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分鐘講解都江堰成因(都江堰下面埋著四根神奇)
2023-04-14 19:12:37 28
在四川省都江堰的鳳棲窩下方,埋藏著四根「臥鐵」,它們被稱為是都江堰的「定水神針」,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的實際作用。臥鐵究竟是什麼?它們的作用又會有哪些?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戰國秦昭襄王末年,李冰被任命為蜀中郡守,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專家,對天文地理有著相當深的研究。李冰上任期間,時值蜀地洪災泛濫,民眾受害嚴重,李冰見此情景心痛不已,決定建造一處水利工程,永解蜀地水患。李冰根據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徵發數萬民工在岷江流域地區修建水利工程,其中尤以他與兒子所領導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
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治水的壯舉,為蜀中地區的繁榮創建了奇功,成都平原被譽為是「天府之國」,多有賴於都江堰的修建,其水土之豐饒,令民眾千百年來的生產生活得到了極大的保障。
都江堰工程共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2000多年來,都江堰的的幾處設施一直發揮著良好的防洪灌溉作用,既能令成都平原地區在旱季享受到豐沛的水資源,又能在雨季避免出現洪澇災害。根據目前的統計數據來看,都江堰工程所灌溉的地區已達30餘縣市、佔地面積近千萬畝,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且仍一直使用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重要結晶。
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時,曾說出了一句治水名言——「深淘灘,低作堰」。這句話的核心主旨,正是都江堰能夠造福人類千年的主要原因。從古至今,每年到了枯水期季節,人們都要對都江堰河道進行清淤工作,將鳳棲窩之下水域的泥沙清理乾淨,令河道能夠正常進行排水。不過話說回來,清理泥沙究竟該挖多深?這個問題一直是不少讀者想要了解的秘密。其實早在2000年前,李冰父子便已經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命人在鳳棲窩沙土一定深度下埋藏有石馬,一旦清淤時挖到石馬,則證明清淤深度正好合適。也許是石馬指示的深度不準,後世人們便改石馬為臥鐵,並一直將這種方法沿襲下去。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疏水方式,是以「四六分水」與「二八分沙」為基礎的。長度達3000米的魚嘴口,在旱澇時節可以分割岷江內江與外江的水量,乾旱之時,內江外江水量比例為6:4,而洪澇之時,內江外江水量則變成4:6,這就是都江堰治水三字經中所談及到的「分四六,平潦旱」,所謂的「二八分沙」也是同理。正是魚嘴口獨特的設計理念,才顯現出沙下埋藏臥鐵的重要性,其本身以相對精細的方式,讓臥鐵成為天府之國河流獨特的「定水神針」。
到了今天,都江堰臥鐵仍然被埋在鳳棲窩河岸的沙下,它們順著河道方向並排而臥,總數共有4根之多。據史書記載,這4根臥鐵之中,最裡面的一根,被埋於明代萬曆三年,為當時郭莊所鑄造。第二根臥鐵的鑄造年代為清代同治三年,由當時官員何鹹宜主持修鑄。第三根臥鐵為1927年民國時士紳管興文所鑄,第四根臥鐵則是在1994年,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時所鑄造,並於1998年正式安放水下。它們雖然都被埋在水下,但是前往都江堰遊玩的遊客,仍能一飽眼福看到它們的複製品,因為其複製品就擺在離堆古園內噴泉處。
不得不說,都江堰工程是華夏文明2000多年的智慧傳承,作為一名華夏子孫,我們有理由為此感到驕傲。與此同時,李冰父子這樣的偉人,非常值得我們尊重,他們的大名更是值得被後人千古傳誦。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