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為什麼每天都撞玻璃(國際愛鳥日城市高樓致)
2023-06-25 03:41:22 1
封面新聞記者 田之路
2020年1月,成都浣花溪旁,一隻棕背伯勞鳥撞上玻璃護欄掉了下來,在地上掙扎,有熱心市民守護了十多分鐘,等它恢復清醒飛走後才放心離開。鳥兒撞上玻璃後非傷即死的悲劇,每天都在城市裡發生著。
城市的不斷擴展,體積龐大、數量眾多的高樓玻璃窗也在劇增,這些玻璃窗為鳥類的生存環境豎起了一道道的障礙,甚至成了「鳥兒殺手」。「鳥撞」,早在國外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在國內卻鮮有人知曉。今天是4月1日,國際愛鳥日,封面記者從多個渠道獲悉,國內的一些專家、學者和志願者已經行動起來,他們致力於收集研究「鳥撞」死亡數據,設置警示標誌,提出相關建議,試圖找到一條「人鳥和諧」的城市之路。
「鳥撞」威脅候鳥飛行
遷徙路線途徑多個地區
鳥類意識不到透明玻璃的存在以及玻璃反射了周圍環境,它們誤以為玻璃中的場景正是自己的棲息地,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長期居住在城區的鳥類,儘管熟悉飛行路線,也不免誤撞玻璃。2021年1月的一天,市民張先生在樓下發現了一隻小斑鳩,翅膀還有血跡。他推測,這隻鳥是撞上了陽臺的玻璃窗戶。張先生將它帶回家,救治幾天後小斑鳩飛走。
城市開放的空間,也吸引了鄰近城市的鳥類跨界來此。短途飛翔的勞累,本打算尋找小憩的綠地,也因辨識能力差,錯把玻璃窗折射的叢林當成了落腳處。
除此之外,遷徙的候鳥也可能命喪途中。據了解,全球共有9條候鳥遷徙路線,經過中國境內的共3條。每年從我國過境的候鳥種類和數量約佔遷徙候鳥的20%—25%,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地處重要的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之上。
中部和西部遷徙路線,都會經過四川盆地。在內蒙古東部、中部草原,華北西部和陝西地區繁殖的候鳥,秋季進入四川盆地越冬,或繼續向華中或更南的地區越冬。
它們要面臨非法獵捕、棲息地喪失等威脅,進入高樓林立的市區後,還可能因誤撞建築物玻璃幕牆折翼於此。
專家看法:國內研究太冷門
張明旺是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他關注城市鳥撞話題多年,但他發現國內對此研究的數據很少。國外有專家做過一些研究,通過實地調研和模型預測,得出的數據十分驚人。有資料顯示,鳥撞在美國每年造成約5.5億隻鳥類死亡,佔總數的58.2%。
張明旺推測,按照我國人口數量和建築密度,在國內鳥撞死亡數據應該更為嚴重,鳥撞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2020年4月,北京就發生過一起較為嚴重的鳥撞事件。一自建居民房安裝玻璃幕牆,因反射天空景象太過逼真,一群鳥兒無法分辨,紛紛撞牆身亡。其中就有我國「三有保護動物」太平鳥。轄區管理部門表示,由於歷史原因該居民自建房存在部分違建,雖多次執法未能拆除,昌平區園林綠化部門遂對玻璃幕牆做了臨時遮蓋處理。
在野生動物保護區,一些公路上設置了野生動物出沒的標誌,限制駕駛速度。「為了保護動物,這樣的成本投入是有必要的。」
一個人的力量
向全國徵集「鳥撞」線索
面對國內這項冷門研究,一年多前,成都觀鳥會副理事長朱磊博士,開始在全國範圍徵集「鳥撞」線索。
從2020年一季度來看,朱磊共收到涉及9個省級行政區的記錄,共計12種,16隻。記錄人員發現時,其中69%的個體已經死亡。
有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鳥類翅膀骨折等外傷,會根據情況做骨折修復等手術,並安排後續復健治療。但對於顱腦出血等嚴重情況來講,大多數個體都很難挺過接收後的第一周,即便度過這段時間,也往往伴有嚴重的神經症狀,如頭頸歪斜、共濟失調、下肢癱瘓等等,喪失重返藍天的可能。
「人類不能獨立於自然存在,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環環相扣,萬物相連。」截止到2020年7月,依靠熱心朋友們的幫助,朱磊的調查結果已經包括了全國24個省級行政區,南起海南,西至青海西寧,北至遼寧大連,涉及鳥類超過60種數量已近兩百六十隻。
「只有把研究做起來,用數據說話,才有說服力。」朱磊希望,通過研究成果給管理部門提供建議,或者制定措施、相關的標準。
志願者已達數百人
涵蓋每個省份
崑山杜克大學博士李彬彬,和朱磊的想法一致,從2018年開始,她和學校師生以及志願者,就在校內開始了防鳥撞的調查。
該校包括宿舍在內,有4棟主體建築,玻璃窗的面積佔比較大。經過幾年調查發現,有35隻鳥因為鳥撞死亡。「目前需要更廣泛的系統調查才能反映鳥撞在我國,是不是城市鳥類最大死因之一,因此我們要去做深入的調查研究。」
今年,李彬彬聯合朱磊博士以及CYCAN(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開啟的全國防鳥撞調查項目,招募的志願者已達到近500人,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踴躍報名。
現在幾乎每個省份都覆蓋了,志願者需要在學校、小區或者工作地點,在固定的時間裡每天去觀察,有沒有鳥死亡現象。
春季調查是六周,全國分三個批次。根據鳥的遷徙和生活習慣,李彬彬希望從不同的城市、環境、季節,得出相對精準的數據。她和朱磊的觀點一樣,有了數據,才有了說服別人砝碼。
開始行動
從身邊做起
窗戶貼紙、拉窗簾、關燈
在朱磊做這項調查時,也收穫了不少溫暖的故事。2020年1月,成都市浣花溪公園的一座橋旁,一隻棕背伯勞鳥,撞在玻璃護欄後倒地。一對父子經過,發現鳥兒還撲騰著翅膀,便蹲在一旁守候,避免被流浪貓叼走,或被人誤認為死亡丟棄。經觀察發現,該伯勞沒有明顯外傷,這一大一小二人靜靜守候了約15分鐘,直到伯勞恢復清醒飛走之後,他們才放心離開現場。
通過自己的力量,帶動了願意去保護鳥兒的人在行動,朱磊感到很欣慰。同時,他認為玻璃上貼貼紙、拉上窗簾,是目前來說較為可行的防鳥撞辦法。有研究表明,如果在窗戶上貼一些貼紙,並且貼紙間間隙小於鳥類身體體積,就會讓鳥意識到「此路不通」,避免撞上玻璃窗戶。
當發現學校有35隻鳥死亡出來之後,李彬彬也開始行動。她號召學校的師生,給問題玻璃貼上防撞貼紙。晚上離開時關燈,拉上窗簾,因為燈光會吸引鳥類,也會帶來玻璃反射。很多人認為,保護野生動物是個費力的事,但李彬彬卻不停告訴他們,其實可以通過一個小動作就能做到。「這是我們在城市裡就能參與到的,也不需要去很遠的野外。」
生物保護
任重道遠 人人有責
隨著國家各項法規的出臺,網際網路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就像落在成都浣花溪的那隻鳥兒,遇到好心的市民,保住了性命。
但漠視生態保護的人依然存在,為保護長江生態,國家出臺「十年禁漁」政策,從2020年1月1日起實施3個月以來,四川已起訴36人;有人將槍口對準了森林裡的野生動物,2019年5月至6月期間,高某某在平武縣,先後獵捕殺害鹰鵰1隻、果子狸3隻、豬獾2頭、雉雞1隻。
「看到一隻被撞死的流浪貓,你會減速嗎?你會願意為這個數字做出改變嗎?」無論是李彬彬還是朱磊,作為專家學者,他們在乎科學,希望以數據來警醒人們,這時候他們會為數據較真;但作為願意為這些弱小生命做出改變的人,數字可能是模糊的。
有時候,她也不得不告訴在乎經濟價值的人,如何去衡量生物保護帶來的效益。
在人類集中居住的區域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也可以變成生物多樣性很豐富的區域,這是他們的共同願景。只是這條路還很長很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