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頭牌菜譜(湘菜的江湖)
2023-04-15 12:26:16 2
這些年湘菜像長了翅膀,靜悄悄地飛到了大江南北的大小城市裡。站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街頭,常常會看到身邊的湘菜館一個接著一個地排列著,無論餐館大小,間間座無虛席,辣椒和著蒸魚的香氣,從窗口飄到大街上,親切誘人的味道直入你的心脾。
湘菜,就像一張無形的名片,把雪峰洞庭、三湘四水,悄悄地帶出了湖南,帶去了海內外。
在外人看來,湘菜不過就是剁辣椒蒸魚頭、毛氏紅燒肉、臭豆腐、水煮活魚、腊味合蒸幾道當家菜而已。稍微有點湘菜常識的,還知道有個東安子雞、邵陽豬血粑粑。其實湘菜內部也是有不同分支的,湘西的腊味和酸味菜,嶽陽的全魚宴、衡陽的大拐彎小拐彎和衡東土菜、常德缽子,武岡豆乾,新化三合湯、瀏陽蒸菜,永州血鴨、祁陽八珍……各式各樣,異彩紛呈。
長沙人將長沙本地菜,包括寧鄉菜,叫做「口味菜」,如口味蛇、口味蝦等等。所謂口味菜,就是重油、重色、重味,這是湘菜的三大特點。長沙人吃菜,總愛說「入味了沒有」,人們講究的就是辣和鹹,至於鮮不鮮,那是次要的。在普通長沙人看來,湘菜就是口味菜。
長沙的湘菜實際上有民間小鋪和賓館大菜之分。
賓館大菜,十分講究的。如髮絲百葉,講究的是選料和刀工,切絲如發,配以韭黃,或過橋,或清炒,火候精確,味道鮮嫩,色相極佳。再如東安子雞,首要的是挑選子雞,宰殺按照流程,姜醋等配料要選擇指定供貨地點。還如香酥鴨,除選料精細外,每一道工序不得馬虎,甚至連裝盤送上餐桌都要應在點上,色香味俱佳,否則不是那個味兒。
民間的長沙湘菜,選料、刀工、火候,裝盤樣式,那就沒有那麼講究,全以口味為主。
髮絲百葉
長沙人做菜離不開辣椒。作為佐料的辣椒,分為辣椒醬、鮮辣椒、醬辣椒、剁辣椒、幹辣椒、辣椒粉等多種。做菜,邵陽、衡陽愛用辣椒粉,長沙湘潭常用剁辣椒,而湘鄉雙峰則用的是永豐辣醬。
在長沙,客人們點菜的時候,服務員總會問:是少辣還是不辣。問完以後,她會在菜單上寫明「微辣」或是「免辣」的字樣。但往往端上桌來的菜餚,還是少不了辣味。有人戲稱,長沙館子裡的炒鍋是被辣椒浸過了的,怎麼洗也洗不去辣味。其實是廚師們習慣了出鍋時灑一把辣椒,習慣成性,順手所為。不吃辣椒的食客,千萬不要說少點辣椒,那等於白說了。一定記得說不放辣椒。好在事先有微辣免辣的提示,不然會更有辣味。
瀏陽蒸菜湘菜的主要製作方法是炒,湖南人好多喜歡的菜品都是炒出來的,如辣椒炒肉,小炒黃牛肉、料炒萵筍絲等等。蒸菜只是其中一個分支,如粉蒸肉、腊味合蒸、剁椒蒸魚頭等等。
瀏陽蒸菜起源於瀏陽河的上遊、大圍山腳下的東區鄉鎮。元末明初時,瀏陽周邊省份的人口大量遷徙過來,在大圍山腳下插草為標,屯田耕種。移民大都來自江西,成為當地人口的主要來源。隨後,廣東人亦接踵而至,竟達數萬。這些遷入戶均保持原籍客家方言,世代相承,被稱為「客姓」。
當時較平闊的地方,均為江西移民居住,「客姓」只好進入山區定居。客家人離親別祖,顛沛流離,歷盡艱辛,千裡遷移,來到瀏陽繁衍生息,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客家文化。客家菜中,很多有名的菜品是蒸出來的,可嘉謂之為「盅」,如冬瓜盅。
瀏陽蒸菜最早就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誕生的。老百姓為對付官府躲避抓丁,不得不一次準備一天的飯菜,在蒸飯的時候將幾個菜碗放到飯甑裡一起蒸,飯蒸熟了菜也就熟了,節省了做飯時間,也儘量少見炊煙。在極端時期(強收鍋、爐,發現炊煙抓丁時期),農家只能在夜晚做飯菜,看不到炊煙,有利於隱蔽。那時的菜餚,以乾菜為主,腊味、醃菜、罈子菜,便於保存且方便快捷,這一習俗流傳四鄉,沿襲至今,形成一種極具特色的風味菜系。
蒸菜的分量小,飯碗大小,多點幾樣,美味十足, 不能一次攬盡喜愛的品種, 得留下餘味,那樣回味無窮。
吃瀏陽蒸菜,還得佐上一個湯。挑什麼樣的湯?以清湯為好,尤其是水豆腐湯最好。水豆腐用連夜熬的肉湯衝煮,出鍋前撒上一層鹽須菜(即香菜)、青蔥,放上兩片空心菜葉子、紫菜、海帶絲等,火候恰到好處, 柔潤爽口, 湯味鮮淡。
嶽陽全魚宴八百裡洞庭,一直被人們稱為魚米之鄉。洞庭湖區水產豐富,早已聞名於中外。
若來嶽陽,必定要好好品嘗一下洞庭湖水產。
早在兩千多年前,《呂氏春秋》就這樣描述洞庭湖的美食佳餚:「食之美者,雲夢之芹,魚之美者,洞庭之鱒。」洞庭湖水產品種繁多,味道多樣。在眾多美味菜餚之中,巴陵全魚席是嘗盡洞庭之魚的最佳選擇。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嶽陽的廚師們在傳統做法的基礎上改革創新,推出巴陵全魚席,席上所有的菜餚都由魚製成,各具風味,有松鼠桂魚、藕絲銀魚、冰凍魚膠、竹筒蒸魚、清蒸全水魚、松籽鱔魚等。
巴陵全魚席非常講究烹飪技術,在色、香、味、形上獨樹一幟。其主要原料有:洞庭湖特產的銀魚、鱔魚、泥鰍、草魚、青魚、鯽魚、鱘魚等,以本地產的蓮、藕、筍、蘑菇,百合等為輔料。在這12盤至20盤菜餚裡,烹飪方法上有蒸、燜、煎、炒、煨、煮、炸、燴、酥、溜、凍等30餘種方法。這十幾餘種菜餚的巴陵全魚席中,從小碟、主菜到點心,全部是魚,刀工配料各有特色,烹調飪制各具千秋,味道各有特色。特別是在色彩方面注意紅、綠、藍、白、青和諧統一。
近些年裡,嶽陽的燒烤很是出名,原料幾乎都是魚,炭燒而成。這種吃法現在在嶽陽樓附近的魚巷子一帶,擺上一長溜夜宵攤子經營,招來不少食客,經營到深夜。後來在嶽陽的老街上有了不少這樣的攤子和鋪子,夜夜生意紅火。這種吃法早就傳到了長沙等地。
還有一道嶽陽蝦尾,挑選的是小龍蝦最精華部分烹製,也是夜宵的當家食品。在嶽陽可謂遍地皆是。這道菜也傳到了長沙,湘江邊的漁人碼頭就有這個菜。風行長沙乃至全省的口味小龍蝦,似乎也是從嶽陽傳出來的,現在是一個龐大的產業了。
小龍蝦和燒烤魚,不但是老百姓喜愛的佳餚,也是嶽陽全魚宴紅色的新亮點。
常德缽子菜常德菜有很多絕活,其中缽子菜是最有特色,最為普及的。
缽子菜,又稱燉缽爐子菜、燉缽菜,常德土語稱為缽缽菜。它和涮鍋、火鍋、砂鍋大同小異,共同特點是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在冬季,在沒有空調房和液化氣灶、電爐子的時代,是一種很溫馨的吃法。這種吃法在洞庭湖區很普遍。
吃缽子菜的前提是必須有爐子和火,再是缽子裡要有湯。過去用的是陶器小爐子加炭火,不是那種北京涮羊肉的火鍋。現在改用酒精爐或是電火鍋了。廚師們將事先烹製好的食物,用陶製的燉缽、砂鍋或金屬小鍋盛裝,隨小火爐上桌,由食者邊煮邊吃。這種方式很原始,完好地保留著古代先民「鼎食文化」的古樸遺風。
常德桃源缽子菜產生的歷史,目前還無法考證。但一種飲食文化的形成,是由特定的地理、氣候環境和特產條件決定的。古代常德桃源地區相對閉塞,氣候環境潮溼寒冷,缽子菜適應這裡的環境和氣候。還有就是沅江兩岸及洞庭湖區,物產豐富,尤其水產品充足。水產品加熱吃,腥氣會少一些。
再是蔬菜品種繁多,如被一些學者認為已經消失的古代百菜之王「葵菜」(即冬莧菜),還在洞庭湖區普遍種植,這是很好的缽子菜原料。在中原地區已經消亡的古代普遍流行的,「鮓」這種烹調方法,常德還在使用。這就不難理解,缽子菜這種古老鼎食文化的遺風,與土著文化相融合發展形成的飲食方式,還能得以長期地流傳下來。
桃源有一句民謠:「不願朝中為駙馬,只要燉缽爐子咕咕嘎。」常德人為何對缽子菜如此痴迷呢?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常德地處湘北,北面是遼闊的江漢平原,北方南下的寒流毫無屏障,可長驅直入,冬春寒冷潮溼。缽子菜正好能驅寒去溼,增進食慾。
這種古老的烹食方式,是一種多湯菜餚,主料酥爛、鮮嫩,能夠較好地保持菜餚的色、香、味,汁濃味鮮。湖區人素來喜愛熱食,有「一滾當三鮮」之說。從味覺的最佳溫度是70攝氏度左右這點來看,缽子菜滿足了人們的品味要求。常德無論城鄉百姓家中,來了客人都要燉幾個缽,否則不成敬意;三朋四友小聚,不燉幾個缽不顯氣氛熱烈。冬季爐火熊熊,缽內熱氣翻騰、香氣四溢,驅盡了嚴冬的寒氣。就是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常德人的陶缽爐子照樣燉得熱氣騰騰,食者酣暢淋漓,胃口大開,樂此不疲,如痴如醉。
衡陽頭碗在衡陽,準確地說,是過去的老衡陽縣,現在衡陽市區和衡陽縣、衡南縣這些地方,無論紅白喜事,飯桌上的第一道菜都是一個大碗,衡陽把這個菜叫「頭碗」。
頭碗菜分為七層,由下至上分別為:紅棗虎皮蛋、滑肉、鍋燒丸、黃雀肉、魚丸、蛋卷、腰花。因為最頂層是腰花,也稱香腰。也可以在碗頂上再加蓋其他菜餚,蓋海參稱為「海參香腰」,蓋乾貝稱為「瑤柱香腰」。也可以蓋肉片、豬肝、豬心等,這些是衡陽鄉下的普通食品,就隨口叫寶塔香腰。
這種七層寶塔的做法,長沙望城的靖港也有,內容和名稱也差不多。是不是湘軍水軍將領彭玉麟及其將士,從衡陽帶過去的吃法,有待考證。
彭玉麟雖說是將軍,但對吃很有研究。他對衡陽頭碗的改進,使得這道菜成為了湘菜經典。官場上稱此為玉麟香腰,但老衡陽人還是習慣於叫頭碗。
「玉麟香腰」,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做法各有異處。典型的做法還是疊以七層,象徵佛家七級浮屠。
第一層紅棗:碗底用糖漿拔絲的紅棗鋪墊;第二層虎皮蛋:油炸虎皮雞蛋,現在有人改用鵪鶉蛋了;第三層五花肉:用醬油,料酒鹽醃過的大片大片的帶皮五花肉;第四層鍋燒丸:即使炸荸薺肉丸,用茶油炸的才香;第五層黃雀肉:就是炸酥肉,只是花椒換成茴香了;第六層魚丸:蒸過的草魚丸,是用草魚加豬肉搗成漿,做成的橄欖形的丸子;第七層蒸蛋皮:是用雞蛋蒸出的菱形片蛋皮。
將這七層菜餚依次好,把豬油、醬油、鹽和味精等等調成的湯汁從頂上淋下去,用旺火蒸透。
出鍋後,頂上還要澆汁,這可不是一般的汁,通常都是一道爆炒的菜。上面已經說過,蓋爆炒海參稱為「海參香腰」,蓋爆炒乾貝稱為「瑤柱香腰」,蓋爆炒肉片、豬肝、豬心,就是普通寶塔香腰。
頭碗製作工序極為複雜,單是準備原材料就得耗費半天,得經歷洗煮炸切,以及手工、揉捏攪拌等一系列繁瑣過程。在衡陽鄉下,做頭碗是廚師們的必備手藝,並不是每個出名度能做的出來的。
新化三大碗新化縣在湘中腹地,與湖南另外一個大縣安化相鄰,古稱「梅山」。這裡民風淳樸,保留了典型的湖湘文化特色。新化人性格彪悍耿直,飲食習慣最有古代湖南範兒,喜歡吃麻辣,雖然麻辣但不像四川菜,花椒還加山胡椒。梅山口味,辣重於麻,辣得食客心窩子痛,一滴滴的辣椒紅油,可以讓人感覺溫暖到直冒汗。
新化三合湯、穇子粑蒸雞、農夫河魚三道菜餚組成的「新化三大碗」讓人慾罷不能。
「新化三合湯」 又稱「霸王湯」。三合湯製作嚴格,選料相當講究。原料是水牛牯之牛血、母水牛牯之厚實牛百葉、公黃牛牯之裡脊肉,用井水烹製,缺一不可(又有黃牛血、母黃牛牛百葉、公水牛牛肉、資江井水一說)。
穇子粑蒸雞是新化三大碗中的另一道菜餚。穇子粑蒸雞不但肉質細嫩、回味無窮,同時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穇子是一種雜糧,營養價值很高。內含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礦物質。穇子一般的食用方法是做成粑粑吃。
農夫河魚做法貌似川菜水煮魚,其味卻遠勝於水煮魚。挑選鱘魚為材料,用密制高湯烹製而成,香醇可口,鄉土風味濃厚。這道魚在煮的時候,加入了淮山粉絲一起煮,吃起來挺有嚼頭。這是絕活,淮山粉絲和調料放進去之後,這道菜就與眾不同了。農夫河魚肉質細膩,營養價值高,魚肉吃入口中,爽滑而且非常的嫩,乳白色的湯汁泛有淡黃的油光,喝起來很鮮很香。
三大碗外,還有另外兩大碗,加起來就是五大碗。除了「三大碗」、「五大碗」,也有「八大碗」之說,新化各地說法不一樣。本地人說的十葷、十素、十飲,與湖南各地的吃法大同小異,只是特別的辣,再加點麻,更具新化本地特色。
新化的三大碗也罷,八大碗也罷,不是每天都能夠吃的,大凡要到年節或喜慶的時候,擺大席才有得吃。新化菜就是這麼有味,濃濃的辣味中,飽含著深重的湖南文化元素。
永州私房菜湖南幅員廣闊,十裡不同音,吃菜也一樣,各個地方口味、做法相差很大。雖然都叫湘菜,其實各地都有自己的風格,湘中重辣,湘西偏酸,各自形成了一些子系。子系之內,風格大致相同。譬如永州菜,南北所有差別,但風格基本相似。一道永州血鴨,各縣都有,做法大同小異。
有一位領導同志曾經交代我,給永州菜統一起個名號吧,叫起來響一些。我脫口而出,就叫永州私房菜。
湘西南永州,也稱零陵,因為舜帝的陵寢在此而得名,人文歷史由來已久。
永州私房菜在各式湘菜中獨樹一幟。究其奧秘,貴在一個「私」字,妙在一個「私」字。永州私房菜大都是私家獨創,私傳私授,漸入民間,經年累月,發揚光大。
永州私房菜歷史悠久,極富地方特色,以自成體系而聞名。且以幾道名菜為例,看其私房菜特徵。
首推東安雞,這是國宴第一菜。相傳早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東安人就開始製作醋雞。醋雞改名為東安雞有兩說法:一說是因清末湘軍悍將,東安人席保田常以此菜宴請過曾國藩等貴客而得名;另一說是北伐戰爭勝利後,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唐生智在南京設宴待客,席中有醋雞一菜,頗受賓客稱道。客人問及菜名,唐生智覺得原名不雅,稱為家鄉東安雞。東安雞自此由私房菜而進入政要家宴,後來成為國宴名菜。
再說寧遠血鴨。傳太平天國起義初期,太平軍首領洪秀全率眾將士攻打零陵城,特命廚師在天黑前把飯菜做好,好讓眾將士們吃飽喝足後英勇殺敵。廚師在煮鴨時發現:由於時間緊急,鴨毛沒有拔乾淨,肯定會影響大家的胃口,弄不好誤了軍機大事有砍頭的危險。為了顧大局,也為了保小命,廚師急中生智,就把殺鴨時的鴨血全倒進了鍋裡翻炒。
到了開宴時間,一碗碗拌有鴨血的菜餚端上了桌。眾將士胃口大開,個個吃得肚如戰鼓,奮勇上陣,大獲全勝。慶功宴上,有人問廚師昨晚做的什麼菜,老廚子結結巴巴答不上來。最後還是洪秀全之妹洪宣嬌說道:就叫它「永州血鴨」吧。「永州血鴨」由此而得名。經過歷代永州廚界精英潛心鑽研、精心烹製,「永州血鴨」以其獨特的口味聞名於世。
永州雖有北四縣南六縣之分,無論是雙牌嶺南北,佳餚均為私家創製,應該統稱為永州私房菜。這些菜由家傳私授而進入公館、酒樓、飯店,製作工藝,代代相傳,是傳承千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永州私房菜的製作人一般不是什麼大師,或農家主婦,或市井聞人,或販夫走卒,或小店掌勺人,各縣各鄉,有著不同的流派和細微差別。究竟誰是正宗的永州私房菜的傳承人,莫衷一是。
邵陽滷菜和腊味邵陽美食中,最有特色的是滷菜和腊味。
滷菜做得最好的,當屬武岡。據說武岡的滷菜是香辣型的,已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在邵陽市博物館裡,就能看到武岡滷菜製作工藝的展示。武岡滷菜中,最出名是滷銅鵝和滷豆腐乾子。
滷菜店
銅鵝是武岡的特產,吃法以滷製為主,可以在飯館裡吃,也可以購買了攜帶遠行。最先養殖「武岡銅鵝」,大約在明朝年間。武岡銅鵝,與湘潭湘蓮、寧鄉黑豬一起,被譽為湖南「三寶」。
武岡縣城有專門的「銅鵝餐館」,除滷製品外,可製作出清燉鵝肉、小炒鵝雜、蒸烹心肝、煎炸脖頸、燒烤鵝蹼、酒噴鵝頭等十幾種傳統名菜。餐館特設的「全鵝席」,五花八門,不離鵝身,品嘗者無不拍手稱快。
滷乾子以當地的優質豆腐作為主要原料,製作工藝主要是配置滷汁,選用茴香、桂皮、公丁、母丁等中草藥,放入豬大骨熬煮的高湯中,重複精燉多次,產品更為入味,因此口感緊實、有嚼勁。
因為地處湘西南,氣候和風俗的原因,邵陽菜中腊味不少。最有名的腊味三絕,是臘肉、臘魚和臘腸。將臘製品切好後,放入些許豆豉、辣椒,蒸上些許時間即可食用。腊味肥瘦相間、肥而不膩,特別是外皮那一層,很有嚼勁。
還有一種腊味寶慶豬血丸子,也稱血粑,是邵陽各縣皆有的傳統食品。每個縣都做豬血丸子,何處為正宗?隆回人說,他們那裡最正宗。洞口人不認帳,說他們那裡是豬血丸子的發源地。武岡人卻說,洞口是從武岡分出去的,版權當屬老武岡。據洞口縣專家研究,豬血丸子始於清康熙年間,民間歷代相傳,至今已有好幾百年的歷史。豬血丸子的做法已經傳遍三湘四水,是湘菜館的必備佳餚。
紅辣椒炒寶慶丸子
也有人說,大山之中的綏寧,臘肉最好吃。綏寧被譽為地球上唯一沒有被汙染的神奇綠洲,在黃桑有一大片的原始次生林,使用各種各樣的小樹柴火和種類繁多的花草燻制臘肉,當地人堅持要烘燻六六三十六日以上。綏寧的煙燻臘肉有九九八十一種變化,不但香味層次不同,而且可以渾然一體。再搭配綏寧的特產玉蘭片或者本地人製作的蘿蔔乾,燒出來的筍尖炒臘肉或蘿蔔乾炒臘肉菜式,肥而不膩,皮和瘦肉嚼味無窮。
臘製品不只是用豬肉來做。農家自餵自養的雞鴨鵝和兔子牛肉,以及各種動物的內臟、翅膀、腳掌等,杜克燻制,土色土香,原汁原味,越咬越有味。臘豬耳朵為本地腊味最佳之精品,下酒之最佳菜餚。
懷化芷江鴨湘菜中也有很多鴨作為原料的名菜,經典菜品香酥鴨、永州血鴨自不必說,寧鄉的灰湯鴨,是用溫泉水烹製的。錢糧湖的土鴨,原料是洞庭湖的特產水鴨。還有湘南臨武鴨,最初是農家的土菜,現在做成了方便食品,真空包裝,遠銷國外,成了湖南的一塊金字招牌。
在我看來,最有特色的是湘西土菜芷江鴨。
芷江鴨是懷化市下屬的芷江侗族自治縣的招牌美食,以其色、香、味俱全的特點馳名中外。芷江鴨主要是在秋冬季節烹製,利用當地秋、冬兩季獨特的氣溫和時令的配料,精工細作,菜品發出一種獨特的香味。
芷江鴨選用放養於稻田山澗小溪的純種麻鴨為原料,經抹蜜、油炸,用芷江本地野生芷草等多種天然香料和多年循環老湯,加上侗鄉傳統工藝精細烹製而成,鴨肉酥軟,色澤黃亮,吃起來肉汁酥香,油而不膩,味道爽口。鴨血有補血和清熱解毒的作用,還有預防和治療缺鐵性貧血的功效。
自元朝開始,芷江就有中秋節必吃芷江鴨的傳統食俗,同時有將制好的鴨製品贈送親朋好友的習俗。傳說清朝年間,乾隆皇帝南巡,途經沅洲府(芷江)聞其香而醒神,食後稱之為「天下佳餚」。
其實康乾二帝從未來過湖南,將風景名勝、風物特產附會到康熙乾隆下江南的故事裡去,風雅而已,並不減少這些名勝特產的品質。倒是有一位官僚與芷江鴨有關:清西湖制臺魏武莊調任雲貴時途經沅洲(芷江)品嘗了三癩子的炒鴨後,大加讚賞芷江鴨肉香、酥、脆、辣,鮮味醇香,油而不膩,口感獨特,流傳至今。至今芷江還流傳著古老的民謠:「八月八來八月中,八月十五殺鴨公,鴨頭鴨腳老闆吃,葉翅棒棒待長工」。如今芷江農村的習俗,還是以鴨頭鴨腳鴨翅膀為最珍貴的食物,款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芷江鴨從本地傳出,是否與與上面所說的魏制臺有關,沒有考據資料。但芷江鴨的這道佳餚,確確實實是沿著沅江從洪江到常德,到益陽,再到長沙,成了湘資沅澧四水個碼頭的名菜。
近些年裡,芷江人將次做成「芷江鴨」熟食品,推廣到市場,很是風行,依然保留著唯獨芷江所產的主要品質。無論是客居外地的芷江人,還是喜愛只講壓縮的食客,都能隨時品位其獨特的風味。
END
*作者 | 張效雄,湖南湘陰人,生長於國營汨羅江農場(現嶽陽市屈原管理區),湘潭大學77級中文專業畢業,湖南日報社(集團)原副總經理、高級編輯,作家、教授。代表作暢銷長篇小說《風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