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灑脫給我們的感悟(人間有味是清歡)
2023-04-15 21:41:57 1
林清玄,文人裡的佛教徒。
因著對佛學的虔誠信仰,林清玄曾一度遁入深山,潛心參禪。他不但心中有佛,修行之餘,還將參禪的感悟滲透到文字當中,以語言呈現對佛法的心領意會。
讀林清玄的文章,你會發現充滿禪意的筆墨隨處可見,甚至於一些作品的名稱,例如《紅塵菩提》、《有情菩提》等等,也是禪意滿滿。
林清玄是作家,他的散文清新、雋永,字裡行間透露出生動活潑且富有人情味的氣息;林清玄是詩人,他的詩作受益於年少時期詩詞典籍的吟詠誦讀。《清歡》一文即是林清玄對蘇東坡「人間有味是清歡」的解讀、領悟。
在《清歡》一文的首句,林清玄便表明了對蘇軾詞《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的喜歡。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儘管識讀於懵懵懂懂、不諳世事的少年時代,可是一見鍾情的喜歡卻使他記憶猶新,彷佛初識在昨天,依然清晰可見。其實是極愛最後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使然。
在林清玄看來,蘇東坡的食野菜是一種平凡的清歡,它使人間愈發有滋有味。至於「清歡」二字,林清玄理解為「清淡的歡愉」。
這種「清淡的歡愉」,於蘇東坡,是仕宦生涯過後尋求歸隱的緣由;於林清玄,是生活現代化後重拾自然氣味的嚮往。
有人為濃墨重彩的生活歡呼雀躍,有人因清淡、簡約的詩意人生而心感愉悅。前者奔波在各色名利場,俯拾皆是;後者行走在山水間,寥若辰星。蘇東坡和林清玄屬於後者。
佛家常說「眾生皆苦」,佛家也常道「六根清淨」。眾生為欲望追逐,相伴產生的苦常常攪擾了清淨的六根。因為眾生皆苦,所以六根往往不得清淨。這是所以林清玄在《清歡》傾訴,生在這個時代,「清歡」難覓。
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請歡,找不到寧靜和諧;鼻要清歡,找不到乾淨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
他以若干個事例佐證了現代化社會,「清歡」難覓的觀點。
以前,林清玄喜歡在湖邊,倚靠藤製躺椅,品啜功夫茶,觀賞湖景。有時約朋友一道前往,其間即使交談甚少,也是愜意。「人間有味是清歡」便是了。
而如今,寧靜幽雅的場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湖中漂浮的汽水瓶和時時入耳的喧譁聲,不禁令人唏噓!
林清玄當學生那會兒,經常去圓通寺山下尋訪朋友。兩人在開滿鮮花的山路上漫無目的地走走、坐坐、停停、看看,飽嘗了人間的清歡。
然而好景不長。與朋友分別後,林清玄再度來到圓通寺,寺外卻充斥著各種攤販。寺院的靜謐被打破,清歡消失不見。
二十歲的林清玄,猶好到青年公園對面的騎馬場騎馬。綠草,清風,新鮮的空氣,是林清玄獨有的清歡。而今,騎馬場大變樣,綠草被灰塵覆蓋,有血有肉的真馬敗給了為盈利而放置在此的機器馬!
「五濁惡世」遂落於林清玄的筆下。
為什麼現代人不能過清歡的生活,反而以濁為歡,以清為苦呢?
我想大概是,現代人的生活比之於過去已大不一樣,生活條件改善,可供選擇的東西大幅度增加,所以思想方面也隨之變化。意識反映在行為上,就是摒棄清歡的生活,以濁為歡,以清為苦了。
一言以蔽之,個人的價值取向不同往日。況且,以前也很少有人傾慕所謂「清歡的生活」,因為「眾生皆苦」。所以想「六根清淨」?不容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