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熊式突擊炮(沒打過仗卻總演電影的瑞典突擊炮)
2023-06-15 06:54:32 1
突擊炮是一種在二戰期間大放異彩的裝甲車輛,這種戰車一般沒有炮塔,直接將大口徑主炮裝在車體上,憑藉比較堅固的正面裝甲頂住敵人的攻擊,在較近距離打擊敵方碉堡、防禦陣地等設施,為己方部隊創造突破條件。
大名鼎鼎的3號突擊炮G型
瑞典雖然在二戰期間秉持中立政策,但東邊是正在與蘇聯鏖戰的芬蘭,西邊是被德軍佔領的挪威,南邊是危機四伏的波羅的海,隨時都有被捲入戰爭的危險。因此,瑞典軍方在二戰爆發後絲毫不敢有所懈怠立刻著手備戰,新型號的武器裝備一款接一款面世。
瑞典Strv m/42中型坦克
在二戰前期,戰場上最成功的突擊炮毫無疑問是德國的3號突擊炮,它不僅可以打擊敵方防禦設施,還可以兼職反坦克,是一款備受歡迎的多功能利器。瑞典軍隊中不僅沒有突擊炮,甚至連普通的自行火炮都沒有,因此十分需要打造一款類似的裝備。
德軍3號突擊炮A型
1942年,瑞典開始著手設計突擊炮。在當時,瑞典國內有兩款比較成熟的底盤,一款來源於蘭德斯維克L-60輕型坦克,另一款來源於捷克TNH輕型坦克(LT-38的外貿版)的本土化版本Strv m/41。工程師們一開始將一門m/02型要塞榴彈炮安裝在Strv m/38(L-60坦克的一個型號)的開放式車體上,打造出fm/43型突擊炮。經過測試發現這門巨炮超出了底盤的承載能力,而且開火時的巨大後坐力很容易導致翻車或車體結構損壞。
fm/43突擊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瑞典工程師們想了不少辦法。首先,他們選用了承載力更強的Strv m/41的底盤,並將發動機安裝在車體前部,後部設計為開放式炮座,從而確保車輛的平衡性。為了解決後坐力過大的問題,工程師們決定犧牲一些火炮的射程和精度,將其修改為無後坐力設計。這款突擊炮被稱為fm/43-44,重約10噸,基本上解決了開火翻車的問題,但性能卻不盡如人意。
fm/43-44突擊炮
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嘗試,瑞典工程師們決定放棄150毫米炮的計劃,轉為研製一門合適的105毫米炮。這門炮是從博福斯105毫米榴彈炮的基礎上修改而來,設計進度相對較慢。於是,他們在Strv m/41坦克的地盤上安裝了一個封閉式戰鬥室,將一門老式的m/02型75毫米榴彈炮安裝在車體前部,從而打造出Sav m/43型突擊炮。該車的車體長4.61米,寬2.14米,高2.29米,車組成員為4人,配備一臺160馬力的斯堪尼亞-瓦比斯603/2型發動機,最大時速為45公裡。Sav m/43的正面裝甲厚度為50毫米,與各國二戰初期的中型坦克相近,但在二戰中期已經顯得比較薄弱。早期型的Sav m/43共生產了18輛。
裝備75毫米炮的Sav m/43
1944年,新的m/44型21倍徑105毫米榴彈炮終於完成設計並投產。這門炮不僅可以發射榴彈,還可以發射m/39型穿甲彈,百米穿深約為90毫米,雖然不太理想但已經比75毫米榴彈炮強多了。1946年,配備新105毫米炮的Sav m/43完成設計並投產,共生產了18輛。同時,18輛裝備75炮的老型號也換裝了新105毫米炮。1949年,瑞典還為該車設計了一款破甲彈,可擊穿240毫米的均制鋼裝甲。
換用105毫米炮的Sav m/43
Sav m/43火炮安裝位置的示意圖
Sav m/43火炮安裝位置的俯視示意圖
Sav m/43最早被配屬於駐紮在克裡斯蒂娜港的A9炮兵團中,後於1951年轉交給裝甲部隊,除1輛用於人員訓練外,其餘車輛組建了數個突擊炮連,每連配備6輛突擊炮。Sav m/43在瑞典軍隊中一直服役到1973年,後被新式車輛所取代。在退役後,車況良好的Sav m/43並沒有被扔在廢鐵堆中,而是作為道具車拍攝了大量的影視作品。由於其底盤與38(t)坦克及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大致相同,因此不少影視道具公司都購買了該型退役車輛,經過維修和改裝後用來拍攝二戰題材的電影。
博物館中展出的一輛Sav m/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