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示範村轉步口村(共同富裕的滕頭村)
2023-06-15 18:33:48 1
滕頭村。 錢晨菲 攝
滕頭村。 錢晨菲 攝
中新網寧波7月14日電(錢晨菲)「這是我們村的第三代『小康別墅』,2000年開始建設,我們一家是2005年搬進來的。」回憶起入住新家的興奮,傅丹丹至今難忘,「房子特別亮堂,我還有了屬於自己的小書房,簡直開心壞了。」
傅丹丹是土生土長的浙江寧波奉化滕頭村人,見證了家鄉從溫飽到小康,再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跨越。她回憶,家鄉多竹山,小時候生活條件不好,一年到頭餐桌上最常見的就是筍,很少見到肉。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如今的滕頭村,少有教、老有靠、病有醫,青山碧水勝桃源,一切正如滕頭村參加2010年上海世博會時的口號那樣:「鄉村讓城市更嚮往」。
滕頭村內的優美環境。 錢晨菲 攝
何為嚮往的鄉村?全國第一個村級生態環保委員會、全國首批賣門票的村莊、全國首個村域5A級景區、全國首個建立PM2.5觀測站的村莊……從多個「全國首個」,可見滕頭村的不一般。
走進滕頭村,一排排別墅整齊排列,訴說著一個村莊的榮耀;村莊陳列館中的一個個榮譽獎項,鐫刻著一段歲月的傳奇。
滕頭村黨委書記傅平均告訴記者,奮鬥致富、「聯盟」帶富、賦能促富「三位一體」共同富裕的模式正是當地的「共富密碼」。
「要致富,『生態立村』很重要,我們將環境保護轉化成為自覺意識和自覺行為。」傅平均說,20世紀六七十年代,滕頭村開啟了大規模改土造田、土地規模經營和村居改造運動,實現「村莊變成了生態花園」。
鄉村振興學院。 錢晨菲 攝
1993年,當全國各地為招商引資絞盡腦汁時,滕頭村卻成立了全國最早的村級環保委員會,有意進村的企業都要經過嚴格的環保審核;1998年春,滕頭開始發展生態旅遊業,「讓人們掏錢來看滕頭美景」;1999年成為全國最早賣門票的村莊之一;進入21世紀,滕頭村開始興建特色產業經濟工業園區,吸引了60多家企業落戶。生態農業、園林綠化、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產業佔到滕頭村經濟總量的80%……數十年來,村莊的發展讓村民和村黨委感到欣喜。
村子富裕的同時,村民也嘗到了「蛋糕」的香甜。村民王露露有一手好廚藝,村黨委鼓勵其創業,幫助她在村裡租了兩間店面,開了私房菜館,隨著鄉村旅遊越來越旺,她的年淨收入已有30萬元;湖北人於卿20年前隻身來到滕頭時,從一名普通技術員成為滕頭控股集團總工程師,主導農創中心、生態酒店等項目施工,他說「我把家安在了滕頭」;已至古稀之年的滕頭村村民傅央改至今仍不敢相信,原先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會煥然一新,每位村民每月可領取1500元福利金,退休村民每月收入不低於3500元。
2019年底,滕頭村更是取消了年創收達3000萬元的景區門票,轉型升級為以二次消費、功能性消費為主的生態休閒旅遊發展新模式,進一步提名氣、聚人氣、接財氣。
「綠水青山」成就了今日滕頭的「金山銀山」。一村富不如村村富,自身發展的同時,當地還以構建「1 6」區域黨建聯合體為基礎,牽頭成立「桃李芬芳·康美常青」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經濟聯合體,開展「五聯五促」行動,推動組團式發展。如創辦了農創中心免去租金,吸引周邊村村民前來開店,滕頭村旗下的公司招聘會首先滿足周邊村村民就業需求,滕頭區域黨群服務中心在服務本村村民的同時也面向周邊村村民。
2019年年初,小鄉村更是辦起了「大學院」——鄉村振興學院,形成了覆蓋浙江全省80餘個鄉村振興樣板村及紅色黨性教育、素質拓展基地的現場教學版圖,在向貧困地區的農村幹部、產業帶頭人傳授鄉村振興浙江經驗的同時,重點實施鄉村振興試驗田和「未來鄉村」建設,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截至目前,累計有15000多人次前來「遊學」「取經」。
滕頭村內的白鴿。 錢晨菲 攝
如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烏下村村主任助理顏學農曾帶著發展疑惑來到學院,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跟班學習。「這裡思路活、點子多,巧用市場和管理機制,不僅讓村集體經濟活起來,而且也通過這樣的過程讓人心更加凝聚,鄉村在根子上得以振興。」
顏學農說,如今,烏下村借鑑滕頭產業發展模式,陸續成立了農業產業合作社,建成投用農業產業園蔬菜大棚,預計每畝產量1000多公斤、新增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
如上故事還有很多。在傅平均看來,滕頭村全域正是一本生動鮮活的「教科書」,多形式全方位展示著黨領導下的中國農民建設美麗家園的創造力,激勵受眾爭做新時代的奮鬥者、追夢人。
滕頭的故事亦在繼續。數據顯示,2020年該村實現社會生產總值122.9億元,人均收入6.9萬元,是1991年的423倍和40倍。而村民們的一個滿意微笑,一句「這裡沒有暴發戶、貧困戶,家家都是富裕戶」,正是滕頭村充滿魅力的真實寫照。(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