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 寧浩(寧浩的北京你好)
2023-04-14 07:35:31 2
寧浩的《北京你好》,和徐崢的《奪冠》一樣,是《我和我的祖國》中唯二比較輕快且貼近生活的片段,也取得了不錯的口碑。
《北京你好》有種在漫不經心中流露出的導演個性,一如既往的黑色幽默中這次加了些命題特定的溫暖底色。用一張門票將2008年的兩件大事——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聯繫了起來。寧浩的功力之深已經達到了讓你感覺不到他到底是否認真去拍,就已經感受到了他的風格。
當然,成就《北京你好》這個故事的,更多是作為主演的葛優。其他幾個故事裡也不乏大主角戲,但沒有一個像《北京你好》這樣像獨角戲。演員對電影成色的影響不言而喻。不過正所謂"你大爺就是你大爺",葛大爺的鬆弛和生活氣都太令人舒服,完全撐起了角色,也成就了整個片段。
張北京這個角色本身是有點兒浮誇的,但葛優的表演由內而外,一點兒都不浮誇。他說話的不經意和動作的散漫會讓觀眾確信這個人物本就如此,而非演員刻意為之。
張北京的生活境遇說起來有點兒悲哀,與前妻離婚,兒子與自己不親近,作為一個計程車司機,業績看起來也不算優秀。但他很樂觀,生活得還挺有儀式感。
張北京會去打理自己,給自己找樂子。也會去刻意討好兒子,充滿自信的去給兒子製造驚喜。儘管實際上他並不了解兒子的需求,所做的事也並不能真的討好到兒子,他還是不灰心,並樂此不疲,呈現出的面貌從不苦惱。
偶然間抽到一張奧運會開幕式的門票,他可以樂不可支的到處炫耀。還會去吹牛自己很有人脈,儘管這樣的吹牛大多數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不會當真。而他所遭遇的恰恰是會把他的話當真的孩子,於是產生了戲劇性效果。
葛優所表演的喜怒哀樂全在劇情的起承轉合之間,將略顯平淡的劇情鋪陳部分雕琢得頗有韻味。
讓從不悲觀的人不斷遇上煩心事兒,是電影情節設計的一個技巧。《人在囧途》中王寶強的角色就是這樣,《北京你好》裡的張北京也是如此。如果說與兒子的關係帶來的煩惱已成為一種長期的生活狀態,那麼四川男孩則是一場不期而遇的一個"大麻煩"。
影片中的這個四川男孩雖然"強買"了張北京的門票,卻是基於他相信了對方"很容易搞到門票"的吹噓的基礎上。穿著樸素破舊的他,會花800元去買票本身也預示了這件事的不簡單。當最後經過一番追逐和誤會後,我們終於知道他只是為了親手在奧運場館裡摸一摸爸爸製造的欄杆,而他的父親,已經在汶川地震中離世。觀眾前一刻張北京被反當成賊而挨打帶來的笑聲瞬間變成了淚水。
能讓這一切順理成章,男孩本身的氣質需要足夠令人信服。不得不佩服寧浩的眼光,他在四川找到的這個個毫無表演經驗的14歲中學生王東,身上的樸實和表演時自然流露的生澀和稚拙都讓觀眾足夠確信他就是這樣的一個男孩。甚至會以為他真的是當年有過相似經歷的孩子(不過年齡很明顯對不上)。也無怪乎葛優都評價說這個男孩的戲他自己演不了。
張北京絕不是什麼大人物,只是個好面子、愛吹牛且樂觀豁達的小市民。但小市民也會有善心爆發的高光時刻。張北京最終選擇贈票給四川男孩,就是他的高光時刻。張北京的贈票和男孩在鳥巢裡接受採訪時的隔空感謝將悲傷化作溫暖,融入在了奧運開幕舉國歡騰的大潮中,讓這個簡單的故事充滿回味。
《北京你好》之後,《我和我的祖國》走向了更前衛的創作方向,下一篇談一談陳凱歌的《白晝流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