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牆是保存最好的嗎(南京1400多年的溧水城牆)
2023-04-14 16:21:18 4
南京明城牆是保存最好的嗎?來源:金陵晚報原標題:1400多年 溧水城牆的悠悠往事,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南京明城牆是保存最好的嗎?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南京明城牆是保存最好的嗎
來源:金陵晚報
原標題:1400多年 溧水城牆的悠悠往事
說到南京老城區的明城牆,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實,在南京南面的溧水也曾有一段氣勢不凡的明代城牆,雖然如今了無蹤跡,連地名也難以尋覓,但在500多年前,作為南京城南面的一道屏障,溧水城牆的地位可不低呢。
隋朝,開始設置溧水縣
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吳國設置瀨渚邑,管轄著包括今天溧陽、溧水、高淳在內的大片區域。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國伐吳,吳遷邑於陵平山下的陵平(今溧陽南渡鎮)。此後吳、越、楚三國你來我往,你進我退,最終楚國佔領陵平後,將陵平改為平陵,取平定陵邑之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定天下,全國統一。秦始皇將全國分為36郡,設溧陽縣,以平陵為縣治,隸屬於鄣郡。歷經漢、三國、晉、南北朝的數次改隸之後,至隋開皇九年(589年),置蔣州,轄溧陽縣。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析溧陽西北境及丹陽縣故地置溧水縣,隸於蔣州,自此溧水縣始。明《正德溧水縣誌》云:「溧水者瀨水(今胥河)也,吳音瀨為溧耳。」清《光緒溧水縣誌 序》則云:「史記(伍)子胥至於陵水,謂平陵之水,實固城湖也,陵溧以聲轉而訛溧之得名。」「溧陽之名,以其在水之北,而溧水又析於溧陽名遂因之也。」其實,兩縣誌表述的意思皆是:溧水的「溧」字為轉訛而來,只是清光緒縣誌敘述得更詳盡細緻一些罷了。
溧水縣治初設於開化城(今永陽鎮南90裡),後遷至在城鎮(今永陽鎮)。隋朝時期,溧水縣城築有兩道土垣,外為羅城,內為子城,子城「周回一裡一百十四步」,羅城「周五裡七步」,高「一丈多」,呈長方形,東西略長。闢有5門,以南門為起點,順時針旋轉:永安門(南門)、臨淮門(西門)、望京門(北門)、愛景門(東門)、尋仙門(東南門),秦淮河穿城而過。經多次修繕,至宋元時期,溧水縣城的格局基本沒有變化。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溧水由縣升格為(中等)州,隸於建康路,建康路改為集慶路後,溧水州續隸於集慶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即將溧水州復為溧水縣,屈指算來,溧水為州只有短短的74年時間,但溧水的地理區位對於南京的重要性則是不言而喻的。
明嘉靖年間土垣改築磚石結構的城牆
朱元璋定都金陵以後,敕令時任溧水知州的鄧鑑重築溧水城,以作為護衛京師的屏障。擔此重任的鄧鑑,拆舊城,建新城,經過數年努力,一個全新的溧水縣城終於建成。新的溧水城外形呈橢圓形,位於秦淮河以南,周長「七百三十丈」,設城門六座,以南門為起點,順時針旋轉:文明門(南門)、對陽門(大西門)、合清門(小西門)、拱極門(北門)、會景門(小東門)、寅賓門(大東門)。
據清《光緒溧水縣誌 建置志》記載:「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是邑始建石城。」即將原來的土城牆改築為磚石結構。在此後的二百餘年間,溧水城牆分別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四十三年(1615年)、四十七年(1619年)和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歷經五次局部維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知縣崔方韓認為:歷年來的小修小補不足以展示豐足盛世,遂向朝廷請旨,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大修,據清《光緒溧水縣誌 建置志》 記載:「修周回七百二十六丈,計四裡一分,高一丈五尺至一丈七尺不等,原設六門仍舊。三十九年竣工,支銷銀一萬九千六百三十九兩六錢。」又七十三年後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合清門(小西門)坍塌,溧水知縣周璞林帶領民眾募捐重建,小西門建好後易名為河清門。
溧水的護城河,按水的來源分為東西兩段,東段由東廬山流經,西段則由荊塘山供給,兩段在西北會合後,入秦淮河,然後一路向北,經南京匯入長江。而東南「以地脈所趨,崗阜頗高,不得鑿而濠也。」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知縣俞琢以流賊猖獗,多有侵擾為由,下令「鑿濠以貫通。」當挖掘「僅存一、二丈地」時,當地的「風水師」向俞琢進言:「地脈自南來,掘之則於縣多不利。」據清《光緒溧水縣誌 建置志》描述:「故未斷,至今,南開外不設橋梁也。」這倒是一段非常有趣的記載。清朝末年,在一場又一場的攻城與反攻城的拉鋸戰中,溧水城牆遭到嚴重破壞,民國時期又被陸續拆除,護城河或填埋,或改道,也早已面目全非,如今難覓蹤跡。萬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