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學者:新冠病毒存在三種類型,「原始類型」大量流行於美國
2023-04-01 09:43:33 1
《科技日報》記者胡定坤
4月8日,英國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和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權威國際期刊《PNAS》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新冠狀病毒基因組系統進化網絡分析」。他們認為,世界上新的冠狀病毒可以分為三種類型,而「原始型」可能是美國最流行的。
研究小組分析了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間來自不同國家的患者感染的新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結果表明,世界上新出現的冠狀病毒分為三種不同的「變異體」,具有密切的「血緣關係」,分別標記為「甲」、「乙」和「丙」。
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患者主要感染了甲型病毒。居住在武漢的美國人也發現了A的變體。
武漢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主要流行病是B型肝炎病毒。
C型主要集中在法國、義大利、瑞典、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在新加坡、韓國和其他地方也有發現,但在中國大陸沒有發現。
更值得注意的是,A型病毒最接近蝙蝠和穿山甲鱗片中發現的冠狀病毒,因此被研究人員稱為「原始型」。根據血緣關係,B是由A突變而來的,兩個突變不同,C是由B突變而來的,只有一個突變不同。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劍橋大學的遺傳學家彼得·福斯特認為,B型肝炎病毒在東亞流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更適合該地區的人們。我們似乎看到東亞的突變率比其他地區要低。
福斯特說,因為有太多的快速突變,傳統的方法很難清楚地追蹤COVID-19家族樹。研究人員特別使用了「數學網絡算法」技術。此前,這項技術主要用於分析DNA,繪製史前人類人口活動圖。這是第一次用它來追蹤冠狀病毒的感染途徑。
160非典型肺炎冠狀病毒-2型基因組的系統發育網絡
論文中涉及的樣本數量很少,全世界只有160個病毒樣本。目前,研究小組已經將分析範圍擴大到1001個新的冠狀病毒基因組。福斯特透露,儘管這項後續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可以證明,新冠狀病毒在人類中的首次感染和傳播發生在9月中旬至12月初。
福斯特指出,這項研究可以用來幫助鎖定「零病人」,並確定相關的病毒類型,從而設計臨床試驗,開發藥物和疫苗。
據我們的記者稱,這種研究方法仍有爭議。
資料來源:科學日報
編輯:樊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