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數位化轉型規劃(如何以制度創新使城市數位化轉型)
2023-06-09 10:13:28 1
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 張亨偉 攝
中新網上海6月23日電 題:數都上海:如何以制度創新使城市數位化轉型「神形兼備」?
作者 樊中華 高志苗
上海,被譽為「東方大港」的洋山港,四期碼頭空無一人,貨櫃年吞吐量卻高達570萬標準箱;「年逾百歲」的南市水廠經由「數字孿生」改造後重煥新生,出水量增加8.66%;往日人滿為患的醫院,全流程數位化改造後,將候診時間壓縮了九成……
近年來,上海的城市數位化轉型實現了從提出「建設性意見」到成為「發展戰略」,從數字新經濟到經濟、生活、治理全領域開花,從上海「一區一特」到長三角「數字聯動」的多級躍遷,其力度與深度令各界驚嘆。
「城市的數位化轉型,難點不在技術層面的『數位化』而在制度層面的『轉型』,這需要推動城市各領域全方面的流程再造、規則重構、功能塑造和生態構建,使數位化轉型『形神兼備』,」復旦大學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上海一網統管城市數字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指出,頂層設計下的制度創新,是上海此番轉型成果斐然的重要動因。
革新首先始於政府。上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治理一網統管」的「兩張網」建設,成為政府進行自我變革的切入點。
「一方面,上海專門成立了大數據中心和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均直屬市政府辦公廳,因此具備了跨部門協調,推動數據共享和部門聯動的能力;另一方面,『兩張網』以高效辦成和高效處置『一件事』為目標,是站在百姓視角,將政務服務和城市治理進行了流程再造。」鄭磊說。
「再造」意味著先破後立,首先要突破的便是傳統條線分明的行政壁壘。
如對百姓而言,買房「一件事」背後涉及了住建、稅務、公積金、銀行等諸多部門、機構的「多件事」;防臺防汛「一件事」,則需氣象、水務、交通、城管等十數個部門和多層級多區域的即時響應與密切協同。底層數據如何共享,不同層級部門間如何貫通合作,都是「轉型」的重重挑戰。
「上海提出全面的城市數位化轉型後,跨部門、跨領域合作已經成為各方共識,但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打破固有模式、實現全面合作仍不太容易」,在上海長寧區北新涇街道辦事處主任劉麗萍看來,突破行政壁壘和數據煙囪,不妨從下向上創新,「在基層試點,先疏通『毛細血管』,再打通『主動脈』,讓社區成為數位化轉型的策源地和試驗田。」
例如圍繞「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惠民工程,依託「一網通辦」大數據,北新涇在街道層面打通了住建、銀行、居委會、科技公司等多方渠道,開發了「AI 梯」應用,百姓能夠率先體驗「加梯一件事」數字系統,全流程數位化在增加民主表決透明度的同時,也倒推了市級相關部門線上審批速度的提升。
而今,這些率先創新的「盆景」已走出北新涇街道,成為更多區域的「數字風景」,自上而下的改革與自下而上的創新「雙向奔赴」,源流不竭。
浦東新區城管執法局則「刀刃向內」,打破原先的組織架構,滾動成立了十幾個「開發小組」,跨部門對「非現場執法」流程的各智能模塊進行專項研究,充分激活內部創新力。
「此前沒有一個數位化執法的案例或標準,因此只有從內部主動進行適應數位化發展的變革,」浦東城管執法局局長張立新說,當一個智能模塊打磨成熟,工作組就會以新的部門形式固定下來,「整個浦東城管執法局內部組織結構是隨著工作需要不斷變化的。」
2021年底,浦東城管局首創的數位化實踐被提升到法律層面,全國首部涉及「非現場執法」的專門性法規正式施行。
革新無處不在,而上海希望啃更硬的骨頭。2021年,《上海市數據條例》出臺,上海數據交易所正式揭牌,從公共數據開放與社會數據交易兩個方向助力數據合法合規地流動。
作為全球經濟樞紐,上海更承擔著探索數流全球化的重任。上海市經信委表示,下一步,將以臨港新片區「國際數據港」為先導,探索建立國際數據服務創新試驗區,匯聚100 數據智能國際頭部企業,推動數據出境「一事一議」向「一業一指引」轉變。(完)
(中國新聞網)
,