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好看的旅行電影(快來刷這10部風光絕美的旅行電影)
2023-06-09 22:32:55
大連很多區域又進入靜默狀態了,其中就包括我所在的小區。
已經幾年沒有旅行,加上最近憋在家裡,就特別想看些風光絕美的關於旅行的電影。
我特別喜歡那種抽離日常生活,過著另一種人生的感覺,也特別享受既不屬於起點也不屬於終點的「在路上」的狀態。
看電影就是為了經歷不同的人生,欣賞別樣的風景,而下邊是我最喜歡的10部旅行電影。
好電影多到看不完,建議先收藏了再看。擔心片荒,關注蘇莫就夠了!
TOP10《託斯卡納豔陽下》(2003) 好片指數:70分
女作家弗朗西斯婚姻失敗,朋友為她安排了去義大利託斯卡納的旅行。種種巧合下,她決定放棄以前的生活,在這座美麗的城市裡重啟人生。
這是美得讓人窒息的風光片,其實忘掉前任的方法不一定是開始新的戀情,用新的人和事把心裡的窟窿填滿也可以。
不知不覺中才發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要糾結於過去,昂首闊步把問題拋給時間。
對《託斯卡納豔陽下》的觀感會根據觀眾的心境而不同,開心的時候看到電影會覺得弗朗西斯無病呻吟,如果傷心時看,卻可能找到共鳴,心靈得到慰藉。
當然要真的想在異國他鄉邂逅愛情,你至少得長得夠美,還能買得起別墅。
TOP9《遺願清單》(2007) 好片指數:70分
汽車修理工卡特年輕時想做歷史教授,為了培養三個子女成才而放棄了夢想。如今他與老富翁科爾住在同一間病房,並結下了友誼。
科爾偶然發現了他的「遺願清單」,決定用自己的財富幫助臨終的卡特實現所有的願望。
他們在巴黎吃早餐,在長城上玩兒摩託車,不但去了金字塔和泰姬陵,還跳傘飆車開飛機,把所剩不多的時光過出了最絢爛的模樣。
人固有一死,《遺願清單》講了一個如何享受人生不留遺憾的故事,野心很大執行力很強,演技超棒,在情感層面幾乎能擊中任何人。
故事就不太行了,劇情的走向完全按照設想在推,滿滿都是套路。雖然是感人的電影,可在表達方式上是非常扁平的。
TOP8《最後的假期》(2006)好片指數:72分
喬治亞是一家連鎖店的普通店員,卻天性樂觀對生活充滿幻象。這天她被診斷出絕症,只剩三周的生命。
絕望的喬治亞辭掉工作,用全部的積蓄飛往歐洲,只為品嘗仰慕已久的大廚戴迪爾的手藝。
由《喜福會》和《雪花秘扇》的華人導演王穎執導,《最後的假期》卻沒有留下太多導演的個人風格,而是既俗套又歡樂的類型片,展現出他在商業娛樂片上的功力。
喬治亞跟美女不沾邊,但性格討喜,不去刻意搞笑卻溫馨歡樂,是周末刷片的不二之選。
TOP7《白日夢想家》(2013)好片指數:72分
沃特在《生活》雜誌做了16年的膠片洗印經理,這天公司被收購,不久後要出版最後一期雜誌。
為了這期封面,內向的沃特踏上冒險之旅,尋找狂野的攝影師西恩。
平日裡只能在白日夢中成為英雄,這次卻挺身而出,很美式雞湯,也很治癒。
雖是陳詞濫調,但還是會被《白日夢想家》感動,是因為電影道出了普通人心中所想,沃特做了觀眾想做而沒有做的事。
喜劇演員本·斯蒂勒自導自演了本片,跟他平時風格蠻不一樣的,對他有了新的認識。
一路上風光絕美,攝影和配樂特別帶有煽動性,雖然主題淺顯,卻能觸動人心。
TOP6《穿越大吉嶺》(2007) 好片指數:73分
父親葬禮後,三兄弟便互不來往。
大哥策劃了一次印度之旅,說服二弟三弟登上豪華列車,開啟了一段歡樂的穿越印度之旅。
一路上儘是計劃之外的變故,三兄弟卻找到了旅行的真正意義,逐漸重拾彼此的親情。
韋斯·安德森執導的公路片,沒什麼主線衝突,全是好玩得小細節,幽默荒誕得恰到好處。
電影中的印度是暖色調的,讓我覺得仿佛從狼狽的生活裡逃離出來,滿眼都是豔麗和賞心悅目。
TOP5《涉外大酒店》(2011) 好片指數:75分
七位英國老人輾轉來到印度度假,他們被異域風情的廣告吸引,不約而同住進了瑪麗格德大酒店。
但真實的酒店不像廣告中那版舒適,他們的心靈之旅也沒按照預想的劇情發展。
幾位暮年老人在陌生國度裡,對餘下人生展開了新的思考。
《莎翁情史》的名導演約翰·馬登拍起治癒類電影也毫不含糊,幾位老戲骨更是把一本正經的搞笑貫徹到底,可看性很高。
公路片、治癒系、印度之旅,這些元素都不新鮮,但因為主角是一幫老年人,治癒又有了新角度。
後半段雞湯又掉回了俗套之中,但整體來看是很精彩的。
TOP4《涉足荒野》(2014) 好片指數:76分
婚姻失敗,母親去世,雖然女主毫無徒步經驗,她在絕望中度過幾年後,還是決定獨自一人踏上太平洋山脊步道,通過遠足找回自我。
改編自美國作家謝莉爾·斯瑞德2012年的同名自傳,由《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的導演讓-馬克·瓦雷執導,奧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主演。
所謂的救贖不太容易拍出來,很容易搞成無病呻吟的自我感動。
《涉足荒野》雖然故事沒什麼太大的戲劇衝突,但在情感上能與受過傷痛的觀眾產生共鳴,讓人想起某個孤獨的崩潰的瞬間,洗滌心靈。
另外瑞茜的演技和導演的敘事能力也撐住了電影。
TOP3《朝聖之路》(2010) 好片指數:78分
丹尼爾去往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的朝聖之路上遭遇意外去世。
父親老湯姆前往法國取回兒子的遺體和遺物,決定重走兒子沒有完成的朝聖之路,去更好的理解和體會他的生活。
他在路上遇到了三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徒步旅行者,心靈也在路上得到了療愈。
影片由艾米利奧·艾斯特維茲自編自導,他還在片中出演了死去的兒子丹尼爾。
主演馬丁·辛真的是他的父親,這個兒子給爹導戲的組合還是蠻有趣的。
TOP2《摩託日記》(2004)好片指數:81分
23歲的格瓦拉還是一名醫學院的學生,他和朋友艾伯特騎上一輛摩託車,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長途旅行。
當摩託報廢,他們開始靠搭車完成剩下的旅程,穿梭於各個國家各色人群之中,他們切身感受到了社會的真相和生活的苦難。
雖然是傳記電影,但年輕的格瓦拉視角意氣風發,躊躇滿志,青春激昂。
片中既有讓人無法呼吸的美景,又有南美洲貧窮落後的面貌。
與治癒的旅行電影不同,《摩託日記》還多了一層改變世界的豪情壯志。
TOP1《荒野生存》(2007)好片指數:82分
名校優等生克里斯多福家境優渥前程似錦,畢業後卻放棄了令人羨慕的工作,前往荒野尋找自我,成了一名回歸自然的流浪漢。
野外生活充滿艱辛,他還是在尋找自我的路上,度過了快樂的一生。
改編自真實故事,由西恩·潘自編自導。
他在這部電影裡應該注入了很多情感,把克里斯多福一個人的冒險旅途,拍出了心靈史詩的氣勢。
無論你說他是逃避生活還是追求自由,都無關緊要。即便你無法理解他的選擇,覺得尋找自我的動機太虛無,但他放開一切的時刻,我是真的感受到了自由,誰又有資格說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呢?
我們看旅行電影不止是為了風景,而是這個過程。
電影經常用公路電影去講療愈心靈的主題,因為人生就很像公路旅行,風平浪靜的抵達終點反而無聊,那些意料之外的困苦才讓旅行有了意義,是我們回看過去時最珍視的經歷。
這份榜單比較治癒,雖說不上看完就能找到人生意義,卻至少能在2小時裡擺脫現實的煩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