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野生犀牛消亡史:唐宋以後的人們為何見不到犀牛了?
2023-04-01 07:45:34 1
目前世界上只有5種犀牛:黑犀牛、白犀牛(分為南方亞種和北方亞種)、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和爪哇犀牛。除了南方白犀亞種,其他犀牛物種都瀕臨滅絕,爪哇犀牛數量最少(超過50隻)這些在非洲(黑犀牛和白犀牛)和亞洲遊蕩的犀牛不僅面臨本土棲息地的破壞,還必須警惕偷獵者的行動——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們對犀牛角的巨大需求,尤其是亞洲買家(越南、中國)
在中國,人們對犀牛角的神奇功效和對犀牛角的文化闡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犀牛角的一種叫「通天犀」,據說可以自由地向天空呼吸)犀牛也出現在中國。然而,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狩獵的失控,中國犀牛的數量越來越少。它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成為瀕危物種,20世紀中期在雲南滅絕。最後,中國犀牛隻能以文物、成語、詩歌和地名的形式存在於歷史記憶中,留下一聲嘆息。
犀牛皮:末日
現存的印度犀牛(大獨角犀牛)、爪哇犀牛(小獨角犀牛)、蘇門答臘犀牛(雙角犀牛,比獨角犀牛小)都在中國留下了足跡。中國犀牛是歷史上生活在這裡的三種野生犀牛的統稱。犀牛像大象一樣,喜歡溫暖潮溼的氣候。3000多年前的安陽,氣候宜人,「植被茂盛」,有沼澤、湖泊、大片原始森林和茂盛的植被。這是大型食草動物的天堂。野生犀牛活動分布在黃河中下遊、長江流域、青藏高原東緣、貴州高原北緣、鄂西南部山區、湘西山區、湘中南部等地。
陳驍鬥Xi尊,商代晚期青銅器,高24.5釐米,出土於山東壽章梁山,現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確,當時
在安陽地區太行山南麓和安陽南部遇到了一隻野犀牛,遇到野犀牛的概率高於野象。這導致了頻繁的犀牛狩獵活動,這些活動通常記錄在甲骨文中,數量從幾個到十幾個不等。在一次破壞性的狩獵活動(「森林燃燒和狩獵」)中,王寅意外捕獲了71隻犀牛,記錄在神諭中。殷墟出土了一個巨大的動物頭骨,上面刻著這樣的文字:「白炯在羅田發現。」「著名文獻學家唐蘭考證,甲骨文以前是犀牛,頭骨是犀牛的骨頭在殷周時期,捕捉一頭巨大犀牛的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它的食用價值。這是國王炫耀他們的力量和權力的最佳時機。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商代碑文《載灃骨匕首》記載了這一點。5月6日,商朝皇帝帝辛在一次狩獵活動中捕獲了一頭犀牛。他因有功而受到獎勵,並將其記錄在犀牛骨製成的「匕首」上。對接受者來說,這自然是一個極大的榮譽。類似的獎勵
也發生在陳曉的服裝上。商朝十五年(紂王帝辛),商朝國王從徵服外國歸來。在奎井之行中,奎北得到了這些裝備,它們被記錄在犀牛形狀的青銅容器「陳曉舾裝犀牛雕像」(現藏於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中作為紀念。從功能上來說,這是一個盛酒的容器,但是在各種動物的雕像中,它為什麼選擇一頭犀牛和一隻較小的有兩個角的蘇門答臘犀牛呢?這可能與蘇門答臘雙角犀牛的頻繁出現有關,但並不容易獲得。用珍貴的犀牛角(容量為5升)製成的水杯不僅是身份的象徵,也寄託了人們對長壽和永生的期待。
犀牛皮結實厚實。在鐵甲盛行之前,由厚犀牛皮製成的犀牛甲曾是春秋戰國時期戰士們羨慕的對象。《公基考》寫於戰國末期,詳細記載了犀牛甲的縫製和質量檢驗方法。據專門製作犀牛甲的工匠高公基說,韓仁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他們製造的犀牛盔甲壽命至少為100年,雖然這並不誇張,但也是基於它經久耐用的事實。
。然而,隨著戰爭變得越來越頻繁,各個國家的犀牛盔甲產量也在增加。巨大的需求導致了我國,尤其是北方犀牛數量的急劇減少(原本生育率很低)。在某些地區,罪犯甚至會犯死罪,並可以贖回犀牛盔甲。犀牛皮真的很稀少,「牛皮也可以用來做雜活」,美其名曰犀牛甲在盛產麋鹿的楚雲夢澤狩獵區,「曹無葛西」被認為是理想的戰鬥裝備于越說:「今天在富查有30億犀牛戰士。"「足見南方國家擁有大量的犀牛甲產量。長期以來,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獵殺犀牛,給犀牛帶來了其生存歷史上的第一次厄運。
犀牛角:解藥還是毒藥?
即使犀牛甲被鐵甲取代,它悲慘的處境也沒有多大改變。自然環境的變化和人類對中原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迫使野生動物遷徙。根據一些學者的統計,犀牛分布在中國的北部邊界,每隔400年左右在南方200公裡處消失。春秋時期,它們還廣泛分布在中國的一半以上。到了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時期,關中和中原已經沒有犀牛了。在王莽的輔政時期,為了炫耀「野草」,他不得不動員南海黃支(現在的印度康採普拉姆)用巨款把活犀牛運到長安。當時,來自印度、爪哇和越南的犀牛和犀牛角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被視為中外友好交流的象徵。
錯金和銀莫爾青銅犀牛雕像
在古代人看來,犀牛可以吃草和木頭而不會中毒和死亡,因為它們可以自己解毒,而犀牛角作為犀牛的精華,是解毒的關鍵「所以犀牛角可以解決所有的毒藥「現在看來,這個推論相當不可靠,但當時犀牛角的效用已經神化了到公元4世紀,犀牛角的解毒作用廣為人知,並進一步傳播到西亞和羅馬帝國。鮑勃子認為,如果將犀牛角切片放入含有有毒物質的湯中攪拌,湯中很快就會出現大量白色泡沫,毒性完全無效。
犀牛角雕刻張謙班禪。據說用犀牛角杯飲酒有清熱解毒、強身健體的功效。明清時期,皇宮裡舉行宮廷宴會。除了解毒的基本技能外,犀牛角還可用於「去水」、「消暑」、「夜燈」和「誘雞」。傳說當一個超過3英寸(約7.3釐米)的犀牛角被雕刻成魚的形狀時,在一個人的身體周圍會有一個相當大的無水區域,潛水員可以進入其中。然而,如果你把「嚇人的雞犀牛」這個詞(實際上是梵語或蒙古語單詞「犀牛」的反義詞)放在米飯裡,雞就不敢啄了,犀牛角會被吹到極致,並且會做任何事情。
上述說法對唐代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們用犀牛角作藥,把犀牛角製成各種各樣的東西,如杯子、盒子、手鐲、吊墜、鉤子、腰帶、如意等。他們讓犀牛的圖案出現在各種各樣的金器、銀器和陶器上。其中一種更時尚、更奢華的佩戴犀牛角裝飾腰帶的方式是在官員中。一般來說,製作腰帶飾品的材料包括金、玉、銀、銅、鐵等。,尤其是在唐朝而且根據官職的級別,犀牛角佩戴的品種也不同其中,通天犀的價值最高,因為它的犀牛角中心有紅色或白色的條紋,可以「通向天堂」李商隱的「然而我感覺到神聖獨角獸的和諧的心跳」就是從這個典故發展而來的。
馴服犀牛:皇家寵物
事實上,中國犀牛的處境在唐代相當尷尬。一方面,只有一些南方地區的人知道它的存在,並絞盡腦汁想殺死它。另一方面,它的同伴(馴養的犀牛)不斷從國外向北方進貢,也被視為珍貴的外來物種,成為皇家寵物。
來源於貞觀初年進貢大唐的獨角爪哇犀牛。現藏陝西Xi Xi碑林博物館Xi安石雕藝術室。貞觀初年,一隻獨角爪哇犀牛從臨猗國(今越南)進貢大唐,並被飼養在皇家動物園,深受李淵皇帝喜愛李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工匠按照林翼的貢犀形象雕刻一對石犀。犀牛底座上刻有「高祖懷(遠)德」字樣,是為紀念外國犀牛供奉而製作的。它也代表了唐朝四個蠻族投降和一萬個民族到來的盛況。貞觀十四年(640),臨猗國向朝廷贈送了11隻「通天犀」(可能是一隻大獨角印度犀牛)。鄭源九年(793)贈送的犀牛直接陳列在祠堂裡,供死去的祖先和活著的人欣賞。
這些由東南亞國家引進的馴犀人大部分都經過了專業培訓。它們可以被馴化五年,然後才能作為貢品。馴獸師,如"越人"和"漂亮的孩子",在引入待馴服的動物時陪伴他們,並負責日常馴養和法庭表演。犀牛和大象最初體型龐大,動作緩慢,因此它們可以在音樂中「輕舞」,並總是帶來不同的舞臺效果。這一點,宴會上總是唐玄宗比任何人都清楚「把犀牛大象引入體育場,或崇拜,或跳舞」成了盛唐宮廷聚會的必備節目。
199「安史之亂」後,安祿山把犀牛象從皇宮帶到洛陽。有一次,他當著酉延部落首領的面厚顏無恥地說:「自從我得到了這個世界,南海的犀牛象一看到我就會崇拜我、跳舞。連動物都知道誰是命運,何況是人呢?」他一邊說,一邊命令手下帶上犀牛大象,讓他們表演一場即興表演。也許旅途崎嶇,路途遙遠,或者家養的動物在沒有指導的情況下逃脫了。犀牛象被帶到大廳後,愚蠢地站在那裡,非常生氣,安祿山殺了他。可憐的無辜跳舞的動物對於犀牛來說,北方的冬天是最難熬的時候,鎮遠十二年(796年)一隻被馴服的犀牛被送到北京,沒能熬過第二年的冬天,凍死在動物園裡。在鎮遠的盡頭,又有一頭被馴服的犀牛被凍死了。長安的氣候和條件越來越不適合外國犀牛的生活。返回故裡並釋放成了皇帝的最佳選擇如果
是
的最後一個棲息地,並且以公元1050年為界,那麼在過去的2500年中,溫度變化的總趨勢已經下降,但是仍然相對溫暖,因此犀牛可以在長江流域繁殖。唐江南路、嶺南路、山南路等地區可以保證犀牛角的進貢自1050年以來,氣溫有所下降,野生犀牛的活動範圍僅限於嶺南的廣東、廣西和雲南地區。自南宋以來,野生犀牛在嶺南並不常見。宋代歷史地理中的地方貢品目錄中沒有犀牛角(進口犀牛角已成為主流)。雲南已經成為中國犀牛的最後棲息地。從這裡,中國犀牛逐漸從稀有走向瀕危,直至滅絕。
大規模捕殺滇犀牛始於1291年,當時元世祖徵服了800個媳婦國家(今泰國清邁)此後,雲南各部落頻繁進貢,有的每三年進貢一次,有的每五年進貢一次,有的每九年進貢一次。犀牛和大象,作為貢品中的重要物品,都有詳細的記載。據學者許再福不完全統計,元代以後,雲南土司向「天朝」進貢34次(處),上繳犀牛角79-123隻。「這是一種罕見的犀牛物種,在唐宋以前繁殖率很低。元明以後,由於狩獵和向野生動物進貢,逐漸成為瀕危物種。「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清朝,犀牛已經成為瀕危物種。1957年,最後一隻犀牛在雲南被殺,結束了中國犀牛的歷史
「石頭、石頭、昆蟲、草和樹」插圖。自唐宋以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他們只關心犀牛角
在醫學領域的神化。毫無疑問,氣候和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了中國犀牛分布北界的不斷南移,人類無節制的捕獵,極低的繁殖力(每胎只有一個後代)和漫長的懷孕期(約400-550天)使中國的犀牛角走向絕望。因此,自唐宋以來,大多數人並不了解動物世界中的犀牛角,而只關心犀牛角在醫學領域的神化。犀牛被神化為一種奇異的動物,可以用來驅除邪靈,防止洪水,並擁有神奇的技能。鐵西鎮的用水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民間信仰。到目前為止,開封市東北郊區鐵牛村北部的鐵犀是錢於1446年鑄造的。它大約2米高,面向黃河。它被稱為鐵犀牛。事實上,它看起來像一頭犀牛和一頭母牛。它的獨角站在大腦的頂部,而不是鼻尖(犀牛角長在鼻子上)。犀牛蹄只有兩瓣,而不是三瓣。它與牛蹄(牛蹄的兩瓣,屬於兩性牛家族)相混淆。與其說它是一頭犀牛,不如說它是一頭獨角水牛有許多
用牛代替犀牛的例子。過去,當缺乏真實的材料和圖像時,沒有人關心一隻真正的犀牛是什麼樣子的。無論是在1523年發行的《本草綱目》還是權威百科全書《三才協會》(1607年發行)中,犀牛的形象都被一隻獨角牛所取代。難怪唐代以前的犀牛形象工藝品栩栩如生,更像是一個虛構的動物,因為偽造者有幸親眼看到中國犀牛的形象。
鎮河鐵犀
不賣,不殺——中國野犀以其數千年的悲慘命運印證了這句話,「蘇丹」之死再次敲響了全世界犀牛命運的警鐘正如世界野生動物救援協會執行長彼得·奈特(Peter Knights)所說,「我們只希望世界能從失去蘇丹的不幸中吸取教訓,採取一切措施停止犀牛角的所有貿易。」儘管犀牛角的價格在下降,但偷獵犀牛角仍然威脅著所有犀牛物種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