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智慧有什麼特徵(證到如此也並不究竟神是什麼)
2023-04-14 10:54:05 2
我是煤球青年。
一個85後,酷愛解讀《天道》與《天幕紅塵》。
每日一更,喜歡的話,請點個關注。
《天道》解析,全網首發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證到如此也並不究竟!神是什麼?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終究是在渴望一個終結的話題,來化解自身當下所要面臨的諸多問題。
王明陽不需要懺悔,他需要的是一個懺悔的理由,這個才是那個最終結的問題所在。
那個句號藉助小丹的因緣可以幫他畫上,而小丹藉助如此的因緣,也可以達成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
但需要達到這樣的結果,便需要明白王明陽的內心真正所因缺有需的是什麼?
憑這個人的學識,絕對可以有一番很出色的作為。
這個才是一個很合理的評價。
在長達8個小時的審訊過程中,如果沒有丁元英給小丹的功課,以小丹的能力,或許一個回合都堅持不下來。
曾經有網友戲稱,小丹與王明陽的對話是丁元英與王明陽隔空鬥法,這個提法也是蠻有意思的。
但這裡我並不認為有什麼所謂的輸贏,而我所看到的應該是王明陽確實需要這樣的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去解脫自己的靈魂,所以他才會有了這樣的因缺有需的存在,如果他始終從內心最深處最核心的地方,堅決的認為,靈魂得到救贖的本身,是在出賣道義的過程中獲得,只要他不願意透開自己心中的一個解,這個解便不能解了。
本來這個事情就是死馬當活馬醫的問題,能不能醫,取決於運氣。
取決於王明陽需不需要這種人性本質上的認同感。
當然我們所要糾結的並不是這個問題,而是需要糾結的證到如此也並不究竟的這個「神」。
穿越窄門,可以把它給理解成能夠破譯文化密碼的過程,穿越了這道窄門,便能提升人生的維度。
但同樣證到如此也並不究竟,後面便是讓很多的讀者,因為這句話而入了《天道》這個圈子的那句名言。
「證到如此也並不究竟!神是什麼?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王明陽到底證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境界?
我認為他確實證到了神即道的過程,哪怕他不知道什麼是窄門,但他穿過了這駱駝穿針般的窄門了。
如果他沒有穿過窄門,小丹就不會這樣去評價他。
「比如一個心理素質非常穩定的死囚,如果知道了他頭腦裡的主,現在需要讓他開口說話,有可能嗎?」
能認識自己頭腦裡的主,就是神,就是神即道。
王明陽境界非常不簡單的。
我曾經因為小丹的這一句話把我困住了幾年的時間,甚至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翻閱了不同的書籍,就為了論證這句話到底是成立還是不成立。
可王明陽第一次聽到小丹講這句話,便立刻說出了4個字,自愧弗如。
足以證明王明陽確實聽懂了,聽懂了,他才會有這樣的表達。
但也從側面證明了很多的事實。
即便王明陽沒有讀懂《聖經》,有沒有妨礙他穿過窄門?事實證明是並沒有妨礙。
他對聖經的誤解是基於他對原理設置而產生的誤解,並不是在事實上存在這樣的誤解。
當小丹提出窄門這個概念的時候,王明陽也是無比的震驚。
「不因上天堂與下地獄的因果關係而具有的極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門。」
聖經的這個窄門與王明陽的窄門並無差別。
因此我們需要拔高的是王明陽的境界,他的境界確實非常之高的。
之前在很多文章中曾經笑談過一句話,凡是能犯罪的人,都是有能力,高智商的人。
認清這樣的事實是方便我們去客觀的認清一些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要帶領一個標籤式的視角來概括一些既定的事實。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是一體的,不同的用。可以是實事求是,可以是如是觀照,可以見路非路,,即見因果,可以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都是一體而生的 ,不同作用的用。
明了這個,便會少掉了很多的爭議。有些道理上的爭執,只不過是把同樣一個道理換了不同的說法,本體的當下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與所改變的,只是用的方向用的角度,用的維度發生了變化而已。
燒香的燒香,拜佛的拜佛,坐禪的坐禪,化緣的化緣,都是一體之下不同的作用,各有各的所用,各有各的所長,各有各的普度眾生的慈悲。
這句話把所有的一切的結果導向,推導到了丁元英所提出的文化屬性的規律上。
當下也是在試探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辦法去靠近這種作用的本體之上。試圖能夠破譯這種本體的文化密碼究竟是什麼?
這種理念的顛覆確實是非常人的思維,所能夠受持的一種力量。尤其這裡不能去討論一個所謂的對錯,對錯的最終落腳點,只是在一個善惡和接受與否上。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的存在。
我當初看到這樣的審判畫面,確實是無比的震驚。關於救主的討論,關於聖經的討論,確實顛覆了我之前的所有認知,也是因為這樣的一個畫面,才真正對《天道》,引起了莫大的興趣。
很多人在力圖去詮釋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
站在我個人的角度而言,我認為很難去詮釋清楚。
這樣的用可以給王明陽,這樣知道自己頭腦裡的主的人,找到一個可以懺悔的理由,也可以給丁元英這種人提出文化屬性的這樣一個提法,同樣也可以讓大眾站在自己的維度去基於這樣的作用,給出自己的人生答案的一個概括。
但道理的本身是鏡像的,無用便不起所用,只有真正所用的時候才會有用。
不論如何去解釋,都只是一個邊緣化,邊界化的一個詮釋。不論如何去詮釋,都只是在用一個自我所認知這個世界的維度去概括這樣的一個當下,或許站在解釋者的維度裡面確實是這樣的意思,但如果跳開這個維度,或許在旁觀者的位置上便不再是這樣的道理,但用的作用一定是在當下的。
追求這樣的一個結果的結果,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多的信息,真正的信息就在於我們要有這樣的一個客觀的真相的認知。
用才有用,也是,無所用,無所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