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解說: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
2023-06-25 14:30:13 1
宗教改革也如同政治改革一樣,都是歷史上必不可少的改革運動。如今有名的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同樣是屬於宗教改革之後的產物,基督教在國外也被稱之為是新教。
那麼,本期宗教文化解析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
還想了解》》新教和天主教的區別
新教是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後,相對於天主教會、東正教會等舊有勢力的基督教概念,包括直接改革自羅馬教廷的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三大教會。而18世紀大覺醒運動、19世紀恢復運動,以及20世紀五旬節運動等後續運動產生的教會及團契,則加深了新教內部的改革或復原幅度,最後由基要派確立了九項原則。
宗教改革時期產生的三大主流教派主要是指:路德宗、加爾文宗和聖公會。這些教派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反對羅馬教皇對各國教會的控制,宣稱《聖經》為信仰的最高原則,不承認教會享有解釋教義的絕對權威,強調教徒個人直接與上帝相通,不必由神父做中介,由於新教徒對公教的抗議態度,因此被稱為protestants。
路德宗(Lutherans)是經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改革而形成的教派。在信仰問題上,路德宗主張自主自治,反對教會的思想和行政控制,強調「因信稱義」的教義,即人在上帝面前得到救贖,不被定罪,得稱為「義」,全憑內心的真正信仰,而不在於遵行教會規條,故又稱「信義宗」。
加爾文宗(Calvinists)是由法國宗教改革家加爾文在瑞士進行的改革而形成的教派。該教派主張由教徒推選長老(Elder)管理教會,因此又稱為長老會(Presbyterians)。加爾文認為,誰被上帝救贖,誰被棄絕,全由上帝預定,只有上帝的「選民」(chosenpeople)才能得救,並產生信心而稱義,只有自律、節儉、辛勤工作才能贏得上帝的恩寵和挑選。
這種觀點為最初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加爾文宗在荷蘭、德國稱為「歸正會」(ReformedChurches,意即經過改革而復歸正確),在法國稱為「胡格諾派」(Huguenot),在蘇格蘭稱為「長老會」,在英格蘭稱為「清教徒」(Puritans,該詞源於拉丁文purus,指「清潔」、「純淨」)。
聖公會(Anglicans)於宗教改革時期形成於英格蘭,傳入美國後稱為Episcopal Church。16世紀早期,英王亨利八世以教皇不準他離婚為理由,實行擺脫教皇控制,奪取教會財產的改革。後又通過法案將英格蘭教會立為國教,以英王為最高首領,並以坎特伯雷大主教為名義上的領袖。聖公會只是不再服從教皇管轄,在教義和禮儀上與公教區別不大。
此外新教還有下列一些教派:福音會、清教會、衛斯理宗、衛理公會、循道公會、浸信會、公理會、福音派、布道會、宣道會、靈恩派、五旬節會、神召會、基要派、再洗禮派、門諾會、貴格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