族的民俗風情不斷宣揚出去。葉蔚林與瑤山的情感水乳交融,他用文字給瑤山邊民留下了一抹記憶,這記憶將成為一種永恆。
葉蔚林是個閱歷很深、創作經驗和社會經驗都相當豐富的作家,對社會、對人生懷有滿腔熱情和抱負,在創作上對自己要求是很嚴的,近乎苛求。每有構思,他都要跟朋友們談,跟作協幹部談,甚至跟不相干的人也談。他跟人談構思,就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升華的過程。一到進入寫作,他就不願再讓人看到。他常常喜歡說一個比喻:寫作也跟撒尿一樣,有人看著是撒不出的。
他筆下的人物,男的剛強,女的柔美,無不艱辛曲折,苦難深重,但他用美的文字,用美的意境,用牧歌般的諧趣,表現了一種把人向光明引領的精神力量。葉蔚林一生,發表過不少短篇小說、中篇小說,發表過大量散文,都是以湘南永州農村作為創作題材的。
葉尉林成名之後,先任湖南省文化廳創作員及藝術處處長,後提拔為湖南省作協副主席,1988年調海南省文聯任副主席、海南省作協主席,國家一級作家。
葉蔚林只讀了中學,文憑很低,底子很差,可是他讀書很多。他在鄉村、在兵營的時候,條件很有限,生活也是很艱苦的,但是每日孜孜,手不釋卷。後來當了專業作家,成名以後,也還是大量地讀書,常常通宵達旦,日夜誦讀。葉蔚林說,大量讀書,跟年輕人交朋友,是他在創作上保持活力的訣竅。
葉蔚林出道之初,以歌詞成名。《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香》,從六十年代一直唱響到現在。到八十年代,他的中短篇小說在全國連續獲獎,給他帶來了更大的聲譽。著有《海濱散記》《邊疆潛伏哨》《過山謠》《白狐》《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初別》《酒殤》《割草的小梅》等中、短篇小說;還撰寫了《幸福長在春長留》《夏日的牙龍灣》《相思天長地久》等歌詞。《藍藍的木蘭溪》獲1979年全國優秀小說獎,《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一等獎。並被拍成電影獲美國第四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伊斯曼柯達獎。
2006年12月5日12時,因病治療無效在海口逝世,享年73歲。
2015年11月28日,江華瑤族自治縣在該縣第一中學校園為已故著名作家葉蔚林舉行銅像揭幕儀式。葉蔚林的女兒葉蕊和他生前的同事、好友,以及當地文學作者100多人參加了銅像揭幕和座談,一起緬懷這位曾經享譽中國文壇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