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黑洞第一次被拍攝到,但是為什麼它「模糊而失去焦點」呢?
2023-04-01 08:10:23 2
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在昨(10)日晚間9點05分左右曝光,為了看到這麼小的「黑洞」,需要很高解析度才觀測得到黑洞圖像,但為什麼照片看起來還是模糊又失焦的感覺?
天文學家分析,想要提高望遠鏡的解析度,可以從2方面著手,一是降低觀測頻段光子的波長(等價於增強能量),二是增加望遠鏡的有效口徑。
這次成像是通過「特長基線幹涉測量法」(VLBI 技術)對全球8個不同地方的望遠鏡進行聯網,得到一個口徑達1萬公裡的望遠鏡,在 VLBI 技術相對成熟的射電波段(無線電波的一部分)之內,科學家們選擇了能量最高的區域—毫米(millimeter wave)和亞毫米波段(submillimeter wave)。
此處的有效口徑其實取決於望遠鏡網絡當中,相距最遠的2個望遠鏡之間的距離。2017年有8個亞毫米波望遠鏡加入了觀測,2018年北極圈之內格陵蘭島的亞毫米波望遠鏡也加入其中,基線長度進一步增加,也間接改善望遠鏡的解析度。
然而,儘管現在的亞毫米望遠鏡基線已經達到1萬公裡,但空間解析度才剛達到黑洞「視界面」的尺寸而已,所以在科學家們觀測的有限區域內,就只有有限的幾個像素。
電影當中的黑洞都會呈現包括「吸積盤」等許多具體細節,不過在現實情況下,黑洞照片中只能看到吸積盤上的幾個亮斑而已。
如果將2個望遠鏡放置得很遠,進而實現更高的解析度,那天文學家能否用2個望遠鏡來完成黑洞照片呢?
專家表示,遺憾的是,沒辦法這麼做,因為觀測要求的不僅是解析度,還有靈敏度。高解析度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多的細節,而高靈敏度則能夠讓我們看到更暗的天體。
在視界面望遠鏡的數組中,位於南極的 SPT 望遠鏡在增加基線長度(提高望遠鏡的解析度)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位於智利的 ALMA 望遠鏡數組對於提高靈敏度也非常重要。
望遠鏡真實的有效面積越大,靈敏度也就越高,ALMA 望遠鏡數組將視界面望遠鏡的靈敏度提高了10倍以上,這也就意味著天文學家能夠探測到更弱的天體。
專家最後指出,如果未來將更多望遠鏡加入到這個數組,我們就能探測到更弱的輻射區域,看到更多的細節,有機會得到一張更加清晰的黑洞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