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局部地區可見於什麼(我國局部地區可見)
2023-05-31 08:00:16 1
日食本身就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基本上每年都會有日食的出現,但是有一些人卻認為日食是「不祥之兆」,擔心日食的出現可能會意味著地球出現什麼問題,所以有一些人不願意看日食。
之所以有人認為日食、月食之類的天文奇觀是「不祥之兆」,是因為在古時候,科學不發達,並不了解日食、月食現象出現的原因,認為是地球出現了問題,擔心可能會出現災難,所以就不敢看到日食、月食。不過,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日食、月食出現的原理了,知道這其實都是非常正常的天體運行現象,並不是什麼「不祥之兆」了,所以現在我們也不再害怕看日食、月食了。
在今年4月30日傍晚,地球就出現了一次日食,這是2022年的第一次日食,不過可以看到這次日食的地方並不是很多,主要是南美洲和南極洲部分地區的一部分人才可以觀看到那次日食。所以,我們是與今年的第一次日食錯過了,不過不需要感到遺憾,因為日食現象還會出現,在今年10月25日,將會再次出現一次日食,大家可以關注一下相關的消息。
在10月25日即將出現的這次日食並不是完全的日全食,而是日偏食,而且範圍其實也不是很大,在格陵蘭島的東部地區、歐洲部分地區、非洲的東北部地區以及亞洲西部地區、印度洋西北部地區都有機會看得到這次日食,而在我們中國西部的一些地區也有機會看得到,不過主要是西藏、新疆、青海、甘肅這幾個省份的部分地區可以看到而已,其他的省市基本上是無緣這次日食了。大致的日食區域,大家可以參考下面這一張圖。
日食是一種天文景象,可以分為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全環食等幾種情況,即將在10月上演的就是日偏食。那日偏食是怎麼產生的呢?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日食現象呢?
在太陽系的中心位置有一個太陽,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矮行星等天體則按照自己的運行軌道環繞太陽公轉,除此之外,太陽系內還有很多天然衛星,例如月球就是地球的天然衛星,歐羅巴是木星的天然衛星,泰坦星是土星的天然衛星,這些衛星環繞各自的行星公轉,有點類似於地球這些行星環繞太陽公轉那樣,最大的差別可能就在於太陽是發光的天體,而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則不會發光。
以地球的日食現象為例,地球環繞太陽公轉,月球環繞地球公轉,這3個天體有時候會處於一條線上。比如說,有時候地球會剛剛好在月球與太陽中間,有時候月球會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中間。由於地球、月球都不是透明的、不是發光的,這時候就會擋住一部分太陽光。日食就是月球正好運行到太陽和地球的中間,把太陽光擋住了。
太陽、地球、月球這3個天體的一些數據有點意思,例如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地球、月球距離的400倍,而太陽的直徑也差不多是月球直徑的400倍。而且,地球、月球的距離並不是固定的,有時候月球與地球的距離比較近,有時候比較遠。這也是導致出現不同日食的原因,距離的遠近決定了月球的本影能不能抵達地球表面。
在出現日食時,如果地月距離比較近,那月球的本影就會抵達地球表面,在地球表面留下一個陰影區域,站在這個本影的範圍內,我們會看到日全食,太陽完全被月球遮擋了,就像月球、太陽完全重合了,天空就會變得比較暗淡。
當然,如果地月距離相對較遠,抵達地球表面的就不是月球的本影了,而是月球本影的延長線,在這個本影延長線範圍內我們會看到日環食,也就是太陽變成了一個「火環」,太陽的中間部分被月球擋住,只有邊緣的一個「環」可以看得到。
而日偏食出現時,就和日全食、日環食不同了,我們看到的太陽是有一部分被月球擋住了,但是有一部分太陽還是會看得到。也就是說,從視角的角度來看,月球、太陽只是有一部分重合而已。即將出現的日偏食就是這樣的情況,雖然太陽有一部分被擋住,但是有一部分還是會正常照亮地球,所以日偏食出現時,視角效果沒有日全食、日環食那麼明顯,天空不會變得很暗。
地月距離決定了出現的日食是日全食還是日環食,而科學家發現,未來日全食可能會消失,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上世紀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期間,美國的太空人將一些反光板放在月球上,相關測量的數據表明,月球現在正以每年3.8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另外的研究也證實了月球正在遠離地球,科學家估算的結果顯示,在距今大約2.46億年前,地球與月球的距離僅為6萬公裡左右,而現在地月平均距離已經達到了38萬公裡。按照這樣的趨勢,科學家認為再過6億年左右,就再也看不到日全食了,取而代之的是日環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