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爾斯泰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託爾斯泰中短篇小說力作)
2023-06-21 15:02:15
除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復活》這三部聞名世界的長篇巨製,列夫·託爾斯泰還創作有一些同樣膾炙人口中短篇小說,如《三死》、《舞會之後》、《霍金斯託梅爾》、《謝爾蓋神父》等,其中又以《克萊採奏鳴曲》與《伊凡·伊裡奇的死》尤為知名。
《克萊採奏鳴曲》中譯本
《克萊採奏鳴曲》《克萊採奏鳴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樂曲,被列夫·託爾斯泰用來作為小說的書名。對這個題目,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認為:「實在說,它是不切的。這令人誤會作品的內容。音樂在此只有一種副作用。取消了奏鳴曲,什麼也不會改變。託爾斯泰把他念念不忘的兩個問題混在一起——他認為音樂與戀愛都具有使人墮落的力量——這是錯誤的。」(見羅曼·羅蘭《託爾斯泰傳》,傅雷譯。)
這部小說將故事發生的地點假定在列車上,由各色各樣的人物提出了他們各自關於愛情的觀點,從而引出了主人公波茲內舍夫所要敘述的自己的殺妻案件。
波茲內舍夫的故事,也許評論家們會對他的嫉妒心理懷有濃厚的興趣,拿來與莎士比亞筆下同樣因嫉妒而殺害妻子苔絲德蒙娜的奧瑟羅相比較。事實上,波茲內舍夫在講述過程中的許多論斷包含了顛撲不破的真理,更應值得重視。例如他提出了愛情具有時效性,例如女人在社會中沒有權力,卻通過性奴役男人,例如性愛與人類社會實現大同的矛盾,等等。這些,也足見託爾斯泰的思想高度。
託爾斯泰寫完後在跋文中說:「我絕對沒有料到,一種嚴密的論理會把我在寫作這部小說的時候,引我到我現在所到達的地步。我自己的結論最初使我非常驚駭,我願不相信我的結論,但我不能……我不得不接受。」
《伊凡·伊裡奇的死》《伊凡·伊裡奇的死》是託爾斯泰創作於一八八六年的一部中篇小說。小說的篇幅雖然不長,但卻極具震撼人心的效果,對很多作家,如莫泊桑、卡夫卡等人,都有很大的觸動。
這篇小說的內容其實很簡單,主要就是主人公,一個公務員伊凡·伊裡奇從染病到死去的過程,並描述了周圍人(包括朋友、同事、親人)對他病逝的態度。譴責人心的冷漠固然是小說的一大主題,這也許是很多作家都能描述出來的;但伊凡·伊裡奇對死亡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這也就列夫·託爾斯泰才具有的才能了。
小說中,伊凡·伊裡奇從事業得意、身體健康到染上惡疾、瀕臨死亡,這一過程讓他逐漸有了深刻的對人生的感悟和對死亡的認識。
死亡自然是任何人都無法規避的結局。只是每個人在身體健康、生活順暢之時,很少會想到死。而一旦諸事不順,悲觀絕望,健康惡化,也就是必須要直面和思忖死亡的時候了。伊凡·伊裡奇就是如此。所以,逆境比順境無疑更能使人看清、看透生命和人生的本質。
那麼,值得活下去嗎?「to be,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這也就是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提出的著名問題。當然,大多數人應該都知道,生命的本質其實是沒有意義的,而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去創造出滿足於自己的意義來。
《伊凡·伊裡奇的死》中譯本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