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源危機進一步加劇電熱毯(德國取暖成本或漲3倍)
2023-04-15 03:28:12 1
歐洲能源危機進一步加劇電熱毯?本報記者 萬笑天 北京報導在經歷了罕見高溫熱浪侵襲的夏天后,歐洲又將迎來漫長的冬季歐洲「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在近期的預測表明,今年冬天歐洲的整體氣溫高於往年的可能性更高,但依然可能出現寒潮,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歐洲能源危機進一步加劇電熱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歐洲能源危機進一步加劇電熱毯
本報記者 萬笑天 北京報導
在經歷了罕見高溫熱浪侵襲的夏天后,歐洲又將迎來漫長的冬季。歐洲「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項目」在近期的預測表明,今年冬天歐洲的整體氣溫高於往年的可能性更高,但依然可能出現寒潮。
美國商業天氣預報機構Commodity Weather Group則認為,歐洲今年冬天可能比去年更冷,並略低於10年平均氣溫。
無論氣象學家如何預測,這個冬天正悄然到來,歐洲各國的每個家庭都需要考慮,在高昂的天然氣價格下,如何度過這個冬天。使用電熱毯等小功率取暖設備,以及燃燒木材、煤炭等傳統方式,成為新的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王永中告訴記者,解決能源危機,歐洲一方面壓縮了需求,例如要求室內溫度控制得不能太高,另外增加供給,比如燒木柴、重啟一部分煤電,增加再生能源的投資等。
天然氣期貨漲6倍
「現在每月天然氣費用在200歐元至300歐元(約合人民幣2078元)之間,往年基本低於100歐元。」一位荷蘭居民說。9月底,倫敦洲際交易所數據顯示,荷蘭天然氣期貨價格是去年同期的6倍。
從前荷蘭人大多靠天然氣過冬,今年為節省成本,有人早在7月就買好了電熱毯。荷蘭的一些中餐館會儘量使用電磁爐燒菜、煲湯。電熱毯外,也有人選擇買電暖器,但電價上漲了3倍,功率大的取暖設備也令人猶豫。燃燒煤炭和木材等傳統方式取暖,再次被採用。
使用電熱毯大大減少了取暖成本,一家歐洲的電熱毯銷售商表示,電熱毯一整夜的花費,是一般電暖氣所需費用的1/16。歐洲高漲的需求令國內的相關產業有了更多的訂單。
據《人民網》報導,一名在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28年的商家今年接到了很多歐洲的保暖產品訂單。其中一款取暖器在今年9月賣了1萬多臺,是2021年同期的2倍,增量大部分來自歐洲,而往年來自歐洲的客戶鳳毛麟角。
據海關總署公布的進出口數據,今年1月,歐盟27國進口中國電熱毯數量達18.9萬條;7月,達到了129萬條,環比增長近150%;8月,歐盟又從中國進口了140萬條電熱毯。
不過就德國而言,電熱毯還沒有到瘋狂搶購的程度。據界面新聞報導,德國人沒有使用電熱毯的習慣。在德國能夠擠上銷量榜的電熱毯為德國本土的Beurer品牌、美國的Dr. Watson品牌和中國的殼品牌Medisana。
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生活成本高企,令多國民眾不滿。當地時間10月1日,德國柏林下著雨,上千民眾走上街頭,要求德國政府解決能源危機。同一時間,英國有超過50個城鎮爆發遊行,人們舉著「拒絕支付」等標語,焚燒能源帳單,抗議當前英國恩管價格飆升、生活成本上漲。
對一些德國家庭,為支付天然氣帳單勢必需動用積蓄。根據德國統計公司Statista的數據,德國2021年全年每個家庭平均天然氣帳單為1734歐元,同期家庭稅後平均收入為49200歐元。
按去年的價格和收入,支付並非難事,但如今天然氣價格已從2021年下半年的6.83歐分/kWh漲至21.75歐分/kWh,這意味著德國家庭今年的天然氣費用均值最高可能超過5000歐元,對於缺乏儲蓄意識的德國居民,這不是個小數目。
而英國燃氣和電力市場辦公室在8月即宣布,今年10月1日起,能源價格上限提高80%,從1971英鎊上漲至3549英鎊。「能源價格上限」是指監管機構為能源價格設立的上限,意在遏制能源供應商賺取超額利潤。從2021年8月到今年8月,英國天然氣價格上漲了96%,電價上漲了54%。
英國調查公司薩萬塔·康雷斯最新民調顯示,在受訪的2000名英國成年人中,今年冬天,69%會減少開暖氣的頻率,23%會放棄家庭供暖,10%的受訪者將通過小額貸款來交電費。
能源轉型還需時間
在能源有高度的對外依賴性外,歐洲的能源危機還疊加了激進的環保政策等因素。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孫霞撰文指出,不僅石油和天然氣,甚至煤炭和其他自然資源,歐洲都對俄羅斯有較高的進口依賴。2016年,歐盟消費的天然氣中有30%來自俄羅斯;到2018年,這一數字躍升至40%;到2021年初,這一比例接近47%。歐盟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從俄烏衝突開始暴露無遺。
在此危機之下,一些國家已推遲了原先確定的碳中和時間點。7月5日,德國擬修改法律草案,撤銷「在2035年前能源行業實現溫室氣體排放中和」的氣候目標,並和奧地利在恢復閒置的燃煤電廠。英、法也在重啟或推遲關閉燃煤電廠。
「歐洲還沒有準備好完全淘汰化石燃料。」孫霞表示,天然氣在歐洲冬季供暖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如果天然氣供應中斷,歐洲這個冬天的供暖只能來自煤炭和核電,因為煤炭和核電站唾手可得。
10月初,荷蘭費嫩達爾一居民在轎車的後備廂裝滿了一袋袋煤炭,他表示,打算用煤炭給爐子生火來過冬。荷蘭的煤炭經銷商稱,自去年9月以來,營業額幾乎呈爆炸式增長。
「危機之前,歐洲主要依靠天然氣發電,還有可再生能源,例如風電、光伏等。」王永中告訴記者,儘管歐洲可再生能源佔有較高比重,但它具有不穩定性,去年冬季歐洲少風,風電就不能產生足夠的電力,只能依靠天然氣發電。
2021年,德國有41%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能和太陽能,15%來自天然氣,12%來自核能,28%來自煤炭。德國計劃到2035年實現電力100%來自可再生能源,並實現能源獨立。
要度過苦難期,無疑只有開源節流。各國均出臺了相關具體措施。義大利生態轉型部長10月7日籤署法令,將中央供暖天數減少15天,部分地區住宅暖氣溫度將下調1攝氏度;法國能源轉型部6日公布冬季節能計劃,規定住宅、教育機構、辦公室和對公眾開放的場所冬季供暖溫度不得高於19攝氏度,一些公共設施不再提供熱水;德國則已經停止了對一些建築景觀的照明,並可能會關閉公共建築入口、走廊和門廳的暖氣。
在「開源」層面,歐盟加大自挪威等供應國的天然氣進口量,挪威官方此前表示,挪威計劃保持當前本國天然氣的高產量至2030年,以滿足歐洲的需求。此外,歐盟還與亞塞拜然約定天然氣進口逐年遞增,還和美國達成大額液化天然氣交易協議等。
(編輯:郝成 校對:顏京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