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解體成六國都過得好嗎(南斯拉夫解體後的7國之旅)
2023-06-01 07:01:16 1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介入科索沃戰爭之後不久,科索沃事實上就處於獨立狀態了——雖然中國、俄羅斯、塞爾維亞至今仍未承認其獨立地位。
戰後不久,塞蒙中的黑山經過全民公投,也宣布獨立。
南斯拉夫就此一分為七,變成歷史書中的存在。
網圖,僅作示意參考
無論是從歷史角度,還是從旅行角度,我對巴爾幹半島國家都有很大的興趣。
話說我把南斯拉夫解體後的國家全部旅行了一遍,包括繼承了南斯拉夫主體衣缽的國家塞爾維亞;包括另起爐灶的黑山、斯洛維尼亞、波赫、克羅埃西亞、北馬其頓;還包括科索沃。
單從給旅行角度而言,這其中最讓我失望的,是北馬其頓的首都斯科普裡。
圖片來自網絡
要說北馬其頓也挺好玩的——獨立之初,它一門心思地想把國名叫做「馬其頓」。
結果希臘第一時間跳出來說:不行!不行!你不能叫這個名字!
為啥啊?
因為在歷史上,「馬其頓」其實是古希臘時期希臘北部國家的名稱。
由亞歷山大大帝統治的馬其頓帝國,曾經徵服過小亞細亞、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臘文明傳播到中東各地;而直到今天,希臘仍將其北部地區稱為馬其頓。
希臘認為,由斯拉夫民族(馬其頓斯拉夫族)所建立的國家,無權使用屬於希臘的名稱作為國名。
由於希臘所提出的抗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聯合國、歐洲聯盟、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等均未承認「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名,而將該國稱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
原創照片:北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裡
馬其頓一開始很不服氣,也很不爽,梗著脖子說:我就要叫這個名字!
希臘國內因此就發生了大規模示威,抗議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的名稱。希臘政府也於1994年2月開始向馬其頓進行經濟封鎖,重創了馬其頓的對外貿易。
這還沒算完——馬其頓很想加入歐盟,為了能跨過加入歐盟的條件門檻,整個國家上下也很是努力。
但每次就「馬其頓能否加入歐盟」進行歐盟成員國投票時,希臘就會堅定地跳出來反對。
就這樣折騰了很多年。
最終在2018年年初,兩國政府在討價還價後「各退一步」:希臘方面放棄一直堅持的、要馬其頓改國名為「上馬其頓共和國」的主張;馬其頓方面則同意改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 。
巴爾幹半島上的美女
聊完這段歷史,咱們回到旅遊頻道。
當年,我從保加利亞的首都索菲亞出發,坐上跨國大巴,興衝衝地抵達了北馬其頓的首都斯科普裡。
結果斯科普裡基本上沒有什麼景觀資源,佔據城市形象的,都是十分嶄新而且力度十足的大雕塑!舉起相機,幾乎你都拍不到什麼風景。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北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裡
因為1962年,斯科普裡的瓦爾達爾河爆發洪水,緊接著在1963年又發生了芮氏規模6.1級的大地震,斯科普裡受到了重創,超過1000人遇難、120000人無家可歸。
在大地震中,斯科普裡眾多的文化設施都遭到了嚴重損壞,許多古老的頗具魅力的古典主義建築物就此失去。
而斯科普裡新的城市規劃,是由當時活躍在第一線的日本城市規劃家丹下健三創作的設計。
基本上完完全全是一個嶄新到看不到歷史的城市。
所以從旅行角度而言,斯科普裡幾乎沒有什麼值得一掃的理由。
原創照片:斯科普裡的城牆及雕塑
當然,雖然北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裡並沒有什麼旅遊價值,但這並不意味著北馬其頓不值得一遊。
因為北馬其頓還有一個奧赫裡德。
這個湖畔城市還保留著完整的老城區,十分漂亮。
尤其是帶著巴爾幹半島濃鬱特色的小教堂,讓人讚嘆不已!
原創照片:奧赫裡德的湖邊教堂
這個城市算是北馬其頓最具旅遊價值的地方了。
#帶你走遍全世界##旅行##歷史冷知識#
關注@老非2020,一個背包走過9次西藏和90多個國家、喜歡碼字的背包客;分享旅行,偶爾會聊點別的。
文字原創,未經本人允許拒絕任何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