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康熙生兒育女的30位嬪妃(13歲民間漢女入宮)
2023-04-14 11:56:54 3
康熙到了晚年,尤為寵愛漢妃,最開始是順懿密妃與純裕勤妃,然後再是襄嬪,再就是熙嬪、靜嬪,最後寵愛的是穆嬪,穆嬪為康熙生下最小的兒子,沒想到竟被雍正封為親王。
據說穆嬪是一名來自蘇州的民間陳姓漢女,父親名叫陳岐山。
其實,穆嬪的出身已經非常明確了,屬於不在旗的民籍漢女,父親陳岐山沒有任何爵位或官位,這種出身,在清朝是沒有資格參加選秀的,所以,穆嬪肯定是通過非正常途逕入宮的。
什麼是正常途徑呢?
正常途徑就是經外八旗選秀或宮女選秀入宮,不過,這種秀女要求必須是八旗旗女或內務府的包衣,所以,穆嬪是沒有資格的。
什麼是非正常途徑呢?
也就是被人偷偷地送入皇宮。
據史料記載,從順治朝開始,朝廷便命官員在江南地區採購童男童女,經過培訓合格者被送入宮,或為太監或為宮女,當然有一些童女則被皇帝納入後宮,通常漢妃就是這麼來的。
當然,也有一些外地官員為了討好上司,將本地美女偷偷進獻給朝廷,這些美女不一定都送到皇帝身邊,有一部分被皇帝賞賜給了皇子或宗室成員,她們便成了皇子或宗室成員的妾室。
穆嬪陳氏就是這樣入宮的。
關於陳氏入宮的時間,史料沒有記載,估計應該在康熙五十年之後。
當時,皇子之間圍繞儲位展開激烈爭鬥,康熙為此身心俱疲,對於惠、宜、德、榮等位分較高的妃子,一者她們的兒子都捲入到奪嫡鬥爭,二者她們年齡都相對比較大了,所以,康熙不再去寵幸這些高位妃子。
相比來講,像陳氏這種剛入宮的漢妃,沒有任何政治背景,長得又年輕漂亮,能夠給予康熙很多慰藉,所以,康熙寵幸陳氏這樣的漢妃是比較多的。
恰好,陳氏是一個肚子比較爭氣的女人。
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庶妃陳氏為康熙生下第34個兒子,序齒為皇二十四子,取名為胤秘。
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一,陳氏又為65歲的康熙生下最後一個兒子,取名為胤禐,可惜這位小阿哥在出生的當天便夭折了。
因此,皇二十四子胤秘便成了康熙實際上最小的兒子。
話說,康熙在晚年經常帶著妃嬪或兒子們到承德避暑山莊遊玩,《京庭十三年》裡便有穆嬪母子隨駕到避暑山莊的一次相關記載。
據說,康熙六十年的夏天,有一位來自義大利的,名叫馬國賢的宮廷畫師,隨康熙來到了避暑山莊。
有一天,一位太監告訴馬國賢,如果想看一下中國家喻戶曉的活佛時,可以通過窗孔偷窺,於是,馬國賢便向遠處望去,誰知卻看錯了方向。
馬國賢看到遠處湖邊有一位身披深紅色鬥篷,頭上戴著珠寶的年輕婦女,宛如聖潔的女神,身邊還有一個大約五歲的小男孩,跪在她的身邊,太監詢問才得知是他看錯了方向,他看到的是皇帝(康熙)的某位妃嬪,那個小男孩是她的兒子。
通過這個描述,不難判斷,宮廷畫師馬國賢所看到的應該就是穆嬪陳氏和皇二十四子胤秘。
據說當時穆嬪陳氏身體不適,兒子胤秘才會陪伴在身邊,一般情況下,皇子是不會被親生母親所撫養的,不過,如果妃嬪生病的話,康熙就會特許親生子女陪伴左右,這樣通常會有利於妃嬪病情的恢復。
通過這個記載,還能夠看出,雖然陳氏受寵,為康熙生了兩個兒子,但她的身體並不是很好,處於比較虛弱的狀態。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剛繼位的雍正發布上諭:「現在有曾生兄弟之母未經受封者,俱應封為貴人」,藉此機會,胤秘的母親陳氏被尊封為皇考白貴人。
不知為何,雍正似乎對這個比自己小了將近四十歲的弟弟特別疼愛,在胤秘15歲那一年,就派他到太廟行禮,雍正十一年,雍正向宗人府發布上諭:
「朕幼弟允秘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之所鍾愛。數年以來,在宮中讀書,學識亦漸增長。朕心喜悅,著封親王。」
要知道,康熙那些年幼的兒子,能夠被雍正封親王的只有胤秘一個,而且,雍正同時將弘曆與弘晝兩個兒子也封了親王,看到了沒,雍正把胤秘這個弟弟如同親生兒子一般對待,不得不說,胤秘真是生對了時候。
胤秘的封號為和碩諴親王。
乾隆繼位後,待這個比自己還小五歲的叔叔也非常不多,一繼位就立刻為叔叔胤秘舉行了冊封禮,並分旗賜第,並特意找來了兩位翰林院的官員做胤秘的師傅,用心教授。
不過,胤秘的母親陳氏卻不是一個有福之人,前面我們曾說到,陳氏的身體一向不太好,雍正繼位後仍然沒有得到改善,最終在雍正五年十一月病逝,估計年齡也就在30歲左右。
雖然陳氏在雍正年間已經去世了,但乾隆繼位後,看在叔叔胤秘的份上,仍然對她進行了追封,下令將其追封為皇祖穆嬪。
就這樣,離開人世八年,陳氏又有了一個新的稱呼:穆嬪。
對穆嬪的兒子胤秘,乾隆也給予了一定的包容。
乾隆八年十月初一,胤秘、弘晝陪同乾隆一起吃肉,乾隆還沒吃完,胤秘、弘晝就放下筷子,被乾隆斥責,除此之外,胤秘再沒犯過什麼過錯,相對來講,比他的侄子弘晝要強太多了。
不得不說,穆嬪是一個幸運的女人,她原本出身不好,只是一個不在旗的漢女,卻有幸進入宮中得到康熙的寵幸,並生下了幼子胤秘。同時,兒子胤秘的得寵又為自己名分提升帶來了保障,只不過,或許是穆嬪的福報太厚了,老天看不過去,便有了她的紅顏薄命。
參考資料:《清史稿》《京庭十三年》《永憲錄》《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