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是黃河之濱嗎(為什麼四線城市濱州素有)
2023-06-14 21:44:19 1
濱州市處於黃河三角洲腹地、境域橫跨黃河南北,北通大海、東臨東營市、南連淄博市,被稱為「山東省的北大門」。同時濱州還有一個響亮的名號「渤海雄邦」。這主要因為從古至今,濱州一直是一座宜居宜業、人傑地靈之城。
一、歷史悠久之城
濱州是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文明行為的發源地之一。早在7500年前,遠古先民就在這裡修養生息,並留下大量文化遺存,後世稱這段時期為後李文化時期。
在此後的5000年裡,濱州地區的遠古先民逐漸自南向北逐漸推進,跨過數道江河,最終在北部沿海地區停留,期間經歷了後李、北辛、大汶口、龍山、嶽石五個文化發展階段。
根據如今在濱州發現的鄒平丁公村陶文,以及夯土牆體的大型聚落丁公城,說明早在龍山時期,濱州就具備高度文明,有多個部落聚居於此。
丁公村陶文
到了周朝,姜太公被封齊地,創建齊國。濱州位於齊國北部邊疆,因江河優勢成為當時漁鹽商貿的中心,同時也是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齊文化的符號之一是稷下學宮,它是戰國時期的高等學府,更是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同時還是我國最早的社科院、官方智庫。著名的百家爭鳴便是以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展開的。
秦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後,秦始皇曾數次遊歷全國,歷經濱州時留下大量與他有關的地名、古蹟以及民間傳說。如秦皇河、秦皇臺,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秦始皇銅像就在濱州。
漢唐以後,濱州在歷朝歷代不僅是一片和諧、宜居的淨土,同時地靈人傑,英才輩出,在中國歷史文化高峰中佔有一席之地,素有「九朝齊魯重鎮」之稱。明朝時期,濱州城南門橫匾赫然刻著「渤海雄邦」四個字。
明代濱州城示意圖
二、人傑地靈之城
濱州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數千年歷史中有大量名人在這裡誕生或生長生活於此。
如:
戰國時「兵家鼻祖」,《孫子兵法》作者孫武;秦朝儒學博士,「尚書再造」者伏生;漢朝著名文學家,《答客難》作者東方朔;三國著名數學家,《九章算術注》作者劉徽;南北朝著名建築家,北魏都城 洛陽的總設計師蔣少遊;隋朝著名繪畫大師,《遊春圖》作者展子虔;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的倡導者範仲淹;明朝散曲大家劉效祖;清朝鹹豐皇帝恩師杜受田等等。範仲淹像
每個朝代濱州都有當世各領域領軍人物,這些人不僅為濱州文化傳承奠定了基礎,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濱州相關名人還有很多,有興趣的話您可以在文末處留言,之後可以進一步具體介紹。
三、堅強團結之城
革命戰爭時期,濱州是渤海革命老區中心區以及相關機關核心駐地。
解放戰爭期間,渤海老區部隊共18萬人,55308名革命烈士英雄犧牲。此外渤海老區還有80多萬名支前民工,共籌集軍糧1.35億公斤,佔山東全省同時期全部支前用糧的 38%。
革命戰爭年代培育創造的「不屈不撓、艱苦奮鬥,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老渤海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濱州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
四、宜居宜業之城
如今,濱州是一座宜居、溫馨之城。這裡人均城市道路、公園綠地面積均高於中國平均值。全市森林覆蓋率高達29%,素有「四環五海、生態濱州」之稱。
經濟方面目前濱州市雖然是四線城市,但經過多年規劃建設,濱州已成為國家級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是連接蘇、魯、京、津的重要通道。同時這裡的高鐵與鐵路共同構成「三縱兩橫一城際」的鐵路網,隨著濱州港成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濱州將構造四通八達的海陸空立體化交通網絡。
2019年8月,濱州市被評為2018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濱州已蓄勢待發,崛起可期。
千年歷史名城、九朝齊魯重鎮、地靈人傑、文化燦爛,如今更是宜居宜業的和諧之城,「渤海雄邦」,濱州當得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