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隋煬帝陵

2023-04-01 19:39:00

隋煬帝陵,現為省級文保單位,位於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隋煬帝楊廣(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初殯於江都宮流珠堂,後葬吳公臺下,唐平江南後,以帝禮改葬雷塘現址。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大學士阮元為其立碑建石,揚州知府伊秉綬隸書"隋煬帝陵"。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現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誌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

2013年11月16日,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揚州組織召開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會,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黃景略、徐光翼、王巍等十餘人參加了論證會,專家一致認定,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後最後的埋葬之地 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正式對外公布,位於揚州邗江區西湖鎮的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和皇后蕭氏的合葬墓。而陝西也有座"隋煬帝陵"。


2019年10月7日,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隋煬帝陵

地理位置

揚州市邗江區龍尾路(槐泗鎮雷塘北側)

開放時間

8:00-17:00

門票價格

20元

佔地面積

30000 m²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江蘇省揚州市

建議遊玩時長

1-2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目錄

1西湖陵址

2槐泗陵址

3陝西遺址

4河南遺址

5揚州陵址

6爭議

摺疊編輯本段西湖陵址

摺疊發現

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西湖鎮發現疑似隋煬帝陵寢的古墓。2013年4月12日,國家文物局派出劉慶柱、信立祥、林留根三名考古專家現場考察,專家們初步認為墓主人應為隋煬帝楊廣。

為配合城市基本建設,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邗江區西湖鎮一處房地產項目工地發現了兩座殘存的古墓。經搶救性清理,發現兩墓為隋末唐初磚室墓,西側墓中出土一方墓誌,銘文中有"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樣,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在此墓中還出土了鎏金銅鋪首、金鑲玉腰帶等文物。東側墓發掘剛剛開始。

已發掘出的西側墓葬南北長4.98米,東西長5.88米,可以說連一般古代有錢人的墓制規格都達不到。

揚州文物部門表示,陵墓先前曾被盜挖破壞。而陵墓被初步認定為"隋煬帝墓",除了墓誌外,還出土了鎏金銅鋪首,這個鋪首尺寸很大。另外,還出土了金鑲玉腰帶,這些都證明墓主身份顯赫。

摺疊考證

束家平稱,揚州市文物部門在獲得這一發現後,立即向江蘇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報告。國家文物局派出的三名考古專家進行現場考察,指導考古工作。在隨後由國家文物局、江蘇省文物局聯合召開的考古工作專題匯報會上,專家們初步認為墓主人應為隋煬帝楊廣。

考古現場已採取封閉保護措施,以確保考古工地安全。揚州市文物部門已完善了考古計劃,並將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和《田野考古工作規程》要求,科學有序地進行下一步的考古工作。

這兩座墓的佔地面積分別只有二三十平方米,遠遠達不到帝陵所應有的規模和氣勢,更不符合楊廣好大喜功得個性,這主要與他的死因有關。公元618年,隋煬帝巡幸揚州期間,禁衛軍發動兵變,推舉重臣宇文化及為首領,並縊死了楊廣。墓志銘文記載墓主去世時間為"大業十四年",即公元618年,與史實相符。

史料記載,隋煬帝陵墓曾多次遷移。楊廣死後,蕭皇后與宮人用漆制床板做成棺材,將他葬於江都宮流珠堂。宇文化及率部離開江都後,鎮守江都的大將"陳稜"感念隋煬帝舊恩,為其發喪並改葬於吳公臺下。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將隋煬帝陵遷到雷塘。公元648年,蕭皇后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命將其屍骨送至江都與隋煬帝合葬。正是根據上述史料,專家推測另一座墓的墓主應為蕭皇后。

摺疊誤判原因

此前公布的省級文保單位隋煬帝陵,位於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這種誤判之所以出現,在於唐代以後隋煬帝陵漸漸荒蕪,不為人知。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證認為,今槐二村的一處大土墩為隋煬帝陵,於是出資修復,並囑託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墓碑。上世紀80年代以後,該處經過多次整修,成為揚州著名的旅遊景點。但此次考古發現,還原了歷史真相,確定了隋煬帝陵墓的真正所在。

摺疊原件首次亮相

2014年9月2日,為滿足遊客需求,揚州文物部門對隋煬帝墓出土文物重新布展。除此前展出文物再度亮相外,此次布展還增加了一些新文物,其中,能證明隋煬帝墓主人的"鐵證"墓誌原件首次亮相。

摺疊編輯本段槐泗陵址

槐泗鎮陵址,為清代誤認陵址,現為省級文保單位,位於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大業十四年,江都兵變,叛軍司馬德勘等煽動兵變,推宇文化及為首縊弒隋煬帝。

楊廣死後,蕭後與宮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殯於江都宮西院流珠堂內,後陳稜集眾縞素,為煬帝發喪,備儀衛,改葬於吳公臺下,衰杖送喪,慟感行路。唐武德五年(622)又以帝禮移葬於雷塘之北。

由於年深日久,隋煬帝陵漸漸荒蕪,已不為人知。直到清嘉慶十二年(1807),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揚州學者阮元發現,遂加以整修。隋煬帝陵前,有阮元修陵時立的石碑。碑文題"隋煬帝陵"四字,是當時的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右側為"大清嘉慶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左側為"揚州府知府伊秉綬題"。陵的南邊,有塊石護坡,遊人可拾級而上。陵四周則植以松柏。1983年後陸續修葺,修復了神道和陵臺。周圍林木蔥鬱,多為松柏、石楠和女貞。

摺疊歷史沿革

"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隋煬帝陵位於揚州城北4公裡的雷塘,邗江區槐泗鎮隋煬帝東路。大業14年(618),初殯於宮內流珠堂,後改葬於城西北的吳公臺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禮葬於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蕪。

雷塘,又稱為"雷坡",傳吳王曾經在這裡建造釣魚臺。南朝的時候,這裡山水園林,樓榭亭臺,為江南勝跡。宋代以後,這裡湮滅無存,只剩孤冢一座,百姓稱為"皇墓墩"。後世揚州文人宗元鼎作詩諷刺隋煬帝說: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猶自說遺蹤。 但求死看揚州月,不願生歸駕九龍。

清嘉慶十二年(1807),學者阮元發現後,重立陵碑,上鐫隸體"隋煬帝陵"四字,由清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1983年後陸續修葺,修復了墓道和墓臺。周圍林木蔥鬱,多為松柏、石楠和女貞。

摺疊陵區一覽

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半畝田。

作為千古一帝,統一中國,平定邊疆,開運河、修馳道、築長城、建洛陽、修榆林的隋煬帝的陵墓卻非常小。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墳包了。但是面積雖小,卻也不失隋唐帝王陵墓的霸氣。

進入陵區,高大的石碑樓橫梁上書寫著"隋煬帝陵"鬥大的四個正楷字。陵門氣勢恢宏,寬敞的正門配以兩個偏堂,左偏堂為隋煬帝生平圖片

展覽,陳列了數十幅圖畫,圖文並茂地簡略介紹了隋煬帝功過並存的一生。右偏堂為書畫成列室,懸掛了江蘇省和揚州市知名書畫家的作品。其中,尤以揚州文壇宿將、長篇歷史小說《隋煬帝》的作者丁家桐所書長軸最吸引人:"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帝陵佔地3萬平方米,有石牌樓、陵門、城垣、石闕、側殿、陵冢等組成。整個帝陵形制獨特、氣勢雄偉,城垣、石闕、陵冢是世界上罕見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

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為階梯

式,上部為片狀雲,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慶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煬帝陵",每個字為臉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揚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綬題"。

摺疊陵墓維修

1986年初步整修,1995年對其進一步整修保護,佔地3萬平方米,存雷塘、祭臺、陵冢三歷史遺蹟。1999年再次整修,增建石牌坊、大門、石橋等建築。進行隋煬帝陵二期工程的建設,使之成為揚州北郊重要的旅遊區。

隋煬帝陵整修後對外開放。

整修過的隋煬帝陵,在古城揚州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

隋煬帝陵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市北郊的槐泗鎮境內的雷塘北側,始建於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為隋朝第二代皇帝楊廣與皇后蕭氏的合葬墓。

隋煬帝陵佔地3萬平方米,由石牌坊、陵門、石橋、祭臺、神道、城垣、石闕、側殿、陵冢等組成,除石牌坊、陵門為後建外,其餘均為歷史遺留文物。

整修恢復後的隋煬帝陵,形式獨特,氣勢雄偉,其墓冢為十分整齊的平頂金字塔形,高12米,四邊均為規則的等腰梯形,上下邊長分別為8米和29米,城垣、石闕、陵冢是罕見的隋朝帝王葬式,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

摺疊真墓確定

2013年年3月,考古部門在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莊"中星海上紫郡"房地產建設項目中發現兩座磚室墓。2013年4月中旬,揚州曹莊隋唐墓葬一號墓出土了一合墓誌,志文中有"隨故煬帝墓誌"等文字。隨後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展考古發掘工作。昨天的論證會上,此次考古發掘領隊、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匯報了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情況。

專家稱墓內兩顆牙齒鑑定為50歲左右的男性個體,結合文獻記載,隋煬帝楊廣生於公元569年,卒於公元618年,年齡和"牙齒年齡"吻合,確認一號墓主人是隋煬帝楊廣。二號墓內保存有部分人骨遺骸,經南京大學體質人類學專家鑑定為大於56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遺骸。二號墓雖無文字信息,但根據墓葬形制、墓內出土高等級隨葬品和對人骨遺骸的鑑定,結合文獻記載,判明墓主人正是隋煬帝蕭後。

摺疊編輯本段陝西遺址

摺疊陵墓簡介

陝西武功隋煬帝陵,位於陝西鹹陽城西50公裡處武功縣武功鎮西塬上,洛陽村東,曾樹有清乾隆時狀元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使、清乾隆陝西巡撫畢沅書"隋煬帝之陵"石碑,現已不存。陝西省政府1957年公布其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縣誌記載:隋煬帝楊廣,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被反賊宇文化及等縊弒於揚州。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八月,令其子李世民遷葬煬帝於此,與隋文帝泰陵構成一脈之穴,遙遙相望。

摺疊歷史現狀

據說早期隋煬帝陵陵冢高大、石雕林立,並建有享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荼毒、災害頻發再加上人為的破壞,這些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這一冢、一碑。

隋煬帝陵陵冢為圓丘形,底部周長22米,高約3米。但與眾不同的是,墓門和石刻是向北的。墓門和石刻之所以向北,是因為隋文帝泰陵在南,煬帝亡國無顏面對文帝,故而背對著泰陵。由於隋煬帝是亡國之君,因而他的陵墓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就連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書"隋煬帝陵"碑也被毀壞。如今,其陵園已被墾為耕地,陵冢嚴重剝蝕,僅餘下一個小土丘。

據《隋書》載: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南巡中,被禁軍將領司馬德戡和宇文化及發動兵變縊弒於江都宮,蕭皇后與宮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殯於江都宮西院流珠堂內。

後陳稜集眾縞素,為煬帝發喪,備儀衛,改葬於吳公臺下。

唐軍平定江南之後,又以帝禮改葬於雷塘。

唐朝統一以後,唐高祖李淵令李世民於武德五年將其遷葬在武功西原上,使其能與其父隋文帝之陵遙遙相望。

明代嘉靖年間,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修編《武功縣誌》時,訂正《唐高祖本紀》,認定隋煬帝葬在陝西武功落楊村。

清乾隆42年(1777年)秋季,時任陝西巡撫的畢沅拜謁隋文帝和隋煬帝陵墓,並分別書寫了碑名。

1957年5月31日隋煬帝陵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樹立了保護標誌碑。

1992年4月20日陝西省政府公布保護範圍:其重點保護區位陵冢周圍外延10米,一般保護區外延60米。

摺疊相關傳說

關於隋煬帝的安葬地還有一段傳說,據傳唐高祖李淵準備將隋煬帝從雷塘遷往武功的隋文帝泰陵附近重葬,當行至行進到距泰陵不遠處的陝西省武功縣西塬上(距隋文帝泰陵10公裡)一村莊附近,突然電閃雷鳴,大雨瓢潑,道路泥濘,幾根轎杆猛然斷裂,轎繩滑落,靈柩無法行進。

有人說文帝嫌煬帝荒淫無道,不願自己的不肖的兒子和自己葬在一起,因此顯靈斷了繩索,抬靈柩的雜役也嫌要過後河,路遠、太累,因此便就地掩埋,並在陵前列置了石人、石馬、石獅獸。

公元648年,唐太宗李世民路過隋煬帝陵,問起以往的蹊蹺怪事,術士袁天罡破解此中秘密,因為隋文帝楊堅憤恨不屑之子葬送了江山,實在不願意讓他靠近自己的陵地,才出了這樣的怪事。"落煬村"由此得名,時間久了,就演化成了"洛陽村"。

摺疊爭議事件

武功到底埋的誰 專家觀點不一

既然揚州已經確定發現了隋煬帝墓葬,那麼,陝西省武功縣的隋煬帝陵到底是誰的墓呢?專家說法不一。

觀點1:或埋隋煬帝骨骸

戴世宗認為,武功縣的隋煬帝陵才是其真墓。楊廣在揚州被殺後,只是草草安葬,唐高祖李淵念其舊情(兩人是表兄弟),又為了拉攏人心,將其遷葬到武功早已營造好的墓裡。在明代狀元康海纂修的《陝西省武功縣誌》記載:"隋煬帝墓在縣西原。武德五年八月辛亥,唐高祖葬帝於此。"

此外,揚州被確定為隋煬帝的墓葬中,僅發現了2顆牙齒,遺骸卻沒有了。我省一位考古專家說,這也不能排除當時將隋煬帝的骨骸遷葬回到武功。

觀點2:是衣冠冢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建林說,武功的隋煬帝陵可能是衣冠冢。由於沒有進行考古勘探,也不確定其地下有沒有墓道。

也有專家認為,在歷史上,某人死後多地出現其墓葬的情況並不稀奇。隋煬帝死前,李淵已佔據關中,並擁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皇帝,隋煬帝為太上皇。隋煬帝死亡後,也不排除修一座衣冠冢來寄託哀思。

觀點3:是座假墓

在採訪中,不少專家認為,揚州的隋煬帝墓經專家考證確定為真,武功縣的應該是假墓,但是誰的墓,需要經過考古發掘才能確認。

觀點4:應為唐殤帝墓

十多年前,武功縣誌辦組織人員編寫的武功縣誌稱,武功鎮羅家堡西的墓為唐殤帝陵,人們訛傳為隋煬帝之墓。編撰者的依據是《新唐書》介紹武功時雲:"西原,殤帝所葬"。

據史書記載,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殺,立其第四子李重茂為少帝。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七月,李重茂死,追冊曰殤帝,十一月葬於武功西原。

摺疊編輯本段河南遺址

河南省的隋煬帝陵墓位於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郭村東南之柏山(又名蕎麥仁山),當地人直呼其"楊廣墓"。明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通志》載:"(隋)煬帝陵在永寧縣(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北,煬帝崩於江都,唐太宗遷葬於此。"除此,另多有志書記載隋煬帝陵在永寧。柏山上原有聖水寺,煬帝陵遷此後,唐太宗敕聖水寺僧人務要看守好該陵,"以勝隋事"。民國三年《河南通志》卷四十九《陵墓》篇和民國十八年《河南新志》卷十七《古蹟·陵墓》篇中均載:"煬帝陵在永寧縣城東北,煬帝崩於江都,唐太宗遷葬於此。"民國六年《洛寧縣誌》卷七《藝文》篇張論《金門山賦》曰:"維西則陽虛開文學之鼻祖,龜窩呈理數之淵源,長水浩淼,隋陵亙綿,高門嵯峨。"也說明隋煬帝陵在洛寧縣境。而今,洛寧縣城東北十公裡錦陽川西部,渡陽河南岸,有一獨立的山峰,呈不規則的三稜椎形,如同龍首沖天而起,雄視北方。這座獨特的小

山當是地方志所記的隋煬帝陵,因為它不載於史書,所以不能為外人所知。在洛寧縣很多人都知道"隋煬帝死於江南遷葬錦陽"的事,當地群眾都把這座錐形山峰叫做"香爐山",專為隋煬帝楊廣供奉香火而設,說那個圓形山包就是楊廣的墓頂,香爐山西聖水寺僧人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看守楊廣墓,寺內原有石碑十餘通,其中明成化年間的石碑對楊廣墓曾有記載。

摺疊編輯本段揚州陵址

摺疊發現考證

2013年3月,在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莊一房地產建設項目中發現兩座磚室墓,出土了銅製的銜環鋪首以及金鑲玉腰帶,墓誌清楚寫著"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樣。考古專家推測,該墓誌表明墓主為隋煬帝楊廣。

2013年11月1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在揚州組織召開揚州曹莊隋唐墓葬考古發掘成果論證會,中國考古界權威專家黃景略、徐光翼、王巍、趙輝、劉慶柱、信立祥、焦南峰、付清遠、王學榮等10餘人參加了論證會,專家一致確認,揚州曹莊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墓,是隋煬帝楊廣與蕭後最後的埋葬之地。

王巍說:"從考古意義上來說,其發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2013年重大考古成果。"

2013年11月16日下午在江蘇揚州召開的隋煬帝墓考古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宣布,此前在該市發現的疑似隋煬帝陵經過考古發掘論證,確認為隋煬帝楊廣與蕭後最後埋葬之地。墓葬中不僅出土大量隨葬品,還發現了兩顆男性牙齒和女性人骨遺骸。

摺疊考古發掘

一號墓出土兩顆男性牙齒

據介紹,截至目前,聯合考古隊完成勘探面積109000平方米,勘探出墓葬跡象136座、夯土2處、溝2條、磚基1處、井5口、坑(塘)29個。其中一號墓為方形磚室墓,由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組成。墓葬通長24.48米,東西連耳室寬8.22米,殘高2.76米。墓室用磚與隋代江都宮城用磚一致。

除墓誌外,墓中還出土了玉器、銅器、陶器、漆器等珍貴文物100餘件(套)。其中一套蹀躞金玉帶,不僅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帶,也是古代帶具系統最高等級的實物。四件銅鋪首通體鎏金,獸面直徑26釐米,與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銅鋪首大小相近。墓內兩顆牙齒鑑定為50歲左右的男性個體。根據出土的"隨故煬帝墓誌"、十三環蹀躞金玉帶、鎏金銅鋪首及大量文官俑、武士俑、騎馬俑等高規格隨葬品,結合文獻的記載,確認一號墓主人是隋煬帝楊廣。

二號墓骸骨為1.5米高女性

二號墓為腰鼓形磚室墓,由主墓室、東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組成。出土玉器、銅器、鐵器、陶瓷器、木漆器等200餘件(套)。其中玉器有白玉璋1件,質地瑩潤;銅器有編鐘、編磬、銅燈、銅豆等,成套的編鐘16件、編磬20件,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出土的隋唐時期的編鐘編磬實物,填補了中國音樂考古史上的一項空白。墓內保存有部分人骨遺骸,經南京大學體質人類學專家鑑定為大約56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遺骸。根據墓葬形制、墓內出土高等級隨葬品和對人骨遺骸的鑑定,結合文獻記載,判明墓主人是隋煬帝蕭後。

135件文物首亮相

2014年4月10日,飽受爭議的揚州曹莊隋煬帝墓高票入選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4月16日,揚州曹莊隋煬帝墓中出土的135件/套文物,在揚州雙博館展出。

據了解,曹莊隋煬帝墓發現後,考古人員先後在兩墓中發掘出400餘件/套文物。此次揚州雙博館展出的文物來自曹莊隋煬帝、蕭後兩座墓。包括"鎏金銅鋪首"、"編鐘編磬"、"十三環蹀躞金玉帶"等在內的135件/套文物對外公開展出。為了讓參觀者直觀了解墓葬全貌,整個展區按照墓葬的結構排布,先是甬道,然後是耳室最後進入主墓室。

在展覽現場,隋煬帝墓內兩顆出土牙齒引來不少人圍觀,據了解,這兩顆牙齒出土於墓內靠近東耳室處,屬於同一個體,一顆為右側上頜第三臼齒,一顆為右側下頜第二臼齒。根據牙齒磨耗判斷的齒齡為50歲左右,與隋煬帝被弒殺時的年齡相符。

摺疊編輯本段爭議

近期,備受關注的江蘇揚州曹莊隋煬帝墓在獲得社科系統評選的"六大考古新發現"之後,又入選"全國考古十大發現"。隨著隋煬帝墓出土文物在揚州博物館亮相,隋煬帝墓再次引起公眾的關注。隋煬帝墓到底遷葬過幾次?隋煬帝真如傳說中那樣荒淫無道?隋煬帝亡國源於"政績工程"?隋煬帝墓的發現對當代有什麼啟示?日前,"流星王朝的遺輝--隋煬帝墓出土文物特展"在江蘇揚州博物館開展,記者參觀了該特展並採訪了揚州博物館名譽館長顧風研究員。

顧風告訴記者,就目前出土的文物來說,可以判定這兩座墓的主人就是隋煬帝和蕭皇后。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一號墓內出土的墓誌,墓誌明確記載墓主為隋煬帝,開頭即寫道"隋故煬帝墓誌。惟隋大業十四年太歲……帝崩於揚州江都縣",這與史書中記載的江都宮政變隋煬帝被弒於揚州的時間、地點相吻合。同時,墓內出土了兩顆牙齒,經體質人類學專家鑑定屬於50歲左右的男性,這也與隋煬帝遇害時的年紀一致。墓中出土的十三環蹀躞金玉帶、鎏金銅鋪首等高規格的隨葬品都與隋煬帝的身份相匹配。

尚存的幾點爭議

雖然墓主人身份已經確定為婦孺皆知的隋煬帝,但關於墓葬本身還存在不少爭議:隋煬帝墓是否被盜?隋煬帝墓到底遷過幾次?發現的墓誌是在什麼時候由什麼人放進去的?此次展出的隋煬帝兩顆牙齒引來了很多關注。有人質疑,為何只剩兩顆牙齒,隋煬帝屍骨去哪了?如果是盜墓者所為,他們又怎麼可能盜取屍骨?

顧風認為,二號蕭後墓已發現明顯的盜洞,但一號隋煬帝墓被盜的可能性不大。隋煬帝墓由於當時倉促修建,加之建築材料粗劣,可能早期就發生塌頂。不僅墓主人身份不易判斷,也給盜墓造成了困難。另外,隋煬帝墓沒有被盜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十三環蹀躞金玉帶的發現,這是目前國內出土的等級最高、最完整的十三環蹀躞金玉帶,堪稱稀世珍寶,盜墓者不可能在盜墓過程中遺漏如此珍貴的文物。

史書記載隋煬帝墓一共遷了四次,曹莊墓算哪處呢?

據《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史籍記載,隋煬帝墓有過多次改葬的記錄:大業十四年(618年),煬帝初殯於江都宮流珠堂,後江都太守陳稜將煬帝改葬於吳公臺下。武德三年(620年)、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淵兩次下詔改葬隋煬帝。因此,有專家認為,此次發現的曹莊是第五次遷葬地。但顧風認為,隋煬帝墓真正的遷葬可能只有一次,即陳稜把隋煬帝的棺柩從江都宮流珠堂遷葬於吳公臺,而曹莊墓很可能就是位於吳公臺附近的墓。

"改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遷葬,將墳墓從一個地方遷往另一個地方,另一種是墓址不變,只是在墓中又放入隨葬品。"顧風說,"從江都宮遷至吳公臺,這是隋煬帝墓的第一次遷葬,也可能是最後一次遷葬。根據史籍記載和對地理位置的考察研究,雷塘和吳公臺應是同一個地域的兩個地標建築,唐代的改葬不是將陵墓從吳公臺遷到雷塘,很可能只是將這座榛莽叢中已經塌頂的殘墓重新整修,並放入了一些隨葬品。"

推斷曹莊隋煬帝墓為陳稜將軍所造,顧風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陳稜將隋煬帝棺柩從流珠堂重新挖出來,曾停放在江都宮內,時間長達幾個月,這段時間應該是陳稜在為隋煬帝造墓。另外,曹莊隋煬帝墓使用的材料都是江都宮城牆用磚,且為江都宮工程淘汰的帶有明顯燒造缺陷的殘次品磚,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造墓的倉促和草率。如果唐代按帝王規制實施遷葬的話,墓葬的形制、質量就不可能是這樣的了。

至於隋煬帝墓誌是什麼時候由什麼人放入墓中的,各方意見不一。根據墓誌上出現的"貞觀元年"四字,可以肯定,該墓誌不是在隋煬帝初葬時放入的。肯定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後放入的,也有學者認為是在蕭後與隋煬帝合葬時放入的。

功過世人說

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半畝田。

歷史上,隋煬帝一直以荒淫無道、兇殘暴虐的形象出現。千百年來,他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昏君與暴君的典型。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隋煬帝認為光靠武力徵服南方是不夠的,他即位前在江都(今揚州)做揚州總管期間,就廣納江南賢才,對宗教領袖禮遇有加,還效法東晉著名宰相王導,學習南方語言,從而緩和了南方人的敵對情緒。此外,隋煬帝還從鞏固政權長治久安的大局出發,規劃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使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經濟中心得以聯繫在一起。運河的開通,更直接促進了揚州的繁榮昌盛。

隋煬帝一直為世人詬病的一點就是荒淫無道,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他三下揚州看瓊花的傳說。"這些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是宋代以來傳奇、小說、演義等民間文學作品的編排、虛構和歪曲。隋煬帝在位13年,的確馬不停蹄地到處巡遊,但巡遊並不是為了遊玩,而是為了鞏固新生政權,實現有效統治。"顧風說,"隋煬帝的兩個兒子都是和蕭皇后生的,如果隋煬帝真像傳說中那樣荒淫無道,那他肯定會有很多兒女。而且正史記載,隋煬帝和蕭皇后關係非常融洽,直到隋煬帝被殺,蕭皇后一直陪著他。"

隋煬帝以極大的魄力進行變革。然而他急功近利,最終走向了滅亡。顧風說,隋煬帝是一個有著雄心壯志的帝王,從他"大業"的年號就不難看出。他是以堯舜為榜樣,企圖建立前無古人的功業。據唐史學者胡如雷估算:在隋煬帝即位後的八年內,他一共興修了22項大的公共工程,平均每年徵用400萬人次的勞動力,將近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隋煬帝急功近利,大興土木,濫用民力,最終導致百姓起義,天下大亂。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縊殺,一代帝王就此隕落。

在展廳的最後位置,立著一個墓碑形狀的留言牌,上面已寫滿了參觀者對於隋煬帝的評價。"沒有秦隋,何來漢唐""功大於過,一代英帝"……這是觀眾的觀後感,是當代人對這一位飽受爭議的歷史人物發自內心的評價。

在揚州隋煬帝陵內設有隋煬帝的紀念館,客觀、公正的評價了這位千古一帝,充分的講述和讚揚了隋煬帝的大量偉大豐功偉績。

以史為鑑則明

從隋煬帝墓被發現到如今墓中文物展出,隋煬帝墓一直飽受爭議,但面對質疑,考古隊並沒有一味爭辯,而是繼續專注考古,用考古證據說話;同時,又兼顧公眾的期待,及時與媒體和公眾對話,合法、及時、科學地公布成果。

2014年4月隋煬帝墓出土文物在揚州博物館與公眾見面。"從去年3月發現隋煬帝墓,到展出文物,僅歷時1年零1個月,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顧風說,以前,如此重大的考古發現必須經過專家研究後才能給老百姓看,研究過程至少需要幾年時間,想做相關研究的專家由於接觸不到考古資料只能耐心等待。而時間一長,老百姓的熱情也下去了。此次出土文物很快展出,既能滿足公眾的期待,提高公眾對文物保護的意識,又能促進考古界與社會各界人士的交流,推動對隋代歷史的研究。

"一個短的秦後面接著一個長的漢,前面一個短的隋,後面連著一個長的唐,這個現象非常值得研究。"顧風認為,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和隋煬帝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大刀闊斧搞改革、大興土木搞建設,這些都為封建王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封建帝王,秦始皇和隋煬帝都有著雄才大略,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太急功近利,不顧百姓死活,濫用民力,把本來造福於民的偉大工程,幹成了天怒人怨的"政績工程","政績工程"和百姓幸福安康形成了對立面。如何處理好民生需求和"政績工程",對於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啟示和警示。

同类文章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人們對鬼神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爭論,有的人相信鬼神的存在,並對此深信不疑,害怕獨自行走於黑暗之中,有什麼奇怪的風吹草動,他們都會覺得是鬼在作祟。但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很多人都開始相信科學,認為鬼神一說實乃封建迷信。但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卻發表言論說其實是有鬼神的存在的。關於霍金史蒂芬·威廉·霍金,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強大的唐朝,雄圖大略的唐玄宗!唐朝,是中國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因此中國人也被世界各國成為唐人!而唐朝之所以是中國最強大的時代之一,其中之一就是唐朝的統治者有很多都是勵精圖治,雄圖大略的君主,其中就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是唐朝最強盛的時候,而唐玄宗本人和擁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成就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共有3面國旗,第一面是五色旗第二面是晴天白日旗,第三面是現在的五星旗.在推翻清朝的時候使用的五色旗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卻不喜歡呢,而用了青天白日旗來代替呢小編來為你們說說民國的那些事.五色旗的來歷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是慈禧的侄女,後來被欽定成婚第二年成為皇后,裕隆太后雖然沒有慈禧太后的政治天賦,但也絕不是一無是處的人,在最後還是權力保存了清皇室的威嚴退位讓國,之後便成為了袁世凱的妾,這裡面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隆裕太后個人簡介: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大家還記得98年的那場印尼事件嗎?那個被稱為「黑色五月暴動」的事情還有人知道了解嗎?這是我們國家建國以來華人受到最嚴重的傷害的事件。你知道當時我國政府是什麼放應嗎?當時的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傷亡有多少?下面一起喝小編來了解一下吧!1998印尼屠華事件在1998年的5月13日,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中的棉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大清朝統治了中國上百年,其中不乏出現了一些一代明君.比如什麼康熙乾隆之類的.不過在清末的時候.有一個清國皇帝是一個悲劇,他就是被後世熟知的光緒皇帝.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崩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說起司馬懿評論大多是包含著貶義,因為 本人城府太深,又善於心計。並且極能隱忍。所以才會成就他卓著的一生。那麼這樣一位擁有豐功偉績的人物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是如何記載的呢!是真實的麼?司馬懿怎麼死的?民間傳說他是被報復致死的。這就和諸葛亮很有關係了,因為他是唯一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並且唐唐孔明都被他氣死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大清朝在康熙皇帝手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飛速發展,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王朝,以大清朝當時的實力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能匹敵,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籤訂了一份中國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什麼是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籤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由領事為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綱等人同俄羅斯使團籤訂,內容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在中國考古的歷史裡,海昏侯墓,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墓主的身份,是漢代的一位君王,他叫劉賀。他可以說是歷史上幾個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僅僅在位27天,就因荒淫和無作為被廢,看來作為漢武大帝的孫子,後世之臣仍然不會留些情面,史稱劉賀為漢廢帝,海昏侯,這些字眼真的含有一些貶義。不管怎麼說,海昏侯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一生可以說是富有傳奇色彩,也為蜀漢政權的確立立下不小的功勞,而諸葛亮生前神機妙算,死後也早就猜到了定會有人來挖他的墳,諸葛亮墓到底在哪,有沒有被挖過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諸葛亮墓傳聞:在諸葛亮死後曾留下三個計謀,一是斬魏延、二是退司馬、三是隱藏自己的墓,諸葛亮讓姜維找來11個人為他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