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地位和黃金儲備量的關係(黃金與美元的前世今生)
2023-04-15 23:22:21 4
1944年於美國新罕什爾布雷森林舉行的國際會議中,各國通過二戰後成立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設定穩定的金融系統,採用固定匯率制,美元被選為國際儲備貨幣,而其他貨幣則與美元定立固定匯價,為確保公信力,美國保證每美元可兌換成若干重量的黃金。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遭到嚴重削弱,傳統的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已經難以維持.1944年夏天,包括中國在內的44個國家代表在美國的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籤訂了幾個協議.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一個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內容包括: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國際貨幣事務進行磋商,為成員國的短期國際收支逆差提供融資支持;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鈎,各國貨幣和美元掛鈎,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取消經常帳戶交易的外匯管制等。由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簡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責向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世界銀行則提供長期信貸來促進世界經濟的復甦和發展。
第一,美元與黃金掛鈎。規定1盎司黃金=35美元的官定價格,每一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 671克黃金,以黃金為價值基礎,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即美元黃金本位制。其形成的原因在於:二次大戰後,在國際貿易中的大部分交易都用美元結算;在外匯市場上,美元是主要貨幣;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美元債券的發行佔了絕大部分;各國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也主要是美元;50年代美國國內通脹率不高,物價穩定,儲存美元不致貶值,還有利息收入。所以,儲存美元比儲存黃金有利。
第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鈎。把美元的含金量作為各國規定貨幣平價的標準,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可按各國貨幣含金量與美元含金量之比來確定,這稱為法定匯率。
第三,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即其他貨幣與美元保持的匯率,間接與黃金建立聯繫,進而決定各成員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如發生波動,不能超過平價的±1%。如果超過1%的波動幅度,除美國外,每一會員國的央行均有義務在外匯市場買賣美元和本國貨幣,以維持各國貨幣同美元匯率的穩定。
第四,通過IMF調節國際收支。如果會員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可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取得貸款來進行調節,但貸款是有條件的,貸款的資金來源是會員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交納的份額,貸款的數量也與份額的大小有聯繫。
由此可見,布雷頓森林體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鈎;第二,其他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鈎,即同美元保持固定匯率關係。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一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美元-黃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戰後國際貨幣體系中處於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黃金的"等價物",各國貨幣只有通過美元才能同黃金髮生關係。從此,美元就成了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國的主要儲備貨幣。
布雷頓森林體系通過實行美元和黃金直接掛鈎以及固定匯率制度,促進了國際金融的穩定發展,為國際貿易的擴大和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布雷頓森林體系也有其內在缺陷,主要表現為美元的國際儲備地位和國際清償力的矛盾、儲備貨幣發行國與非儲備貨幣發行國之間政策協調的不對稱性以及固定匯率制下內外部目標之間的兩難選擇等。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這些固有的缺陷逐步暴露。
20世紀60-70年代,在經歷了多次美元危機後,以1971年12月的《史密森協定》為標誌,美元對黃金貶值,同時美國拒絕向外國中央銀行出售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金本位制名存實亡。1973年2月,美元進一步貶值,各主要貨幣在投機力量衝擊下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此後,國際金融局勢動蕩不安,直至1976年國際社會達成了以浮動匯率合法化、黃金的非貨幣化等為主要內容的「牙買加體系」。但是牙買加體系並不是一套嚴密的制度安排,它是一種既無本位及其適度增長約束,也無國際收支協調機制的自由放任體系,被稱為「無體系的體系」。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