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助人情結(如何看待放下助人情結)
2023-04-14 02:52:00 1
為什麼有人討厭「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這句話,這是因為這句話的背後有兩層潛在的心理活動:一是缺少利他行為,感受不到作為人類的情感,讓人心理不適。二是冷漠的心理活動,讓人心寒,從而對人的表現感到失望。
先說第一點,利他行為。
所謂的利他,是指他們為了增進他人價值而產生的心理傾向,是個體有益於他人、不期待回報的行為。利他的舉動,是一種「親社會行為」,代表一個人良好的人際關係狀態,也是富有善意的表現。
比如在馬路邊,你看到有個人蹲在地上哭,看到這個情景之後你很同情,起了善良之心,於是你會走過去問她怎麼了,需不需要幫助?這樣的行為會讓人感到內心溫暖,充滿正能量,也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十分牢靠。
樂於助人,本質上是人類的內在需求,也是每個人內心嚮往的狀態。我有困難了,有人幫助我,我會感到特別幸福;要是孤零零地,自己有痛苦也沒人理我,會感到特別難受。
在這樣的前提下,人們對於「助人」是有追求的,都很渴望和支持這份行為。要是身邊有人對你講不要助人,或多或少內心都會感到有些不舒服,這與人類的善良之心會相違背。
既然沒有善良,那麼感到失落、痛苦以及不滿,也就可以理解了,也會對這些說法和行為表示厭惡。
第二點,冷漠的心理活動讓人心寒。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冷漠的狀態是能讓人感到心理不適的,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每個人都需要幫助,都有困難的時候,作為旁觀者,你不僅不領情,表示善意,還在背後冷嘲熱諷,這人的心理怎麼這麼毒?
由於話語中充滿著冷漠、寡助和無所謂的態度,會讓人感覺不到親近,人際關係上很難獲得需要的狀態,這也會導致人們內心產生難受的心理。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明顯也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成分。
從社交心理的親密屬性來講,這也是會導致人們內心不適,會有疏遠的韻味。
不過話說回來,談到這裡我們可能會很好奇一種現象,為什麼會有人會提出這句話,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的說法?既然人們心裡都有善良的情結,為何會表現出如此冷漠的態度?
在我看來,這或許也跟人類的「弱點」有關,一味地助人不僅不會帶來身心地愉悅,反而會讓自己陷入不義、痛苦以及被指責的環境之中。
彭宇案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這裡就不再多說了,幫助別人反被誣陷,這也會讓助人者產生質疑世界「真善美」的存在。我好心好意幫助別人,到頭來卻是這樣的結果,憑什麼我還要去幫助別人?
受到創傷,之前的熱情、樂於助人的心態就會變得冷漠,對於人情世故的險惡也會多一分敬畏之心。有些人是不值得幫的,他們不值得被「拯救」,與其幫助他們,不如讓他們自生自滅吧,關我何事。
曾經的好人,也會漸漸地變成「不再好」,離善良也是漸行漸遠。
人性固然有善良的一面,但是終究我們也無法避免人性中「醜陋」的過程。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弱者都值得被同情,也不是所有的弱者都值得被尊重,很多時候善與惡之間是不會那麼明顯的。被害者,也許他是被人傷害了,但是也不排除對方也有做錯事或者惡毒的一面。
如果你想要助人,想要幫助對方,還是得了解對方的本質以後才去行事,一味地善良助人,反過頭來也是缺乏邊界、不懂得保護自己的過程,農夫與蛇的故事也是先例。
所以,我們該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呢?最好的態度是「不討厭,也不順從。」內心要保持善良的態度,但是也要保持一定的界限,具有良好的邊界意識。
助人不是說不行,但我們也得看怎麼幫助對方。當你無法承擔一個人責任的時候,最好的做法是量力而行,就像一個人丟了錢包,你的做法就是遞給對方派出所的電話,而不是陪著他一起瞎找。有些時候,明白自己的能力,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也是一個人內心強大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