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紅色傳承(紅色滁州大包幹紅手印)
2023-04-13 20:26:35 4
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十多年前發生在我們小崗村十八位莊稼漢他們身上的事兒,名字叫,我爺爺那輩的故事。「那是1978年年初一個冬夜,時近黃昏灰濛濛的天壓得很低,風呼呼的響,我爺爺和其他17位村民一起聚到了嚴立華家。漏風的茅草屋裡,忽閃忽閃的煤油燈映照出一張張眉頭緊鎖的臉。除了一兩聲嘆息和旱菸吧嗒吧嗒的聲音,只有壓抑的沉默。
大包幹紅手印
終於,有人開了口:「地越種越荒、糧越收越少,吃不飽肚子,這日子怎麼過下去?」「能有什麼辦法?一不能偷,二不能搶!只能跟著去要飯!」「不能再這麼下去了!」「村裡有這麼多地,怎麼就不能種呢」「要不,咱偷偷把地分了,大家下勁幹,秋天交了公糧和集體提留的,剩下的糧食不都是自家的了嗎!」「什麼?分田單幹?這,這,這能行嗎?要坐牢殺頭的呀!」瞬間,屋內恢復了死一般的沉寂。不知過了多久,副隊長嚴宏昌開了口:「殺頭也比餓死強!不試試只能等死!從現在開始,咱就偷偷的分田單幹。願意的就畫押、按手印,發誓絕不說出去。有啥後果,咱一起擔著!」說著,從口袋裡摸出一個空煙盒,拆開鋪平。他寫道:「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籤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繳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契約籤過以後,爺爺和其他17位莊稼漢秘密行動起來,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種上了莊稼。爺爺說:以前幹活是上工一條龍,幹活大呼隆,出勤不出力,計得一樣工。後來就變成了,不用公雞來打鳴,不用幹部來吹哨,放下碗筷就往地裡跑,大家以前說的最多的,到哪去要飯,而現在交流著這塊地怎麼種,那塊地怎麼種,農民的積極性前所未有被調動起來。大家說著、幹著、笑著。就來到了1979年的年底,這一年,糧食總產量13.3萬斤,相當於文革期間的4倍。油糧總產3.5萬斤,相當於之前20年產量的總和。後來,時任安徽省委書記萬裡同志來到小崗村調研,我的爺爺和其他爺爺用了當地的一句順口溜向他匯報,「大包幹真正好,幹部群眾都想搞,只要給幹三五年,吃陳糧燒陳草,個人富,集體富,國家還要蓋糧庫。」沒想到啊,萬裡爺爺說:「好,我批准你們幹三年,錯了由我來負責。」有了萬裡爺爺的拍板和支持,爺爺他們更有信心和底氣了。在後來,1980年鄧小平爺爺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的談話中指出,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幹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大包幹」的推行解決了億萬農民的溫飽問題。
如今的小崗村,山也歡呼,水也笑,花鼓陣陣,歌如潮,黨的政策威力大,如今小崗換新貌。直到2018年底,小崗村人均收入達到了兩萬多呢。高出了全國範圍的平均水平。2016年4月25日,來到咱小崗,也由衷的感慨:「當年貼著身家性命幹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誌」。
如今,這一張被放大的,按著十八顆紅手印的「生死契約書」在小崗村「大包幹」紀念館裡最醒目的位置上展示著。這紙契約如同珍貴的火種,意外引燃了一個時代,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新篇章。
這,就是我爺爺那一輩人的故事,也就是小崗村發展的故事。
我們要繼承爺爺那輩人的勇氣和擔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來到小崗村指出,小崗村要繼續在深化農村改革中發揮示範作用。也再次強調:中國強,農業必須強;中國富,農民必須富!中國美,農村必須美。讓我們齊心協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來源:滁州市委宣傳部、美好滁州
主辦:滁州市文化和旅遊局
運維:滁州學院蔚然新媒體中心
編輯:謝申嬌,初審:王勇,審稿:劉永江
[email protected](如覺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