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晉州方言的語音研究(晉北方言地名中的古音)
2023-04-14 11:15:52
河北晉州方言的語音研究?關鍵詞:晉北方言;地名;古音,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河北晉州方言的語音研究?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河北晉州方言的語音研究
摘要:地名具有較大的穩固性。本文以晉北方言地名中的古音為例,結合晉北方言各方言點及其他方言區相關的語音事實,探究晉北方言地名古音的音韻層次,追溯晉北方言語音所處的不同歷史階段。關鍵詞:晉北方言;地名;古音
在語音演變的歷史過程中,晉北方言較早較多地受北京官話的影響,這使得晉北方言中很多較古的音韻特徵消失,並逐漸與北京官話靠攏。作為專有名詞的地名,由於其具有較大的穩固性,因此保留了較古老的讀音。這些讀音都反映了晉北方音所具有的音韻歷史層次。本文結合晉北方言各方言點中相關的語音事實,從聲母和韻母兩方面來分別考察晉北方言地名所保留的古音。
1 聲母方面
1.1磨復其灣
「復」屬奉母字,在大同方言中,不論是單字音還是組合成詞,均讀作[fəʔ³²],其中「復」聲母讀作輕唇音[f]。而在大同地名「磨復其灣」中「復」則讀作[pəʔ³²],其聲母讀作重唇音[p]。
屬奉母的「縫」在鄰近大同的山陰方言和應縣方言口語中分別讀作[pә̃ʔ³¹³]和[pəŋ³¹].「縫」聲母在這兩個方言中均讀作重唇音[p]。例如:①你那個扣子快掉呀,你脫下來,我給你縫上兩針。②蓋物被子上的針腳開了,我給縫住些兒。
大同地名「磨復其灣」中的「復」以及山陰方言和應縣方言口語中的「縫」聲母讀作重唇音,而不讀作輕唇音,這反映出晉北方言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上古時期「古無輕唇音」的痕跡,這也可作為「晉方言保留古非敷奉母讀重唇的上古音殘跡」的一個有力佐證。
1.2晉祠
「祠」屬《廣韻》止攝開口三等之韻邪母平聲字,演變至普通話,全濁邪母平聲字讀作擦音[s],[ɕ]和送氣塞擦音[ts'],[tɕ'],仄聲讀作擦音[s],[ɕ]。
「祠」的聲母在官話區北京、濟南、武漢、成都、合肥、揚州等六個方言點都讀作[ts']。在蘇州、溫州方言讀作[z],在廈門、潮州、福州方言讀作[s]。
而山陰方言在稱讀「晉祠」這一地名時,邪母字「祠」的聲母讀作清擦音[s],而且與「祠」具有相同音韻地位的「詞辭」聲母也讀作[s]。「辭詞祠」的聲母讀作清擦音與邪母其他字讀作清擦音保持一致。這一語音特徵在晉方言大多數方言點都有所反映。
除此之外,在朔城區、山陰、應縣和大同方言中,邪母字「囚」白讀時和在「囚犯」一詞中,其聲母讀作清擦音[ɕ],而且山陰方言和大同方言的口語中常常用「囚犯樣兒」來形容一個人萎靡不振的精神狀態。
邪母字讀作清擦音的語音現象「已保持有千年之上」,而且「再一次顯示今晉方言是唐五代宋西北方音的『嫡系支裔』」。晉北方言地名和口語中邪母字的讀音就體現了這一古老的語音特點。
1.3南泉村
古精組和見曉組在今細音前如果有分別,讀音不同,就分尖團音;而如果沒有分別,讀音相同就不分尖團音。晉方言很多方言片均保持尖團對立,即古精組字在今細音前讀[ts],[ts'],[s],而見曉組在細音前讀[tɕ],[tɕ'],[ɕ]。例如:并州片、呂梁片、上黨片和大包片等方言片。
「泉」為山攝合口三等仙韻從母平聲字,屬精組。在應縣方言中,無論是單字音還是在其他語音場合,「泉」聲母均讀作[tɕ'],這與普通話的讀音保持一致。而在應縣地名「南泉村」中,「泉」讀作[ts'uɜ̃³¹³]。地名中「泉」聲母的讀音反映了應縣方言古從母字在細音前保持古讀,未顎化,讀作[ts'],與見曉組字在細音前的讀音不同。但是由於受普通話的影響,在稱讀這一地名時,很多年輕人更願意將「泉」讀作[tɕ'yɜ̃³¹³]。
與應縣相鄰的山陰方言的日常口語中也保留了從母字在細音前保持古讀,未發生顎化的音韻特徵。與「泉」具有相同音韻地位的「全」字聲母也未顎化,保留古讀,讀作[ts']。例如:家裡頭東西全全[tu'æ³¹³tu'æ³¹³tiәʔ⁴]的,你啥也不用買。
1.4李三溝
「三」屬鹹攝開口一等談韻心母平聲字,演變至今大同方言中讀作[sæ³¹]。而在地名「李三溝」中,「三」讀作[ts『æ³¹³],聲母不讀作擦音[s],而是讀作塞擦音[ts']。
據喬全生先生的推論:汾河片的「梭」字從9世紀初開始至今依然讀作塞擦音[cts'uo],不讀作擦音[csuo]。晉方音中擦音變讀為塞擦音的時代也是比較早的。「三」作為心母字,不讀作擦音[s],而讀作塞擦音[ts']。由此可知,晉北方言地名「李三溝」中「三」讀作塞擦音的歷史至少可以與「梭」處在同一時期。
1.5白頭崖、南崖鄉
中古疑母、影母開口字演變至今晉北方言聲母多讀作[n],與北京話中的零聲母相對應,例如:愛岸偶恩。這是山西北區方言聲母的重要特點之一。
「崖」屬蟹攝開口二等佳韻疑母平聲字。「南崖鄉」和「白頭崖」分屬朔州市朔城區和平魯區,朔城區方言和平魯區方言稱讀這兩個地名時,分別把「崖」讀作[niE³⁵]和[niE⁴⁴]。「崖」的聲母均讀作鼻音[n]。
朔城區方言和平魯區方言的分類詞表「地理」類中都用「崖頭」表示「山崖」這一詞條,分別讀作[niE³⁵ṭ'əu]和[niE⁴ṭ'u],其中「崖」聲母均讀作鼻音[n]。
除了朔城區方言和平魯區方言以外,晉北方言的大同方言和山陰方言「崖」白讀時聲母也都讀作[n]。
從王力先生所作現代北京聲母和中古聲母對照表得知,「崖」在中古時期聲母為,與現代北京零聲母對應。這說明,朔城區方言地名「南崖鄉」和平魯區方言地名「白頭崖」以及晉北方言大多數方言點中「崖」白讀音聲母都讀作[n]這一語音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中古時期。
2 韻母方面
2.1內蒙
「內」屬蟹攝合口一等灰韻泥母去聲字,演變至今朔城區方言中,「內」韻母讀作齊齒呼[i],而在晉北方言其他方言點中,由於受普通話的影響,「內」大多讀作開口呼。除了「內」以外,朔城區方言的止蟹攝合口韻來母字「雷類累淚」等字也讀作細音齊齒呼[i]。
晉方言其他方言和漢語其他方言片都存在這一語音事實。例如:
晉方言張呼片的宣化方言中,蟹止攝來母字「梨利裡雷淚」等字韻母的讀音在宣化全區域北部讀[-i],這一方言特徵和張家口話蟹止攝來母字韻母讀[-i]的特徵保持一致。
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的方言字彙部分所收錄的19世紀末懷慶方言「內」讀作韻母讀作細音。
湘方言中,清代以來的方志就有蟹攝部分字讀混止攝的記錄,如「雷曰梨」。現代湘方言益陽話、桃江話大量保存,如益陽話中「雷」白讀讀音為[li]。
山東長島縣所屬的廟島列島10個島中的以北的大小欽島、南北隍城島等和大連方言「梨李力」等一類字跟「雷累積累累」一類字同音,[li]=[li]。
吳方言中的上海話「淚」字韻母念[i]。
贛方言南昌話「淚」白讀讀音為[li]。
止蟹攝的「內雷類累淚」等合口韻字到了17世紀反映北京官話的徐孝《等韻經圖》已經失去了介音[w],北京官話讀作開口呼。而朔城區方言中止蟹攝的「內雷類累淚」等字在失去了介音[w]之後,走了一條與北京官話和晉方言其他方言片不同的路,既不同於北京官話的開口呼,也不同於晉方言其他方言片所保留的合口呼。結合王力先生相關的語音構擬,「雷內」的中古擬音是[uɒi],而「類累淚」等字的中古擬音是[ǐwe],[wi],因此,在朔城區方言中,「內雷類累淚」等字一部分經歷了複元音單化、另一部分經歷了元音高化最終合流為[i]的語音演變過程,並且一直保留至今。這也成為朔城區方言有別於同一方言片和鄰近方言點的一個重要語音特徵。
2.2XX堡
「堡」屬效攝開口一等豪韻幫母上聲字,以下所列地名中「堡」韻母均讀作[u]:
①合盛堡山陰②張家堡山陰③席家堡應縣④陳家堡懷仁⑤何家堡懷仁⑥向陽堡平魯區等。
晉北方言中多有「××堡」這類地名,其中「堡」韻母均讀作[u]。除了地名之外,晉北方言朔城區、平魯區、應縣、山陰、懷仁和大同等大多數方言點中「堡」韻母讀作[u]。這一讀音體現了效攝豪韻與遇攝模韻同韻的語音特徵。而「晉方言蕭豪與魚模同韻的殘餘現象似可上推至遼宋時期」。從這一推論可知,晉北方言地名中「堡」以及「堡」在各方言點白讀時韻母的讀音都保留了效攝豪韻與遇攝模韻幫母字同韻這一較古老的語音事實。
2.3黑龍池
「龍」屬通攝合口三等來母平聲字。在山陰方言中,無論是單字音還是多字音,「龍」的讀音為合口呼,讀作[luә̃³¹³]。而在地名「黑龍池」中,「龍」的讀音則為齊齒呼,讀作[liә̃³¹³],韻母為細音。
「龍」在今漢語官話區及其他大多數方言區均已讀作合口呼。梅縣、廈門、福州等方言讀作細音。晉方言的文水、隰縣、汾西、五臺、長治、平順、晉城、陵川和高平等九個方言點也讀作細音。
「通攝合口三等韻字'龍』的韻母讀細音,說明保留的是《切韻》以前的讀音。僅在閩方言和客家方言中保存,不在粵方言其他大方言中出現,似可證明,閩方言、客家方言的這個讀音比粵方言等還要古老。照此看來,晉方言保存的這個讀音一樣的古老。」晉北方言大多數方言點「龍」的讀音與普通話保持一致,讀作合口呼。山陰地名中「龍」讀作細音這一少有的語音事實反映了晉北山陰方言所存在的古老的音韻層次。
2.4下木角
「木」屬《廣韻》通攝合口一等明母屋韻入聲字,在朔城區方言大多數語音場合中不再讀作入聲,都已發生舒化,讀作[mu⁵²]。但在地名「下木角」中,「木」仍保留入聲韻,讀作[məʔ³⁵]。
關於「木」的語音演變過程,喬全生先生作了相關的推演,即「木」:mɔk→mbɔk→mɔk→muk→moʔ→mu。在晉北方言中,很多方言點的「木」都已完成了語音演變的過程,均已舒化,其韻母讀作[u]。而朔城區方言地名「下木角」中「木」的讀音未發生舒化,仍保留在語音演變的入聲韻階段。
在朔城區方言中,除了地名「下木角」中「木」的讀音保留入聲外,與「木」具有相同音韻地位的「穆、目」二字也都讀作入聲。例如:「穆桂英」和「目的」中的「穆」和「目」都讀作[məʔ³⁵],均保留入聲韻。
晉北方言中還有很多反映古老音韻特徵的例子,如:朔城區方言地名「紅壕頭」中的「壕」讀作[xəʔ³¹²],這一讀音是宋代時期古歌戈蕭豪同韻殘留的一種表現。晉北方言地名的讀音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遺蹟,這些古音反映了晉北各方言點語音所處的歷史演變進程,也更全面地呈現了其語音面貌。
來源:《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5期
作者:崔霞
選稿:耿曈
編輯:何涵
校對:李露萍
責任編輯:伍晨嫣
微信&QQ掃碼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