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是一種怎樣的美(殘缺美是一種天賦)
2023-05-31 20:26:23 2
圖|老朱 ©
物道君語:
看見殘缺美,是中國人對生命的一種退讓。
人間深秋,清荷已殘。
尤記得《紅樓夢》中,有一年秋天,大觀園裡的荷花都謝了。
寶玉嚷著要叫人來收拾,黛玉卻說別忙,「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寶玉一聽,果然好句,轉頭就叫人別摘了。
圖|墨客君 ©
其實,李商隱的原詩是「留得枯荷聽雨聲」。曹雪芹獨獨將「枯」改成了「殘」,也應和了黛玉的心境。
知曉人生不易圓滿,方能閒聽殘荷雨聲。
這或許是中國人的獨特美學:對待殘缺寬容,在某些方面追求殘缺美。這一點,在宋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圖|閒置的鏡頭 ©
宋朝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便是典型的殘缺美。
與平時光潔無痕的瓷器不同,哥窯的表面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開片。
夜深人靜的時候,會聽見「啪」的一聲,那是哥窯在開片。這樣的過程,一般要花三四年。其開片的縫隙,隨著空氣的氧化,漸漸顯露成金絲一般的紋路。
哥窯的美,渾然天成,獨一無二,若是人工刻意為之,便流於矯情了。所有人都只能靜待窯火,一起等哥窯在歲月中的自我綻放。
圖1.2|南宋 哥窯五足洗 上海博物館(動脈影- 攝) ©
有人猜測,哥窯的出現是個意外。是某次燒制中的殘次品,但被浪漫的宋人一眼相中。從此,流芳百世,成為殘缺美的傳奇。
有人說:「萬物皆有縫隙,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接納生命當中的不完美,方有可能發現殘缺的美。
▲ 南宋修內司官窯粉青蓮瓣五管器殘件(清波門藏品提供)
五大名窯中的鈞瓷,雖屬青瓷,它卻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宛如落日晚霞。
而且在釉面上,會出現一條條流紋,有的如蚯蚓走泥,有的像栩栩如生的兔毛,有的如暗夜裡的星河點點。
據考古發現,那時候的鈞瓷是由兩次燒成的。第一次燒時,釉層會開裂,形成不一樣的裂縫。於是,人們再施上一層厚釉,再繼續高溫燒制。
釉水隨著溫度熔融,「上善若水」,它們會流淌進那些縫隙,互相交融,漸漸「契合」成走泥紋、菟絲紋等等。
釉層開裂,本就是殘缺。但人們順應了自然,就發現了美。
在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著一隻宋朝時的曜變建盞。
它叫稻葉天目,又被稱作「天下第一碗」。俯視碗底,宛如在海邊仰望的幽深星空。
後世有不少手藝人都想燒出那樣的曜變。但是,再如何努力,也抵達不了那樣的美。
有學者推測,曜變天目可能本是殘次品。它的藍色光斑,是經兩次甚至兩次以上的高溫窯燒,跟當時氣候、火候、釉料種種因素相袖關,是一種奇妙的窯變現象,因而才如此之難。
可被預設的完整之美,遠不及真實的殘缺來得動人。
圖1.2|宋 建窯曜變天目盞(殘)(動脈影- 攝) ©
想起南宋林椿(傳)的畫作《枇杷山鳥圖》。畫中,山鳥棲息在枇杷枝上,望著顆顆飽滿的枇杷果子。旁邊的葉子卻被蟲咬得坑坑窪窪,惟妙惟肖。
雖然葉子有所破敗,畫面裡卻生機盎然。因為在宋朝人的美學中,比起人工雕琢,自然才是真正的美。
他們深信,真實是不完美的,但真實也值得讚美。
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深信「半半」哲學,曾國藩甚至在家中為書房取名「求闕齋」。
因為月有陰晴圓缺,花有開放凋零,本就是人生常態。若固守完美,勢必緣木求魚。
殘缺,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看見殘缺美,是中國人對生命的一種退讓。不對峙,不強求,在習以為常中發現生命的價值,方能懂得珍惜無常中的喜樂。
圖|NEHCOAH ©
文字為物道原創,鳴謝攝影師「動脈影」授權圖片,轉載請聯繫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