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可以對你大呼小叫時(當某人對你豎起大拇指)
2023-04-14 07:20:51 3
請注意!當某人對你豎起大拇指,他可能不是誇你,而是想打你一炮。電視連續劇《亮劍》第一集中,有這樣一段令人振奮的畫面:八路軍新一團團長李雲龍命令炮手「柱子」用迫擊炮炸掉幾百米外的日軍指揮部。要知道,如果測距不準確,迫擊炮的誤差是比較大的,距離敵人指揮部好幾百米,打掉的難度相當大,柱子的第一發炮彈就沒打中。
然後再次豎起大拇指,伸右臂,眯左眼,調整好炮口角度,裝炮彈,瞄準發射,第二炮就把日軍指揮部給端掉了。李雲龍怕他打不中,向他承諾打中了給他半斤地瓜燒,以激勵他。
這是《亮劍》中的經典一幕,炮手柱子用拇指測距的辦法,準確命中了敵人的指揮部,團長李雲龍自己也是個拇指測距的高手,經常伸出拇指對著敵人估算距離。
那麼問題來了,用拇指測量距離的原理,究竟是什麼呢?這個手勢,當過兵的網友,都應該知道是做什麼的。這叫跳眼測距法。是一種在沒有精密測距儀器的情況下,利用手臂和拇指進行的簡易測距。
軍隊在作戰中經常需要測定距離。例如炮兵要想打得準確,很大程度上,要看測距的準確性。炮兵作戰的首要問題不是打得狠,而是打得準,因此,炮兵測距重要性不言而喻。
例如這是解放軍某部的冬季訓練,該部隊在訓練中恢復了已經中斷十多年的迫擊炮單人操炮簡易射擊法訓練。這標誌著中國軍隊近幾年狠抓貼近實戰訓練,又上到一個新臺階。
一名步兵營屬炮兵連的炮手,一個人攜帶一門PP-87式82毫米迫擊炮和三發迫擊炮彈,乾淨利落的完成了放列、安裝引信、架炮、跳眼法簡易測距、雙臂操炮為火炮賦予射向、單手裝填、發射的全過程,並準確命中500百米外的15米直徑靶標,命中率高達90%,顯示出我軍基層炮兵的過硬軍事素質。
最早的炮兵測距方法就是通過人工目力測距的,它是一種最傳統的測距方式,由於雙眼瞳孔之間的間距,讓人體的視力具有立體感,於是眼睛就是人天生自帶的一套精密測量儀器,用眼睛測量距離,雖然不能測出非常準確的數值,只要經常練習,還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的。例如「跳眼法」就比較適合測定數百米內目標的大致距離,如果一個士兵能夠熟練使用,估算和動作都準確,那麼精確度可在10~20米以內。
「跳眼法」測距的大概方法:士兵把手臂平伸,指向目標,例如遠處數百米的一輛汽車,豎起拇指,保持手臂和身體不要晃動。
然後輪流閉上左眼和右眼,你會發現目標相對於大拇指向橫向左邊「跳動」了一段距離。這時估算目標相對於拇指橫向「跳動」了幾個目標寬度。例如這裡相對拇指「跳動」了三個汽車的寬度。
最後,把已知的目標真實寬度,例如汽車的4米,先乘以「跳動」了幾個目標寬度,再乘以10,就可以得到目標的大致距離了。
例如這次對遠處一輛汽車的測距的結果就是4x3x10=120米。
「跳眼法」的原理是通過估判被測物體的橫向尺寸大小,結合相似性三角形原理和光直線傳輸原理,可以計算出被測物體離我方的大致距離。根據人眼兩個瞳孔的間隔約為自己臂長的十分之一,將測得實地物體的寬度乘以10,就得出了站立點至目標的距離。人工目力測距是炮兵最基本的日常訓練科目,我軍歷史上的神炮手無一不精通掌握這項技術。
跳眼測距法雖然簡單易行,但測距誤差也較大。因此應該大量練習,而且需要事先測一下自己瞳孔間距和臂長,看看是否符合上述測距要求。此外,在對較遠目標進行「跳眼法」測距時,可採用多人分別測距,然後取平均值的方法。
在革命戰爭時期,人民軍隊基本沒有專業測距設備,少量的寶貝都是繳獲的。這是1944年8月,美軍觀察組在延安拍攝的18集團軍炮兵軍官的照片,此人是原軍委炮兵司令員宋承志將軍。他拿著一具繳獲於日軍的仿德12倍"九三式野戰輕型測遠機"。這是從日軍手裡繳獲的戰利品,日軍戰敗前一定會把重要的光學器材隱蔽或砸毀,但土八路就是有辦法,照樣能繳獲到。
80年代,陸軍炮兵前指觀察所的側觀陣地,作業器材為炮隊鏡和磁石電話機。而當時的主觀觀察所作業器材為方向盤、測距機、指揮儀、計算盤、兩瓦電臺和磁石電話機等,並配有計算兵。再後來,我們軍隊有了雷射測距機,隨著技術的成熟,目前雷射測距已經廣泛應用,就是普通單兵也可以隨身攜帶一個袖珍的測距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